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贞不渝的虞姬为何常被后人称为花瓶呢?
后人读虞姬故事,每每伤感于她“八千子弟同归汉,不负君恩是楚腰”的忠贞,感动于她“碧血化为江边草,花开更比杜鹃红”的痴情,却忽视了她像乌骓马一样始终陪伴在项羽身边的事实。也就是说,项羽的所作所为她都亲眼看到了。那么,项羽犯错误时,她为什么一言不发呢?
秦朝末年,项羽曾经先后在襄城、城阳、咸阳大肆屠城,无论秦兵还是平民,一个也不放过。战争难免要杀人,但屠杀手无寸铁的百姓,确实不应该。此外,他还有两次杀俘的罪行,一次是在新安,坑杀秦军降兵20万,一次是在破齐之后,活埋了大批已经投降的田荣部下士兵。即便是对待战俘,如此大规模的残忍屠杀,也令人发指。对于这些,“常幸从”的虞姬不可能不知道,可是她在千万生灵即将涂炭之际,竟然冷若冰霜,一言不发。
或许有人会说,古代女子不得干政,然而,翻开历史,后世朝代中不乏君王的贤内助,在君王犯错误时极力劝谏。明太祖朱元璋以暴虐嗜血著称,但马皇后却凭着她的仁爱和智慧把很多生命从朱元璋高高举起的屠刀下救了出来。一次,朱元璋要杀太子的老师宋濂,马皇后急忙跪下求情:“老百姓尚且尊师,何况帝王家呢?”朱元璋不听,马皇后便绝食为宋濂祈福,最终迫使朱元璋改了主意。
一个生命将被毁灭,马皇后尚且竭尽全力挽救之,相比之下,眼见万千生命惨遭杀戮,虞姬不管是玉颜冷漠无动于衷,还是有动于衷却不敢进谏,都算不上一个宅心仁厚之人,与马皇后不可同日而语。
足智多谋的亚父范增,像爱护儿子一样关爱项羽,不过由于说话居高临下、不留情面,让项羽产生了逆反心理。作为一名旁观者,又是心思缜密、感情细腻的女性,虞姬应该知道范增对项羽的一片忠心,因此应该耐心安慰项羽,劝他好好和范增合作。但历史上好像没有发生这样的佳话,项羽和范增的关系越来越僵,最后范增被迫离开,伤心地死在了回乡的路上。而失去范增后,项羽的事业迅速滑向了谷底。
显而易见,在处理君臣关系上,虞姬没有当好项羽的贤内助。而后世也不乏在这方面做得好的女性,比如长孙皇后。正是在她的力谏下,唐太宗放弃了对魏征的杀心,君臣重归于好。
虞姬在关键时刻始终保持沉默,不禁令人想起了一个词—花瓶。彼时彼地,虞姬一言不发;此时此地,笔者不禁要说:两千年后的我们在为虞姬伤感之余,是不是应该更深入更全面地审视一下这个人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