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汉灵帝即位后宦官谁弄权?汉灵帝为何会卖官

中国历史8年前 (2017-04-08)160

汉灵帝继位之后并没有独揽大权,因为当时汉灵帝他的年龄也只有十几岁,在政治上面的大权差不多全都落在了窦氏的手中。并不是汉灵帝不想让自己去掌握朝政,实在是他那个时候并不懂得怎样料理国事,于是窦氏和她身边的一些亲信们,就一直掌管着朝政。以此同时,朝中宦官也在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在宫中横行霸道。汉灵帝即位后宦官谁弄权?在汉灵帝即位之后,张让、赵忠、郭盛、夏恽、孙璋等宦官都在弄权,但是势力更大的还是宦官曹杰。在汉灵帝登上了皇位之后,曹杰本来就得到皇帝的信任,但是大将军窦武和太傅陈蕃想设一个局杀掉曹杰,谁想到,最后两人策划不够周到,最后反而被曹杰害死。从此之后宦官曹杰在宫中更加蛮横嚣张,滥用手中的权利,胡作非为。

在当时,宫里有很多斗争势力,有很多势力,包括宦官势力进行多方勾结,当时的局面是非常乱的。当时的汉灵帝无力招架,但是窦氏和宦官们就开始斗争,宦官借着汉灵帝之名要挟持汉灵帝,去胁迫窦氏。汉灵帝继位之后,这些大臣们都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在当时掌握大权的宦官和大臣们有很多。汉灵帝即位之后,朝野中的大权每个人都想分得一口汤,在这其中野心勃勃的的宦官们也有很多,历史上对于这些想要掌握朝政的宦官们也都有记载,大家可以多观看史书,让自己了解其中的史事,大家就对当时的局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汉灵帝即位后宦官谁弄权?汉灵帝为何会卖官

在历史上,确实是有一些皇帝非常热衷于卖官的,比如说我们今天要说的汉灵帝,汉灵帝的一生都没有什么作为,在他在位的这些年里面,他想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怎么去赚钱,而不是怎么去发展国情之类的,汉灵帝卖官就是最为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了。汉灵帝一起在位了十年,是当时非常年轻的皇帝,一般在这个时候,因为年轻,处于人生中的黄金时段,作为皇上,都会有比较大的抱负。汉灵帝也有,但是他的抱负和其他的皇帝的抱负都不一样,他的抱负是通过卖官来赚很多的钱。所以在当时,你想要做官的话,并不需要你有多少才情,多大的抱负,也不用你有什么理想,只要你有足够的钱就可以了。当然了,汉灵帝卖官也是有规矩的,官位高自然卖的价格也高,官位比较低的话,卖的价格卖的比较低。如果说只卖一些小官的话,那么对当时的朝政可能还不会有什么影响,但是汉灵帝不仅卖一些小的官位,甚至连三公这样的官位都拿出来卖了。对历史稍微了解的人们就知道,三公在当时的位置和权力都是非常高的。而也正是因为汉灵帝这样荒唐的做法,让当时的朝政可以说是彻底荒废了。俗话说的好,羊毛出在羊身上,官员拿了钱去买官,到最后还是会从百姓身上赚回来的。百姓当时也是愤怨各起,所以后来汉灵帝下台,和他卖官的这种做法,也是有着很大的联系。

在我们的印象里,作为皇帝应该是为天下百姓安康着想的,本着百姓的利益出发的,对于贪官污吏,如果是明君从来都不会手软,严惩不怠的。但是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位皇帝的行为却与我们印象中的明君们恰恰相反,这位皇帝就是汉灵帝刘宏。在他当皇帝的22年时间里,非但没有让百姓们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还让天下百姓们处于水深火热当中,自己却大肆收敛钱财,买官卖官之风在当时也是不断在蔓延。汉灵帝在位22年大肆敛财,这就是汉灵帝做的“壮举”。其实,汉灵帝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滥用各种手段去搜刮民膏的皇帝。这样看来,他确实比其他贪官还要可恨。历史上的记载,汉灵帝对朝政非常不感兴趣,但是他却是爱财如命。他身边的大臣中,汉灵帝还专门挑一些对自己巩固势力有用的大臣们,一方面是要拉拢人心,第二就是想是要借着这些大臣们的势力去为自己办事。

在他当皇帝的这22年期间,他借助这些大臣之手,疯狂为自己捞取钱财,大修宫殿。汉灵帝的敛财手段有很多,他平日里对这些大臣说自己喜爱什么,这些大臣自然能够听懂其中的意思,争先恐后为他奉献上一些珍奇宝物。汉灵帝在自己敛财期间,还发现一个来钱比较快的途径。那就是让自己的大臣们进行卖官,并且把官职的价钱也标注得非常清楚,想要让自己当上什么官职,只要掏出对应的价钱来买就可以了。一时之间人们争相买官,所收敛的钱财,也全部都到了汉灵帝的嚢袋之中。

汉灵帝刘宏是冀州人士,虽然汉灵帝坐上皇位之后正值叛乱时代,但是这个皇帝却把政治要事全都交给一些大臣们去做,自己却安安心心地坐在皇位上享受安逸。在当时那个世事多变的年代,这个皇帝的命运也是不长久的,在他30多岁的时候,就死在了自己的宫殿中。汉灵帝刘宏是怎么死的呢?史书上对于汉灵帝刘宏他的死因,描写得非常简单,只用驾崩两字就概括了。对于研究过史书的人来说,如果要对汉灵帝刘宏的死因进行猜测的话,大部分的原因也是因为汉灵帝的荒淫无度,不爱惜自己的身体,精力衰竭所致。对于这一种说法,历史的记载上也并没有具体的证实。

汉灵帝即位后宦官谁弄权?汉灵帝为何会卖官

史书上既没有说明汉灵帝是病死的,也没有说汉灵帝是因为自己的纵欲过度,不加以调理才导致死亡的。经过很多种推测,我们只能判断汉灵帝是正常死亡的。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我们都可以看出汉灵帝在皇帝的位置上,坐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汉灵帝当皇帝的这一生,不仅 *** 而且生活极度奢侈,在自己的私生活方面并不在乎一些朝廷礼节。在历史的记录册上,对于汉灵帝的评价并不是很好。汉灵帝平日里只顾自己贪图享乐,就连在自己周围发生的叛乱也毫不在意。其实,一个人的命运都是上天注定的,对于这样一个毫无作为又极度荒淫的皇帝来说,生得短命,对于天下百姓来说,也是一件好事,我们就也不必再过分地去追究汉灵帝到底是怎么死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704/119539.html

“汉灵帝即位后宦官谁弄权?汉灵帝为何会卖官” 的相关文章

胡太后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经历了什么?

胡太后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经历了什么?

北齐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政权之一,由东魏权臣高欢次子高洋所建。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众所周知,北齐在中国历史上声名狼藉,它在短短的28年的历史中,接连换了6位君王,上演了一出出残暴、荒淫、变态的闹剧,被后世之人称作“禽兽王朝”“变态王朝”。胡太后就是其中的“杰...

陈登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刘备为何没有纳入麾下?

陈登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刘备为何没有纳入麾下?

所谓乱世出英雄。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陈寿《三国志》里有这样一段话,这是发生...

刘永:三国时期蜀汉宗室,刘禅为何逐渐疏远他?

刘永:三国时期蜀汉宗室,刘禅为何逐渐疏远他?

刘永,字公寿,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蜀汉后主刘禅之弟。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章武元年(221年)六月,封鲁王。建兴八年(230年),改封甘陵王。咸熙元年(264年),蜀汉灭亡,刘永被迁往洛阳,被任命为奉车都尉,...

除了刘禅刘备还有其他儿子 刘备为何还传位给刘禅

除了刘禅刘备还有其他儿子 刘备为何还传位给刘禅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有4个儿子,为何偏要传位给刘禅,难道就没有更好的选择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刘备的一生中有那么多儿子,为什么偏偏把皇位传给刘禅呢?提起刘禅,一定能想到“乐不思蜀”这个典故,既然刘禅这么不求上进,难道刘备当初是选错储君了吗?蜀汉在夷陵之战战败后...

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死后,太子妃郑氏是什么下场?

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死后,太子妃郑氏是什么下场?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初年一次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隐太子”一般指的是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玄武门之变以后,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取而代之,成了坐拥大唐江山第一人。称帝后的李世民对于死于自己手下的兄长也是心有愧疚和不忍,于是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谥号...

范仲淹的后代范文程为什么主动给努尔哈赤表忠心?

范仲淹的后代范文程为什么主动给努尔哈赤表忠心?

范仲淹的后代范文程为什么主动给努尔哈赤表忠心?出生名门,血管里流淌着忠臣良相血脉的范文程,在后金攻打自己的国家时,却积极讨伐明朝,对大清建立新制建议献策。万历二十五年(1597),范文程出生于辽东沈阳,据《清史稿》记载:“其先世,明初自江西谪沈阳,遂为沈阳人,居抚顺所。”范文程的曾祖父范鏓曾担任兵部...

曹操能统一中原是因为挟天子吗 实际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曹操能统一中原是因为挟天子吗 实际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曹孟德为何能统一中原?不只是挟天子,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三国时期有一位口碑两极分化的枭雄,他就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休要天下人负我”的曹操。世人都说曹操是乱臣贼子,以要挟天子来得到天下,这样一个人就算成就了大业,但也因此遗臭万年。可是纵观他在三国...

汉朝皇帝那么多 汉武帝是怎么脱颖而出的

汉朝皇帝那么多 汉武帝是怎么脱颖而出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什么汉武帝能在汉朝历代帝王中脱颖而出?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大家都知道汉武帝很出名,可以说几乎是和秦始皇齐名。但是汉朝的皇帝很多,为什么大家认为只有汉武帝和秦始皇齐名呢?细看汉朝的历史可以看出其实几代汉朝的皇帝都对待政务都很励精图治,像刘邦和项羽...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