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延平王郑克塽:有衔无职坐吃山空
*** 由来已久,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最后一代延平王郑克爽的事迹。
*** 配图
公元1681年(康熙二十年),延平王郑经去世。为了夺取王位,郑氏兄弟开始明争暗斗。当时世子为郑克塽的长兄郑克臧(郑经与乳母陈氏所生),郑克臧又是陈永华的女婿,郑经出征海外时常令其监国,在岳父的扶佐下台湾岛内对其评价颇高,称之为贤主。郑经病危时授郑克臧监国剑印令其继承王位。但郑经次子郑克塽并不服这个兄长,郑克塽(1670年—1707年)生母为郑经的后宫夫人黄氏,而郑克塽的岳父恰是重臣冯锡范,冯当然希望自己的女婿继承王位,于是在冯锡范和大将刘国轩等人的说服下,郑成功之妻董氏(太妃)在东宁北园别馆废掉继位不到三日的郑克臧,不久后,冯锡范与郑经的诸子以郑克臧非嫡出之由,将其缢杀,史称东宁之变。时年12岁的郑克塽承袭了延平王的爵位。
*** 配图
继任之后的郑克塽先是晋封宗室与政变的功臣,分别赐予公、侯、伯等爵位。岳父冯锡范以拥立有功封为忠诚伯,仍管侍卫,兼参赞军机。同年七月,清内阁大学士李光地向康熙帝上奏说:“郑经死后,郑克塽年幼,诸将不能协同作战,且不能驭下,兵民离心,如果此时派出大军征讨台湾必能攻克,机不可失。”康熙帝然其言并准备攻台。此时的台湾在连年的迁界禁海下物资人员无法补充,台湾岛内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粮食不继,米价大涨。加之台湾财力匮乏,为征集粮饷又对百姓加征捐税,各地民众不断反抗,军心民心尽失。此时台湾、澎湖两地的郑军尚有5万余人,大小战船200 多艘,但军心涣散,士气低落,不断有郑军官兵驾船投奔大陆,向清廷投诚。
*** 配图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十一月,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提请专征并进剿台湾。次年台湾上表请照朝鲜例,只称臣进贡,不易发登岸。康熙帝以“台湾百姓皆我中华百姓”,诏不许。随后清郑双方爆发澎湖海战,清水师提督施琅大败刘国轩及董腾等人,刘国轩逃往台湾,清军取得了澎湖列岛,同时也打开了 *** 的门户。1683年七月,刘国轩,冯锡范等向清廷递交降表,并提出“三不伤”请求,即清军入岛“不伤郑室一人,不伤百官将士一人,不伤台湾黎庶一个”。八月十三,施琅进入台湾受降。明宁靖王朱术桂不愿做异族之臣,与妃妻五人阖门自缢而死,以身殉国。
降清之后,郑克塽受封海澄公,清廷不许郑克塽回福建居住,并将其全家软禁在京师。郑克塽虽授以公爵称号,却有衔无职,坐吃山空,生活难以维继。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八月二十七日,年仅37岁的郑克塽卒于北京,爵位无袭。郑克塽弟郑克壆,奉清廷之命将郑成功、郑经骸骨迁葬福建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