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幼年家贫?父亲是军区司令 家中不愁吃喝
“八旗”的“旗”,就是“领军旗”,也就是“认旗”或“认军旗”。不同统属的队伍旗帜用不同的颜色作为区分,其作用,一方面是标示这支军队的统属,一方面是便于军队在行进或战斗中寻找“自己的”那一支队伍。
图片来源于 ***
早期的满洲军队一共有八支,五色分红黄蓝白黑,黑色不便于用作旗帜的颜色,只剩下四个颜色,用来标明八支军队,只好用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旗号,所以称为“八旗”。努尔哈赤时代,只有满洲八旗(据史籍记载,早期的满洲八旗,其实并不完全是满人,四百个牛录中,有满洲牛录三百零八个,蒙古牛录七十六个,汉军牛录十六个);皇太极时代,扩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满洲八旗又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不设王,早期由汗王、后期由皇帝直接掌管。下五旗则由诸王、贝勒、贝子分统。“贝子”,在满语中本是“贝勒”的复数;顺治六年规定:亲王一子袭封亲王,余子封郡王;郡王一子袭封郡王,余子封贝勒;贝勒之子封贝子,贝子之子封镇国公,镇国公之子封辅国公,辅国公之子授三等镇国将军。努尔哈赤时代的上三旗为正黄、镶黄、正蓝,由努尔哈赤直接统领。
顺治初年,摄政王多尔衮把揽朝纲,因为他属于正白旗,就把正白旗取代正蓝旗,而把正蓝旗降为下五旗,从此上三旗就变成了正黄、镶黄、正白,成为满八旗的“嫡系”。
*** 配图
和珅属于正红旗人,说明他不是皇家军队的嫡系。
下面再解释《和珅传》中的第三句:“少贫无藉,为文生员。”
要说“和珅少贫”,就要说说他的父亲了。和珅的父亲叫“常保”(“避父讳”是 *** 的老传统;满清入关以前,没有这个习惯;清代建政以后,除了皇帝,普通满人、特别是早期的满人并不讲究“避父讳”,所以父亲叫“常保”,儿子可以叫“善保”,并不认为有忤),有祖先的“世爵”可以承袭。
关于常保的生平,历史资料虽然并不太多,渊源脉络倒还算清楚。《清史稿·和珅传》说他家贫,是因为常保为人中正平和,做官清正廉明。虽然身为福建都统,用现在的话来说,相当于一个省的军分区司令,却并不贪黩,除了薪俸,很少有额外的收入。加上他多年戎守在外,却把老婆孩子留在京城,两地分居,开支未免要大一些,因此没有为子孙留下多少家产。
虽然衣食无忧,也不过温饱而已。所以常保一旦故去,家道立刻中落。即便不是真正的“家贫”,日子过得窘迫,那是一定的。
*** 配图
关于常保的世爵,有两个说法:一说他有个堂叔,叫做“啊哈顿色”,入关以后,曾经跟随康熙皇帝出征准噶尔(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在征战中阵亡。他这个堂叔可能没有儿子,所以把军功留给了常保,特赐常保为一等云骑尉,是个正六品的爵位。一说和珅的高祖名叫尼牙哈纳,因战功得到三等轻车都尉的职务,是个正三品的爵位。后者见于《清史稿·和珅传》,是“官方”的资料。和珅的母亲出身名门,是河道总督嘉谟庶出的女儿。他的后母是吏部尚书伍弥泰的女儿,都是有头有脸的人家。到了乾隆时代,常保依“祖荫”加上他自己的功劳,出任福建都统(一说为副都统)。这样看来,和珅也算是将门之后,出身并不太卑微。《和珅传》说他“少贫无藉”,一方面是另有原因,一方面也是作者对“贫富”二字的着眼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