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趣闻:他们有实力登上皇位却没有做皇上
如果你生活在古时候的某一个朝代,如果你恰好有机会坐上皇帝的位置,如果你有实力一统天下,你会不会心动呢?当然这只是个设想,但是在三国时期有人能够一统天下却没做皇上,他们是谁呢?
曹操
*** 配图
曹操统一北部中国与“携天子以令诸侯” 分不开的。但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襄樊战役以后,三足鼎立势力平衡的时候,要汉献帝实际上没有用了。实际上,曹操自迎献帝起,就在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逐步完成了通向帝王道路的一切准备。他控制了一切朝政大权,享受帝王依仗,并且设曹丕为世子实现权力世袭,代汉之心昭然若揭。那他为什么没有称帝呢?
之一,没必要。曹操是很实际的人,帝王能够享受的东西,他都得到了,皇帝对他来说仅仅是个名号。再说,襄樊之战时他已65岁,没必要再追求虚名。
第二,为了曹丕登基顺利。曹操一生最服周文王,他说“若天命在吾,吾愿为周文王”,要知道周文王的儿子是称帝的,也就是暗示儿子代汉自立。再说曹丕上位需要分封以获天下拥戴,这种好事就留给儿子做了。
第三,政治形势需要。曹刘孙三家打了那么多年,都是在汉家旗号下的,虽然都想称帝,但是没人先行动。如果曹操自立,势必引来天下拥汉派的反对,政治上陷于被动。从曹操一生看,升官的时候,总有一些汉家忠臣反对。
第四,为了自己的名节。曹操一再强调自己没有代汉意图,并且反复说了很多年,他要兑现自己的承诺。
诸葛亮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开始为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努力,东和孙权,南抚夷越,内修政理,政绩斐然。这时内外部都有流言,说诸葛亮有不臣之心。虽然刘备遗言“君可自取”存疑,但是刘禅才能不足却是实情,诸葛亮真要自立也不是没有可能。而且,从刘备之后的蜀汉政局看,诸葛亮确实大权独揽,流传千古的《后出师表》,满篇都是教导刘禅之意,就像老师教训孩子,一点没给刘禅面子。
*** 配图
之一,为个人清誉。诸葛亮后世被称为千古完人,道德楷模,而且作为文人最重清誉。他承刘备知遇之恩,又得受白帝城托孤之重,打着继承先帝遗志、恢复汉室江山的旗帜,如果自己称帝,可能会众叛亲离、身败名裂,要知道,这件事即便是曹操都不敢做。再说,乱世之中能称帝的都是枭雄,很少有文人成事的。冒着那么大的风险,不如去做万人敬仰的圣人了。再说,他与刘禅相处也不错,可以按照自己意愿办事。
第二,没有能力称帝。蜀汉的立国基础最为薄弱,也最不稳固。从外部环境说,魏吴强敌环伺,西边、南边的少数民族随时反叛。内部来说,政治班子里,有荆州集团、东州势力(刘璋旧部)、本土势力,三方明争暗斗,政权不稳。后来,钟会邓艾两路伐蜀,蜀汉内部的军事力量竟然不足以打败邓艾的几千偏师,益州本土官僚以及百姓都是主张投降的,他们不愿为蜀汉 *** 卖命。从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苦心,他转移国内矛盾,以攻为守,反而使得政权稳固。如果诸葛亮贸然称帝,蜀汉陷入混乱,折腾一番之后,即便成功也会元气大伤,亡于魏吴只是时间问题了。
第三,是接班人问题。诸葛亮只有诸葛瞻一个儿子,诸葛亮五丈原去世的时候,诸葛瞻才八岁。诸葛亮曾说“瞻今已8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实际上对诸葛瞻是不看好的。政治人物的功业要顺利传承,没有庞大的家族子弟基础,即便谋得皇位,也难以延续。
司马昭
司马昭的父亲是司马懿,儿子是代魏自立的司马炎,加在中间名气不是很大,可能出名的就是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家族是三国乱世最终的赢家。司马懿老谋深算,一生被曹操视为隐患而不得志,用五十年的时候来证明自己是忠臣,最后反而夺了魏国的江山,几乎是魏代汉的翻版。司马昭继承司马懿执掌朝政,颇似当年曹丕,那么司马昭为什么没有称帝呢?
*** 配图
之一,政局不稳。司马懿在公元249年发动高平陵政变夺取曹魏政权,一直忙于平定内乱,巩固政权。诸葛亮死后,蜀汉风雨飘摇,但是司马懿并不急着伐蜀,而是处理自己夺权的后遗症。251年司马懿就去世了。后来,曹氏忠臣王凌、文钦、诸葛诞等背反司马氏,司马昭忙着到处灭火,甚至不惜弑君,导致大乱,夏侯家族甚至投靠蜀汉。司马氏在曹魏崛起的时间并不长,根基不深,如果司马昭匆匆称帝,众心不服而生乱,甚至引来吴蜀入侵。
第二,时机不成熟。司马懿之后所选接班人是司马师。直到255年,司马师死后,他才执掌政权,“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辅政,剑履上殿”。他其实政绩颇为显著,能力也是很强的,256年寿春之战,平定文钦、诸葛诞,他以少胜多。263年派钟会邓艾平蜀,蜀汉迅速灭亡。但是因为他的部下杀了高贵乡公曹髦,名声始终不好,需要进一步巩固的。然而,天不予寿,司马昭只活了54岁,未能巩固登基条件就撒手归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