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清朝重臣李卫最后是因病逝世的吗?

中国历史8年前 (2017-04-29)180

清朝李卫

李卫是雍正年间的大臣,他本来是雍 *** 上的一名家奴,后来随着雍正当上皇帝,他开始平步青云,最后做到了直隶总督的位置。清朝李卫虽然不懂得书文,但是却会做官,懂政治,任上做了不少的利民事情。

清朝重臣李卫最后是因病逝世的吗?

清朝李卫剧照

清朝李卫是江苏人,很熟悉浙江与江苏的当地情况,在江浙任职的时候,他负责追查当地的私盐问题,当地的很多盐商勾结京城里的阿哥,行不法之事。李卫到任后,开始大力整治盐商,不畏惧京城里的权贵。

清朝李卫还善于缉捕盗贼,浙江当地有很多盗贼,每任的官员都无法肃清盗贼,李卫上任后,加强兵丁训练,开始缉捕盗贼。当时浙江有个闻名的人物名叫甘凤池,这个人武艺高强,曾经参加过康熙年间的朱三太子谋反案。后来,李卫派人严厉追查,终于杀掉了甘凤池。

李卫自己没有读过多少书籍,因此他非常喜欢读书人。在浙江做官的时候,当地的读书风气很浓厚,李卫经常与当地的读书人在一起,彼此讨论时政。李卫还经常资助当地的贫穷书生,让他们能够去北京赶考。

李卫在晚年的时候,做到了直隶总督的位置。雍正一直很信任自己的这位得力干将,雍正去世后,乾隆继位。乾隆很尊重这位老臣,李卫去世后,乾隆命内侍陪着李卫的灵柩回故里,并命令沿途的百姓去祭奠他。清朝李卫在自己的一生中,为百姓做了很多的事情,是一个清官。

李卫怎么死的

李卫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他的生平事迹也被频繁的拍成各种电视剧播出。他作为一名清朝的重臣,于1687年2月2日出生在江南铜山,即现在的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大沙河镇出生,字又玠。李卫一生为官清廉,不惧怕权贵,不管任什么职位,都能够恪尽职守,所以分外受百姓的爱戴,也受皇上的倚重。那李卫怎么死的呢?

清朝重臣李卫最后是因病逝世的吗?

李卫画像

李卫出生在一户家境比较富裕的人家里,在康熙一朝,李卫任户部郎中一职。在雍正帝即位后,正式开始了自己平步青云的一生。在自己任云南盐驿道一职的时候,李卫顺利的管理了盐政,并且在缉查私盐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在浙江的任期上,李卫着重的修筑了沿海一带的海塘。尤其是在钱塘江口的海宁塘的修筑上,李卫表现的格外谨慎,每年都要奏请整治才可安心。不仅如此,李卫在捕盗方面也是有着不错的成绩。比如他侦破了以甘凤池为首的反清复明团伙的活动。

那李卫的死是不是和这有关呢?李卫怎么死的?雍正七年,李卫因为为官时政绩优秀。被加封为兵部尚书,太子太傅等各位重要职务。不久之后,李卫又被雍正派为直隶总督。在乾隆皇帝继位三年后,也就是1738年,李卫因病去世,谥敏达。

李卫为官一生,勤俭廉洁,他因病而死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在雍正执政的那个年代里,他已经是一位长寿的官员了。

李卫墓

人们一提起清朝的历史,可能感触更深的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其实也不完全是这样的,清朝也涌现出了很多慷慨悲歌之士,李卫便是当中的一位,李卫一生经历了三位皇帝,分别是康熙、雍正、和乾隆,李卫为人正直,体贴民情。所以李卫深得康熙大帝的信赖,李卫的仕途也可以说是平步青云。所以李卫死后,康熙大帝下旨厚葬,李卫墓目前依然保存完好,成为国家保护的文物建筑。

清朝重臣李卫最后是因病逝世的吗?

李卫画像

李卫墓位于江苏省徐州丰县县 *** 东北角,在李卫墓前伫立着乾隆皇帝御赐的碑文:“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直隶总督谥敏达公李卫,可见李卫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力是巨大的。李卫墓的墓地距离李家祠堂只有十分钟的路程。不幸的是,在清朝的时候,黄河发大水,冲毁了一部分李卫墓的地上结构部分,我们现在看到的李卫墓只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进行翻正重修的。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丰县民兵开始挖掘李卫墓,在深挖三米之后发现了李卫墓的棺椁,并且出土了很多的金银玉器,最为重要的是在打开第三座棺木的时候,发现棺衣上写有光禄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书直隶总督二十个大字,之后这些出土文物都交由省博物馆,现在去江苏省博物馆都可以看到部分的李卫棺椁中出土的文物。

李卫生前一身戎马,死后出土的文物也可以看出在当时的地位之重。

雍正李卫

雍正是清朝的皇帝,在争夺皇位的时候,雍正并没有多少势力,因此他对待自己的家奴也是非常上心,让这些家奴参与皇位的秘密争夺。李卫就是雍正的家奴,在雍正去往江南的时候被雍正收入府中。

清朝重臣李卫最后是因病逝世的吗?

李卫故居

雍正李卫有着很好的关系,李卫的妻子翠儿是雍 *** 中的下人女子,雍正看到李卫和翠儿情投意合,就促成了他二人的因缘。李卫当上大官以后,有一次雍正前往李卫的辖地视察,在李卫家中见到他夫妻二人正在吵架,就询问了情况。从这里看出,雍正对待李卫夫妇二人是很关心的。

雍正李卫的关系一直很好,在雍正的家奴中,同样有一名声名显赫的封疆大吏,名为年羹尧,年羹尧平定西北,为清朝立下赫赫战功,但是却骄奢淫逸,纵容手下犯错误,因此雍正帝对其非常不满。最后,雍正帝将年羹尧赐死。

而李卫却与年羹尧的性格不同,李卫虽然做的官很大,但是却不傲慢,虽然他有些小毛病,但是对于皇权的尊严并没有构成侮辱,因此得到了雍正帝的喜爱。在李卫晚年的时候,雍正帝还经常关心李卫的情况。

雍正李卫的关系是君臣关系,但是这层君臣关系非常得深。雍正争夺皇位的时候,自己并没有多少势力,他的对手八阿哥在朝廷里名声很大,取得了八贤王的称号,并且有九阿哥和十阿哥的帮助。而与雍正争夺皇位的十四阿哥更是常年在军中待着,有着很多军功。雍正没有多少人可用,只能用自己的家奴,因此同家奴有着很深的感情。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704/123169.html

“清朝重臣李卫最后是因病逝世的吗?” 的相关文章

春申君黄歇当初的权势那么大 最后为何会落到凄惨的下场

春申君黄歇当初的权势那么大 最后为何会落到凄惨的下场

还不知道:春申君养着数千门客,权势很大,为何头颅会被人割下扔在野外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春申君黄歇将怀孕的宠妾送给楚王,想瞒天过海,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没想到合谋者却派人刺杀了他,将他的头扔在了旷野中,任野狗啃咬。春申君机关算尽太聪明,对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负,却不...

徐庶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跟随曹操的真相是什么?

徐庶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跟随曹操的真相是什么?

汉末谋士徐庶,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徐庶,字元直,豫州颍川人。在三国演义中他是第一个投奔刘备的人,对军事也十分的精通,所以刘备很器重他。之后曹操觉得徐庶十分的有才,曹操采纳了程昱的计谋抓住了徐庶的母亲,将他骗到了曹操阵营,徐庶为报刘备知遇之恩,在离开刘备时向他推荐了诸葛亮。后来徐母自杀,徐庶也因为记恨...

明朝皇帝大多数都平庸 明朝为何还能延续三百年

明朝皇帝大多数都平庸 明朝为何还能延续三百年

还不知道:为什么明朝的皇帝大多平庸,明朝却能存在近三百年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王朝有秦朝、汉朝、新朝、西晋、隋朝、唐朝、武周、北宋、元朝、明朝、清朝。按照时间年限来看的话,秦朝15年,西汉210年,新朝15年,东汉195年,西晋51年,隋朝37年,...

历史上曹植和甄宓之间的关系如何?

历史上曹植和甄宓之间的关系如何?

洛神赋是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甄宓(fu)这个名字也没有史料支撑,所以我们暂且称之为甄氏,据说是三国第一美女,是曹丕的妻子,魏明帝曹叡的生母。其实最早甄氏是袁绍的儿媳妇,不过曹操和曹丕父子打败袁绍后,曹丕见甄氏姿貌绝伦所以被收了。后世历史上围...

孙乾:东汉末年刘备麾下幕僚,其待遇仅次于糜竺

孙乾:东汉末年刘备麾下幕僚,其待遇仅次于糜竺

孙乾(?-约215年),字公祐。北海郡人, 东汉末年刘备帐下幕僚。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最初被大儒郑玄推荐于州里。刘备领徐州,以孙乾为从事。自徐州跟随刘备,多次作为刘备的使臣。刘备定益州后,拜孙乾为秉忠将军,其待遇仅次于麋竺,与简雍相同。不久后便病逝。人物生平随从周旋孙乾...

曹操历史上为何没有将吕布收为己用?

曹操历史上为何没有将吕布收为己用?

吕布,字奉先,东汉末年群雄之一。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三国志》裴注的《曹瞒传》:“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可简单理解为,吕布为非常优秀的人才,甚至可以说是万中无一的“绝世高手”。诚然,吕布确实武艺高强,但他也是一个满身污点、背主弃义之人。吕布也绝不像...

蹇叔入仕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何能名垂青史?

蹇叔入仕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何能名垂青史?

秦穆公作为春秋五霸之一,他在位期间麾下有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蹇叔,在蹇叔的用心辅佐下,秦穆公最终成就霸业。很多人对此了解甚少,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吧。蹇叔的出仕,可与其他人出仕不同,有的人为了名利,也有人是为了权力,当然还有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但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这位蹇叔是因...

同样都是权臣又是后代篡位 曹操和司马懿有什么不同

同样都是权臣又是后代篡位 曹操和司马懿有什么不同

曹操和司马懿都是权臣秉政,子孙篡位,二人有何不同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曹操和司马懿都是一代权臣,实际上的篡位者。子孙顺利登基。但二人在本质上根本不是同一个类型的人 。二人的道德都算不上高尚,对于曹操和司马懿这样的人来说。道德过于奢侈,成大事不...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