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称聊斋先生的蒲松龄在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
很多人都不了解蒲松龄,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看。
蒲松龄出生于1640年,在1715年离世,享年76岁,算是高寿了。
他的自跋画像存在蒲松龄纪念馆,国家一级文物。此画像一直保存在蒲氏后人手中,世代相传,1954年捐献给蒲松龄故居管理委员会,由蒲文琪等人共同保管。1961年由专职干部蒲玉水送北京故宫博物院进行了揭裱修补,并复制两幅,一幅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一幅在蒲松龄故居聊斋正房展出。
蒲松龄的祖上有人在山东做官,所以,蒲家的子孙后代就在山东淄川定居下来,即:现在的山东省淄博市。他的祖父叫蒲生汭,有五个儿子,他的父亲叫蒲盘,读过几年书,后来因为家贫,便弃学到外面跑生意去了。不过,因为脑筋灵活也有点学问,再做点赚钱的买卖,所以,他的父亲在当地还有点名气。
蒲松龄的父亲一共有三个老婆,生了五个儿子,大儿子早夭,只剩下了四个儿子,蒲松龄在家中排老三。从蒲松龄的出身来看,他只是一个日渐衰败的中小地主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古代的时候,人们认为读书为高,对于经商并不看重,甚至,看不起商人,所以,蒲松龄从小就跟着父亲读书学习。
此外,他小小年纪聪明过人,能够过目不忘,是一个很有才气的小孩。早他19岁的时候就参加童子试,拿下了县、府、道的三个之一名,可以说是一考成名。而且,蒲松龄写的文章,连施闰章都赞不绝口。要知道,施闰章可是当时清代康熙年间很有名的诗人、文学家。
可以说,蒲松龄的起步很高,但在后来的科举考试中他却屡屡失利。这主要因为在蒲松龄25岁的时候,家中发生了非常大的变故,在他人生关键的时刻,给了他一个不小的打击。
当时,蒲松龄的家中兄弟反目,四兄弟开始闹分家。作为老三的蒲松龄争不过其他兄弟,最后,只分到了农场里的三间老屋子,且破旧不堪。
就这样,本来之一次考试成绩非常好,但现在,却连基本的住所都不能保证,更别说安心复习,认真备考了。由于,家里太穷,为了生活,蒲松龄只好选择去教书。他有一个朋友,名叫孙蕙,在江苏宝应县做知县,蒲松龄给他当了幕僚。不过,不知道什么原因,他只在那待了一年,第二年就回家了。
对于蒲松龄选择辞职回家的原因,人们有两点猜测:
之一个,因为他写过一篇文章,名为《上孙给谏书》,其中,主要是讲述孙家仗势欺人, *** 佣人,蒲松龄对此非常看不惯,便写信劝告孙蕙管教这些人。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在孙家待不下去了,所以,选择离开。
第二个,孙蕙有好几房小老婆,其中,有一个小老婆颇有才学,对于作诗非常感兴趣,于是,便向蒲松龄讨教。一来二去,两个人熟络起来。有可能两个人的来往被孙蕙知道了,或者是蒲松龄觉得这样的关系有所不妥,所以,才在第二年主动离开。
当然,关于这些猜测并没有太多证据支持,但从《聊斋志异》中,我们可以看出蒲松龄写了很多恋爱故事,而这些故事都有一个普遍的特点,那就是:无论故事中的女主角是妖还是人,是花草还是动物,故事中的男主角通常都是结过婚的。他们之间看似唯美的爱情故事,放在现在却是令人不齿的“婚外恋”。
蒲松龄的一生贫困潦倒,靠做老师,笔耕度日,生活颇为艰难。而且,他多年来住在乡下,只有一次南方之行,就是在之前参加考试的时候去过济南,其余的时间都是在穷乡僻壤的地方度过的。所以,在他的生活中,很少能接触到外界的妇女。此外,蒲松龄的夫人姓刘,两个人的感情深厚,颇为恩爱。
在刘氏死了以后,蒲松龄写过一篇长文来悼念自己的夫人。在文章中,对于多年来夫妻恩爱,且在艰难日子中,二人相互扶持,共同度过的过程进行了描述,这也表现出了他对于亡妻的不舍之情。
但是,这样一来,对于蒲松龄喜欢写婚外恋故事的这个“癖好”,就更加令人费解。
因为,创作素来都要有依据或是灵感,很多都是源自于生活,且蒲松龄少有机会亲近女性。而且,作为丈夫,跟自己的原配妻子感情非常好,那么,蒲松龄这些故事是怎么想出来的呢?难道全靠他自己的凭空想象吗?对于这个问题,始终是一个谜团。
诸多研究《聊斋志异》的学者,针对于这个问题提出了两个大胆的猜想:
猜想一,蒲松龄曾经在自己的诗文中,提起过一个姓程的妇女画像,所以,有人对这个妇女进行了“研究”,认为此人应该就是蒲松龄的婚外恋对象。
但是,这个说法只是一种猜测和分析,没有足够的证据。
猜想二,就是之前提到的孙蕙那位喜欢作诗的小老婆。由于,这个小老婆跟蒲松龄关系很好,甚至,蒲松龄还给她写过一些诗。由此推断出,蒲松龄跟这个女人应该有关系。
总之,人们更倾向于其在生活中确有其事,才会在他的作品中写出那么多神仙鬼怪与已婚男人的恋爱故事。但很可惜,无论是哪种分析,都没有找到直接的证据加以证实。
虽然,蒲松龄在做幕僚期间的确与孙蕙的妾有所接触,但是,他们是否发展成为了恋爱关系,还是需要进一步考证。
然而,在外做幕僚这事,蒲松龄只做过这么一次,其余的生活都被考试和教书占据了。他33岁的时候,在一个家庭书馆中授课,但时间并不长。从他40岁开始,到之后的30年间,他先后在好友毕际有家中,以及一位地主家里坐馆,开班教学。
尤其是在地主家教书的这段时间,对于他的文学创作颇有帮助。因为,这个地主家里很有钱,藏书非常丰富,对于教书先生的蒲松龄也给到了不错的待遇,让他单独居住在花园之中。在这里,蒲松龄有条件,也有机会阅读大量的书籍,积累了更多的故事题材,准确地说,他的有些作品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30多年的教书生涯,让蒲松龄在文学创作,以及生活条件上都有所改善。作为老师的收入虽然微薄,但却解决了他家的温饱问题。所以,他一干就是30年,直到70岁,实在教不动了,才回到了老家。不过,教书毕竟收入不多,日常吃喝还没问题,但想要富裕起来还是比较难的。
所以,蒲松龄这一生都处于比较贫困的生活环境中。
不过,凡事利弊相依,30多年清贫的教书生涯,让蒲松龄有更多安静的写作环境,能够安心进行文学创作,于是,便有了这部著名的文言文版的短篇小说文集《聊斋志异》。蒲松龄一生的文学生涯,摇摆于传统的雅文学和民间的俗文学之间,就连郭沫若先生也曾经这样评价过他以及他的文章: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