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子丧孙夭,为何突然有个不知情的儿子忽然出现?
包拯一生共有3个女人,为他延续香火的,却是陪嫁丫环!包拯晚年无后,寡居的儿媳:你还有个儿子,我帮你养到两岁了!
古人都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代名臣包拯,也曾遭遇过“无后”的煎熬。包拯有个独子叫包繶,20岁时就英年早逝,唯一的孙子也没活过5岁。正当晚年的包拯饱尝“无后”之苦的煎熬时,他那守寡的儿媳却跑来告诉他说:“你有个儿子养在我家,已经两岁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包拯的一生,经历过两段婚姻。原配夫人姓李,但是,过门没多久就病逝了。其后,包拯又续娶了一位董姓女子为继室,1033年,董氏才为年已34岁的包拯诞下一子——包繶。此后,他们的两个女儿又相继降生。
包繶是包拯唯一的儿子。包繶因父亲的关系,自幼便受到特殊的荫补,早早就获宋仁宗赵祯赐封为太常寺太祝。但是,由于包繶的年纪尚小,就没有赴任,只是呆在家中享受待遇。包家的打算是,等包繶结婚成家后,再去太常寺上班,成家立业一并解决。
1052年,19岁的包繶娶了淮阳的崔氏女为妻。谁知,包繶婚后的第二年,还没来得及去太常寺报到上班,就撇下新婚的妻子崔氏与刚刚出生的儿子包文辅撒手而去了。此时,包拯年已54岁,却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亲情之痛。好在,还有个孙子,可以为包家延续香火。
但是,当包拯还没能从丧子之痛中走出时,他那唯一的孙子,还没过5岁生日又夭折了,这真是祸不单行啊。包拯夫妇失去了长子和长孙,心如刀绞,但包拯夫妇毕竟是开朗之人,不希望儿媳崔氏年纪轻轻便在家守节,就劝她再嫁。但是,崔氏却执意不从,公婆失去独子已够悲伤,自己再离开岂不叫老人家更添一层痛苦。便说:“公公是天下尽为仰慕之人,吾可代夫君奉养翁姑,心满意足矣。”
此后,崔氏在包家守节20年。后来宋哲宗下旨加封她为永嘉郡君,嘉奖诏书为当时大文豪苏轼所撰,收录在《东坡全集‧故枢密副使包拯男繶妻崔氏封永嘉郡君制》,堪为一段佳话。
虽然安顿好了儿媳妇,但是,子丧孙夭,香火无人可继,这种“断子绝孙”的尴尬,让身为一代名臣的包拯也非常不堪。正当包拯夫妇为无后而烦恼时,他那寡居多年的儿媳崔氏却跑来告诉他:“你还有个儿子,我已经帮你养到两岁了!”
听到儿媳如此说,包拯老俩口一脸迷茫,听完崔氏的解释后,老俩口这才笑逐颜开。原来,包拯虽然只有两段婚姻,但是,他的生命中却有三个女人,另一个女人就是李夫人的陪嫁丫环孙氏。从陪嫁丫环到包公的媵妾,是孙氏熬了多年的结果,但是,最终孙氏仍被包拯打发回娘家了。
其实,孙氏离开包家时已怀上了包拯的孩子,只是老俩口并不知情。多亏他们的儿媳崔氏,知悉孙氏怀有身孕,便背着公婆,私底下不断派人送钱财衣物接济孙家。不久,孙氏生下一名男孩,崔氏又偷偷将男孩抱养在自己房里。名为长嫂,实为养母,这就是包公故事中“嫂娘”的原型。翌年,在包拯六十岁大寿之际,崔氏这才将还在襁褓之中的孩子送到包拯面前,包拯遂将此子取名包綖。包拯终于有后,香火得以延续。
包公逝世时,包绶年仅5岁。宋仁宗到包公府上祭奠包公时,悯之,遗表授公将仕郎、守太常寺太祝。服除,加承奉郎,覃恩转大理评事。未几,太夫人董氏逝世,又为之守孝。服除,又加承事郎,初调官任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团练判官,后历任少府监丞、国子监丞、将作监丞、汝州(今河南临汝县)通判。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十月,包绶调任谭州(今湖南长沙市)通判,走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附近,病逝于赴任途中,年仅4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