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失败的间谍,被秦始皇发现却全身而退,还留下一大奇迹工程?
一个失败的间谍,被秦始皇发现却全身而退,还留下一大奇迹工程?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
在陕西省泾阳县西北方泾河北岸,有一座关中地区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西引泾水东注洛水,全长300多里,灌溉面积超过4万顷,这便是赫赫有名的郑国渠。
从秦朝到清朝两千多年,关中一直被看成天下粮仓,但在此之前,这块地区只是看老天吃饭普通平原,甚至会出现粮食欠收的局面。
出现这种变化,郑国渠的贡献至关重要,而它的设计者郑国更是传奇。
战国末期,秦国已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一个,国土面积可媲美楚国,军事能力强于赵国,经济实力比肩齐国。
尤其是长平之战后,天下形成一超六弱的格局,秦国灭六国的大势已形成。
从地理位置来看,韩国不仅是秦国近邻,而且控制了崤函通道,这可是秦国东进中原的必经之道,所以韩国必然是秦国之一个攻打的对象。
对于这种情况,韩国君臣都心知肚明,虽然实力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家,但也不会坐以待毙,这时候郑国出马了。
在实力相差很大的情况下,韩国没有太多主意,只能想出一个笨拙的办法,那就是“疲秦”计划。
所谓的“疲秦”,就是派郑国出使秦国,以修渠为理由,让秦国把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放在地方建设,没有精力对外用兵。
这个 *** 虽然笨拙,但是效果却很不错,从主观上来说,郑国是潜入秦国的韩国间谍,但从客观效果来说,修建的这条渠却对秦国相当有利,所以郑国没有花太多心思便说服了秦始皇。
然而,郑国虽然是一位了不起的水利专家,却不是称职的间谍,在秦国没多长时间就被发现了真正身份。
《史记》记载: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
在很多人眼中,这是一件大过天的事情,但在战国这段特殊的时期,间谍活动相当频繁,秦始皇也谈不上多么生气。
可是这件事却在秦国掀起了狂潮,让所有在秦国的六国客卿都受到牵连,这源自于秦国内部势力的相互争斗。
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本土贵族的势力大受打击,尤其是六国客卿逐渐充斥着秦国庙堂,本土势力的权益越来越小,最有代表的便是赢氏宗亲。
郑国事件曝光之后,秦国本土势力借题发挥,诬陷所有客卿来秦国的目的不单纯,秦始皇一时恼怒,下令驱逐所有六国客卿,幸亏被李斯劝住了,否则秦灭六国又会有变故。
《史记》记载: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事情发生后,秦始皇不仅没有处罚郑国,还依旧让他负责修建渠道,这出于两方面的考虑。
一是关东六国已经不是秦国对手,甚至两三家联手都斗不过秦国,所以仅凭这种伎俩根本不足以抵挡秦国东进的计划;
二是秦国对外战争常常取胜,但也架不住连年累月的穷兵黩武,没有源源不断的后勤支撑,秦国将士再强大也无济于事。
修建渠道后,关中必然会变成继蜀地之后的又一大粮仓,为后续秦灭六国打下基础。
十余年后渠道修成,沼泽盐碱之地变成了肥美良田,关中一跃成为天下最富裕的地区。
《史记》记载:渠就,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
这条渠道让关中的粮食产量超过其他地区的三倍,直接支持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为了纪念郑国的功绩,秦始皇以他的名字命名这条渠道,这便是郑国渠的由来。
(参考文献:《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