虎爸朱元璋是用怎样的铁血手腕教育朱棣的?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留给后世的,有俩大光辉形象:铁腕君主,温情丈夫。身为君主,朱元璋治国强硬坚决。对北元狠打到底,国家强力干预经济,优厚到空前的全民福利,都是前朝不敢想的大手笔。监督执行严格到凶残,各省驿道常被囚车堵路,车上牢笼里塞满腐败分子,一路悲催供百姓看猴似的围观。这样的铁腕领导,三百多年后编修《国榷》的史学家谈迁也忍不住感慨:回到那时代,真是想想都害怕啊!
但身为丈夫,对患难与共的发妻马皇后,朱元璋却一生绵绵深情。马皇后生命的最后,怕朱元璋为自己的病加罪他人,硬撑着不服药。朱元璋苦苦哀求,亲自端着药碗,一勺一勺喂着,却终没有留住这最后温存的光阴。以后每年这日,他更常不吃不喝,痴痴回想。洪武十五年这段诀别,是他坚强生命里,最为刻骨断肠的时刻。
好皇帝好丈夫,正是朱元璋至今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形象。那么儿女跟前,作为父亲的朱元璋,又是什么模样。
套一句当代流行词最契合:虎爸。
一:极品“虎爸”朱元璋
要和朱元璋比,当代“虎爸”们,最多也只是个肥猫级别。这世界做父亲的,都有一点相通:自己吃的苦受的罪,无论如何不能重复在儿子身上。这件事上,朱元璋体会极深。他以为自己吃苦受罪最厉害的事,是没条件读书。虽说也自学成才,还是常吃没文化的亏。就说后来功臣徐达病故,朱元璋万分悲痛,硬要亲自写碑文,一字一泪写完,却是满篇病句不通,本该皇恩浩荡的美事,闹得十分尴尬。这种尴尬闹多了,朱元璋也就下定决心:我朱元璋的儿子,都必须是有文化的人。以他自己的话说:教育孩子就像打造精金和美玉,重要的是有良好道德。然后就是做官办事的本事。这样有道德有本事的虎儿子,正是他的改造理想。
为这个理想,朱元璋充分体现出虎爹本色, 首先一条,就是定规矩。可参考《明太祖实录》上的原话:举动戒其轻,言笑戒其狂,饮食教之节,服用教之俭。一板一眼,都必须树立起大明朝的先进形象。若真能达到这要求,放在今天,朱元璋的好孩子们,都是清一色的男神风范。但打造男神风范,只是朱元璋教育计划里的之一步。因此真正抓的紧的,还是教育执行力。首先是猛砸血本。先不惜工本修了大本堂,堪称史上最豪华的皇家图书馆。教师团队也空前强大,既有李善长这样的政治家,也有刘伯温这样的谋略家,还有徐达这样的军事家,外加伴读大儒宋濂,全是中国各行业顶尖人物,车轮战似的来讲课。在尊师方面,朱元璋更相当表率,好些老师日常工作的随身利器,正是朱元璋特赠的高档戒尺,《明史》上记录,其中一位教师李希颜,有次碰上某皇子捣蛋,当场神威大发,将这倒霉孩子砸得满头包。如此震撼景象,虎爸朱元璋十分淡定,立刻把李老师升官加薪。
可要升级成虎儿子,更重要的却是磨练。在这件事上,朱元璋始终常办的事,就是痛说悲惨家史,除了极其啰嗦外,也极会营造气氛。忆苦思甜的时候,经常选拔一些品行端正的文臣陪听。这陪听是个技术活,要学会察言观色,皇帝讲的煽情处,就得恰到好处的抹眼泪,声情并茂的桥段,更得及时烘托气氛,站出来做慷慨激昂状,顺便大发一把为大明效忠的坚定理想。
在陪听里表现卖力的文臣,好些人更因此抓住了升迁的机遇,比如后来“靖难之役”里败笔迭出,而后又在永乐大帝屠刀下英勇就义的齐泰和黄子澄,都是当初从中脱颖而出的“先进人物”。体力煎熬同样跟进,更有一件出名的运动项目:定期把这群小子拉到郊外,要他们腿缠绑腿脚踩麻鞋,集体飞奔拉练。每次都三成路途跑步,七成路途骑马。成绩好的更重奖。后来儿子们渐长大,拉练考核的难度,也跟着加码:后来又加了骑马射箭和陆上射箭,要在艰难奔跑的间隙,快速发现并射中沿途隐藏的箭靶。实战要求连年高。为了锻炼意志和培养感情,朱元璋更给儿子们安排下基层,回到凤阳老家住几年。这期间衣食住行全照贫困线标准安排。除了定期给朱家先人上坟祭拜,便是每天在村里下地劳动,更要在艰苦劳动里互助相帮。几个年长的儿子更要负起责任,分工管理各位兄弟。这段艰苦经历,是朱元璋儿子们在离开京城,受册封就任藩王前的最后一道磨难,按今天的话说,便是朱虎爸为儿子们安排的成人礼。也正是在这场成人礼后,除了太子朱标外,其余的儿子们,都会相继放单飞,到各地就任藩王。他们的具体表现,也将验证朱虎爸先前的教育成果。
二:虎爸教育太失败
随着洪武十一年,二十二岁的秦王朱樉就藩西安起,逐渐长大成人的朱家儿子们,陆续以藩王的身份,来到了各自的封地。这些少年的人生,也先后翻开了同样的新篇。表面捷报频传,更先看到作用的,便是那十多年如一日的拉练。尤其能打的儿子,战功更比着赛似的涨:秦王晋王燕王谷王辽王都格外积极,隔三差五,便组团到蒙古草原扫荡一番,刷一大堆军功回来显摆。
但更多的事,却教育出了反效果,比如忆苦思甜教育,眼皮底下的时候,儿子们是各种感动。谁知逃出自己视线后,某些人已经逆反。比如老三朱㭎,就藩太原的半路上,要随行的徐老厨子给他烧好菜,徐老厨子只是好心提醒了下,说老朱家祖上贫寒。就立刻招的朱㭎大怒,说我听了十几年的事你竟然又说,接着竟把徐老厨子一顿狠揍。事后朱元璋知道后,更伤心的斥责朱㭎,狗血淋头一顿骂。
还没等朱元璋伤完心,接下来的事情,却先后让朱元璋心碎:这些儿子们放出去后,居然一个赛一个的反弹。有人喜欢带随从四处闲逛,抓到过路的就 *** 他们衣服,专看他们 *** 慌张的样子取乐。还有人不作不死,比如鲁王,常年沉迷炼丹嗑药,连眼睛都磕瞎了。更还有代王这种欠抽型,成天带着武器游荡,看谁不顺眼上去就打,打完了扔一堆钱哈哈大笑离开。总的说来,没就藩的时候,身边一个个比着乖,就藩以后,却一个个比着极品。这样的教育成果,朱元璋本人也十分无语。他这套花样百出的教育模式,等于给儿子们的魔鬼训练。但哪怕军队训练特种兵,再魔鬼的训练过程,也需要层层淘汰。但朱元璋这边,却都是儿子,没得淘汰。种种奇葩类型,哪个行业这样弄,都是一样后果。
当然朱元璋比较庆幸的是,一个成功熬过来并如愿升级成才的儿子,便是他最为在意的一个:太子朱标。作为朱元璋的大儿子,朱标的确不是一般人物。对朱元璋的连环魔鬼教育,始终表现得十分适应:尤其让朱虎爸惊喜的是,小朱学霸的成长方向,正如自己盼望的那样:朱元璋最佩服汉高祖,一板一眼都照着学习,继承人问题也不例外。他自己生猛一辈子,却希望下一届皇帝,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守城之主。朱标,已隐隐有了模样。但以老政治家的敏锐目光,朱元璋也立刻判断出:这儿子身上,还缺一样最重要的东西。长期跟宋濂等文人一起学习,刚烈之气近乎磨平。于是虎爸朱元璋,再次兴奋的露獠牙:儿子别怕,老爹在呢!
从此以后,朱标的生活,便进入了一个新的磨练:开始辅佐父亲处理国务,但十分奇特的是,每次自己拿出意见,父亲总来唱反调,自己表示尊重父亲,没想到父亲却又不干,非逼着自己和他争半天。但自己硬着头皮争,争到最后的结果,还是被父亲一通斥责教育。不争是被虐,争了是继续被虐。被虐的次数多了,连相关的官员也跟着受虐:有段时间,朱标受命处理司法案件,他力求施行仁政,加强死刑审核,结果继续被朱元璋否决。人命关天下,朱标胆气也壮,硬着头皮和老爹顶。夹在中间的官员,给闹得左右为难。听朱元璋的会被骂,听朱标的更会被骂,偏偏朱元璋这次虐儿子上瘾,半天不给个准话,吓得刑部主事官员哆哆嗦嗦,险些上吊自杀。
在这件事上,朱元璋采取的,是哪怕老虎家族也极其凶狠的培养模式:逼着儿子和自己咬,哪怕遍体鳞伤,也要唤醒他的勇气和力量。而这番苦心,也很快产生了效果。性格善良宽厚的朱标,内心却变得日益坚决强硬。外圆内倔的处事风格开始成型,做事 *** 也更刚柔并济。甚至还曾绝地反击,把老父狠狠一虐:一次爷俩为屠戮功臣的问题又顶牛,朱标说朱元璋凶残,朱元璋大骂说我还不是为了你?谁知这次朱标毫无退让,冷冷吐槽说有了尧舜一样的君主,才会有尧舜一样的臣民。意思是老爹你要是一直这么凶残,老百姓迟早凶残的反你。这话彻底提升了朱元璋的愤怒指数,竟气的他抄家伙追打儿子,眼看一顿胖揍免不了。
这时朱标袖子里,突然掉出张马皇后的画像,刹那间朱元璋的心,仿佛被闪电重重一击,顿时就楞住,满心的杀意顷刻间烟消云散。而这件电闪雷鸣的冲突,也令朱元璋对朱标的满意程度,也彻底创了新高。从那以后,朱标承担了更多的职责,还曾作为朱元璋的使者,视察秦王和晋王的防区,等于已在为提前接班做准备。谁知好景不长,这位看似被培养得十全十美的太子,却终于没逃过一个毛病:短命。洪武二十五年,三十七岁的朱标英年早逝。
如果说马皇后的死,是朱元璋生命里之一次沉重的打击,那么朱标毫无疑问是第二次。这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苦,朱元璋更伤心得深,更做出了一个令群臣震惊的举动:在东脚门当着群臣的面,反复的掩面垂泣。他痛苦的不止是太子位虚悬的危机,更有刻骨的痛惜:一个苦心培养的优秀儿子,就这样没有了。但朱元璋也许意想不到的是,他这套魔鬼教育法,固然成材率低,但成才的绝不是朱标一个,相反还有最像朱元璋本人的另一个:燕王朱棣。
三:朱棣为啥这样强
燕王朱棣的光辉事迹,后世的知名度极高:朱元璋的四儿子,后来的永乐大帝,强悍到极致的军事家,先以一藩之力造反中央,硬活活反掉了侄子皇帝建文帝,开创自己的帝国,后又七下西洋,五征漠北,舰队劈波斩浪,蒙古望风而逃。而后万国来朝,四海升平,永乐大典震撼世界,京杭大运河波涛汹涌,迁都北京奠定明朝二百多年历史。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历史上最有面子的事,全叫他二十年间来一遍。
他的强大,强到地球人都知道,但他为什么这样强大,却首先要问朱元璋。因为在朱元璋这套近乎魔鬼训练的培养系统里,如果说朱标是之一个成功闯关者,那么朱棣便是另一个。而且比起朱标一生被朱元璋手把手传帮带,朱棣却更不容易,近乎自学成才。
而更与朱标不同的,是二人的发展方向。如果说朱标是个朱元璋理想中的守城之主模样,那么青年时代的朱棣,却是一个近似拷贝的朱元璋本人重生版。连朱元璋本人也不止一次赞叹:这孩子和我太像了。而论及童年生活,在朱元璋的几位儿子里,朱棣可算得上极其苦的一位。出生于元末农民战争时期的龙凤二年的南京,刚呱呱坠地没几天,父亲的老对头陈友谅就打过来,差点把南京城端了。急的朱元璋玩命去死磕,连名字都没顾上给他取。
当年那时一样被忽略不计的,也不止朱棣一位,共有包括长子朱标在内的七个儿子。直到七年以后,朱元璋喜滋滋准备做皇帝了,才猛的想起自己落下一件大事:儿子名字还没取。这才隆重祭告太庙,隆重颁布儿子们的名字,其中的老四,便是朱棣。
可无论哪方面说,朱元璋的儿子里,朱棣都是与各种优势都不靠的一位:母亲出身低微(碽妃),自己也非长子,立太子之类的好事和自己无缘。更倒霉的是,从出生到七岁,正是打的最惨的战争年代,自己这个没人管的小孩,连教育都落下了。如此条件,做个混日子的藩王,基本就烧了高香。等着朱元璋开基建国,筹划已久的虎儿子培养计划,从此全面启动后,朱棣的命运,竟惊异的开始逆转。朱元璋的这套魔鬼训练体系中,他竟是适应得最轻松的一位。比如朱元璋时常进行的痛说家史活动,别人当折磨,他却当享受,不但爱听还爱问,常向父亲虚心请教各类问题。混得好形象不说,父亲困难时期的权谋手段,也有样学样的思考学习。心机智慧悄然提升。
当然困难的事不是没有,比如学习。朱棣文化基础不高,对诗词歌赋的悟性也相对比较差。入门的时候啥都学得慢,跟学霸朱标更是没得比。但这人后劲足,特别是出生战争年月,民生疾苦了解得多。写 *** 题,更极接地气,明明基础知识薄弱,却总能扬长避短,深度剖析民情,日久天长,很得朱元璋喜欢。而他练的另一个本事,却是忍耐。没有显贵的出身,平日里不少受气,总是受得多说得少,心智也成熟得早。那些枯燥严肃的礼仪制度,别的弟兄常受不了,他却适应得极快。从中的心性磨练,更是效果极好。
而真正开始让他崭露头角的,却是朱元璋长期的拉练。在这个特殊考核中,朱棣一直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不但体魄雄壮,武功学的快,而且极少使蛮力,每次比赛都极动脑筋,特别是加了射箭环节后,更是如鱼得水,比赛射箭的时候经常虚虚实实,骗得其他跑男吃亏上当。骑术和体能更刷刷上涨。后来靖难之役时,他几次在混战中落单,却总能顽强冲出重围,强大的逃生能力,就是这样练出来的。
在朱元璋这些基础类的教育科目中,年幼的朱棣,就这样以极强的能力,开始了快速的成长。而与父亲相似的经历(没老爹苦)和遗传的性情,使他的成长,也走向了和朱标不同的方向。
就在个人本领不断升级的同时,朱元璋的教育花样,也在跟进升级。首先配套升级的,是朱元璋的儿子数量。二十四个儿子里,越来越多人到了入学年纪,年长的朱棣,也常受命管理弟弟们。而他高超的情商,这时候更开始崭露头角,俩个哥哥朱樉和朱㭎常抓狂犯难的琐事,他常轻松就解决。
比起高高在上的朱标来,长期以来朱棣的待人接物,却大多都在仰视。仰视的更大好处,就是对旁人心思的揣摩拿捏,常能更加准确。于是相对低调的朱棣,就在长期的仰视与思考中,像一棵荒草一样悄悄的野蛮生长。
而虎爸朱元璋精心为他们设计的那场成人礼:凤阳之行,成了朱棣蓬勃而出的关键一步。艰苦的农家生活,其他皇子们都抱怨连连,他却十分淡定。本身就擅观察的他,清楚的看清了这个帝国升平面目下真实的民生。《明实录》里说的“民间细事,无不究知”,意味着这位皇子中的草根,因而也牢牢的接住了地气。
比起同行的哥哥朱标,一直在深深思考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朱棣也用自己的方式规划起了人生:他干活十分卖力,并精心的照顾一道来的弟弟们,衣食住行都安排得妥当,令父亲知道后极高兴。但更大的收获,恰如他后来登基后对儿子们所说:自己南征北战时的不畏风寒,正来自于这时磨练出的强健体魄。
而在这场成人礼后,二十一岁并已完成婚事的朱棣,正式就藩北平,受封为燕王。开始对他格外器重的父亲,不但为他安排了一个重要的联姻:迎娶开国功臣徐达的女儿。更规定他在北平的王宫,可以与天子同等规制。这个安排自然有政治军事的考虑,有一点却一定:朱棣在这段魔鬼培养中的表现,让他格外满意。
而就藩后的朱棣,随后也用俩件事证明:他已升级为朱元璋盼望的虎儿子。之一件事,他就藩的时日,正是漫漫严冬,别人都想方设法拖延行程,他却不顾暴风雪满天,毅然踏上路途。第二件事,别人就藩后,能老实混日子的,就算是好王爷。成日欺男霸女的,通常是普通王爷。而朱棣却做到了极品,年纪轻轻就懂勤政爱民,不但工作效率高,廉政反腐还抓得好,还特别的深入群众,经常动不动就突然袭击,跑农民家访贫问苦。以至于后来他做了皇帝,北京郊区好些农家也常显摆:想当年,皇上可是来过我家呢。
而洪武二十三年,三十岁的朱棣之一次领兵出征即大获全胜,却更见证了一个胜利之外的真相:当朱棣通过成熟的战略布局和出其不意的突袭,成功咬住北元名将乃儿不花的主力后,却轻轻放下了砍向对手的屠刀,反而成功恩威并施招降,不但不费不一兵一卒赢了战斗,更把这支精锐蒙古骑兵收为己用。这其中的张弛有度,已然有了名将风采。而最终的取舍抉择,却更见证了一种帝王的气魄。朱元璋的魔鬼教育,他已经超额满师了。
当高高在上的朱标,在忙于学习的时候,低调在野的朱棣,已经学会一点一滴的经营。这俩种不同的轨迹,见证的是同样成功的成长。
而在朱标过世后,一直苦心经营的朱棣,已经成为了诸王之中,最为模范优秀的人物。但出于法统的考虑和对长子的感情,朱元璋最后还是选择了朱标的次子(长子早逝)朱允炆做皇位继承人。
从做出这个选择起,也就意味着一场新的较量,必然山雨欲来。然而与早年旺盛精力的虎爸风格不同,这时的朱元璋,已是一个垂暮的老人。对待孙儿朱允炆,更是柔情疼爱替代了严苛磨练。昔日的虎爸,早已变成孙儿面前的猫爷爷,猫爷爷教育出来的结果,也只能是猫孙子。
后来靖难之役的结果,在这里就已经注定:北方成熟的壮虎(朱棣),又怎会输给没断奶的小猫(朱允炆)。等着朱棣如猛归虎下山一般,在靖难之役中疯狂席卷,终于赶走弱猫朱允炆,抢得皇位在手后。历经十多年苦心治理,也终于建立起了文治武功的辉煌伟业。
永乐十二年八月一日,御驾亲征漠北的朱棣,以一场经典的火器骑兵协同攻击,给予瓦剌毁灭性打击后,率军从安定门入京凯旋。以金幼孜《后北征录》记载,当时官民隆重迎驾,山呼海啸般欢庆胜利。而在这荣耀时刻,朱棣也恍然想起了当初就藩北平时的时光,满怀感慨的对臣子们说:我当皇帝能有所建树,全是父亲(朱元璋)当年的苦心教育啊。
不知道朱元璋若泉下有知,会如何感想:教育的很苦心,但教育他怎么做皇帝,这事真心不是故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