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李广终生没有封侯不是汉武帝偏心,而是他自己的问题?

中国历史7年前 (2018-03-12)250

李广终生没有封侯不是汉武帝偏心,而是他自己的问题?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李广是历史上有名的飞将军,他戎马一生却终生却不得封侯。这不仅是的李广自己的遗憾,也让后人为他可惜。可是,仔细研究历史你会发现,李广难封不是汉武帝偏心,而是司马迁为后人设的一个坑。

李广难封的原因,主要还在于他作为将军的硬伤。首先,李广在政治上幼稚,缺乏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李广终生没有封侯不是汉武帝偏心,而是他自己的问题?

七国之乱时,年轻的李广因为作战勇猛,勇夺叛军军旗,受到了平叛最前线梁王刘武的赏识。为了拉拢李广,梁王授予他一颗将军印。

李广是朝廷的将军,在削藩的斗争中私自接受藩王的将军印,不能不让汉景帝起疑心,他是要帮助梁王造反吗?

这件事说明李广贪图功名利禄,爱慕虚荣,毫无政治头脑。也正因为这件事,勇冠三军的李广失去了一次封侯的机会。

其次,李广心胸狭窄,性格倔强,情商低下。

李广丢了官职后经常和朋友去南山打猎。有一天夜里,几个人跑到山里去喝酒,回来的时候路过霸陵亭,被守墓的霸陵尉截住,告诉他们这里不准夜行。李广耀武扬威地说,我从前当过将军。没想到,霸陵尉认法不认人,愣是没让他们过。

李广对这件事一直怀恨在心,后来他重新当了将军后,主动要求把霸陵尉纳入他的麾下。之后,他的做之一件事就是找借口杀了霸陵尉。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广是一个牙眦必报、心胸狭窄的人。

李广终生没有封侯不是汉武帝偏心,而是他自己的问题?

在人际关系方面,李广自负其能,不听劝阻的态度十分鲜明。李广与主帅卫青在前线任务分配上有了分歧后,喜怒于色。“不谢大将军而起。”满脸怒气不打招呼,转身而走,完全不管统帅卫青的感受。

在人生暮年,李广主动请缨出战。“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连汉武帝都拗不过李广,可见他性格有多倔强。

我行我素,意气用事,不懂得变通,固执,倔强,如此低的情商,导致李广注定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难封也是必然的结局。

李广终生没有封侯不是汉武帝偏心,而是他自己的问题?

第三,李广的军事指挥能力弱,不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

李广是一个勇力超群的人,面临强敌冲锋陷阵而不惧。这种品质如果表现在一个战士和低级军官身上值得称道,但作为一名将军,要着眼于全局,不能为了显示个人的英勇置所属部队的生死不顾。李广却经常犯此忌讳,屡屡抛下大军,深入匈奴内部。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从头到尾,我们看到的李广都是一个勇猛冲杀的武士形象,而不是一个运筹帷幄的将军。李广虽然作战勇敢,但他喜欢呈匹夫之勇,有很强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这样的人在小规模战斗中能发挥作用,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开始实施大兵团作战中就不合适了。

李广终生没有封侯不是汉武帝偏心,而是他自己的问题?

不善于指挥大规模骑兵军团,是李广致命的弱点,也是他一生不得封侯的最主要原因。王夫之说,“东出迷道,广之为将,概可知矣。”李广在边境上当了这么久的将军,竟然在领兵出征时连敌方的道路、地形都摸不清,连一个好向导都找不到,可见他平时根本没有重视过这些问题。这只能说明李广是一个不称职的将军。

李广善于骑射却不善于指挥大兵团,他勇猛有余,而统帅能力不足,尤其不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他难以建功立业,主要是因为军事能力不足。他自己却认识不到这一点,还去找风水大师算命,并把原因归结为诱杀降兵。这也是他悲剧的一个方面。

李广终生没有封侯不是汉武帝偏心,而是他自己的问题?

第四,李广治军不严,对士兵的管理不严谨,部队作风松散,缺乏严明的组织纪律。

李广违背了从严治军这一带兵原则。《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使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李广是靠他个人的威望对军队进行管理,这种带兵方式在管理小规模部队时比较有效,这样的部队对付小规模战斗还行,但要指挥成千上万的大兵团,就需要靠军规军纪维持。因此,李广在遭遇小股匈奴军士屡战屡胜,一旦指挥大兵团作战就会屡战屡败。原因就和李广放羊式的带兵方式有关。因此,尽管李广与匈奴作战多年,他依然军事成绩平平,没有打过真正意义上的胜仗。

李广终生没有封侯不是汉武帝偏心,而是他自己的问题?

另外,我们可以从司马迁对卫青,霍去病,李广三人的记述中窥一斑。司马迁对卫青和霍去病的战功只是流水账似的记录,对李广则处处充斥着令人神往的传奇故事,闭口不谈表现在军功的斩首数上。因为李广实在是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大军功,所以司马迁只好用这些故事来装点门面。

实际上,李广难封并不是什么大事,他虽然参与过的作战数量多,但并没有取得赫赫战功。把参加战斗的次数作为自己的功劳,并因此对自己没有封侯而深感不满,李广始终不明白自己的弱点在哪里。

李广尽管身先士卒,却不合带兵的规则;尽管一心向上却不懂得升官之道;尽管勇冠三军,却不懂得将军之术。这些让他在封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更像一个快意恩仇的侠士,而非带兵打仗的将军。司马迁对李广给予过多的同情和偏爱,给后人造成强烈的委屈之感,这才有了后人的不平,李广甚至成了后世怀才不遇的代言人。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03/177874.html

“李广终生没有封侯不是汉武帝偏心,而是他自己的问题?” 的相关文章

司马懿知道诸葛亮的伙食后 司马懿为何断定诸葛亮命不久矣

司马懿知道诸葛亮的伙食后 司马懿为何断定诸葛亮命不久矣

对司马懿得知诸葛亮“食少事烦”后,为何就敢断定:孔明命不久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一、迷人且神奇的三国三国时期之所以迷人且神奇,就在于牛人——甚至可称为“神人”太多了。抛开那些专职人员。比如曹魏这边,算定曹丕活不过四十的朱建平。蜀汉那边,推测出刘备死期的张裕等,就...

梁士彦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有何功绩?

梁士彦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有何功绩?

梁士彦,字相如,北周大臣、名将。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建德四年(575年),北周武帝发动灭北齐之战。此战之中周武帝意志不坚加上身有微恙,于是中途退军。为了巩固此次伐齐之战的成果,周武帝于是留梁士彦镇守晋州。正是梁士彦死守晋州,力挫北齐,这才使周武帝信心...

汉武帝知道刘据是冤死的 汉武帝为何不立其后人做储君

汉武帝知道刘据是冤死的 汉武帝为何不立其后人做储君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汉武帝临终之前,知道刘据含冤而死,为何不立刘据的孙子为储君?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汉武帝‘知道’刘病已的存在,或者说汉武帝把刘病已推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公元前87年,也就是汉武帝病重的时候了。当时汉武帝病重,朝中有大臣懂所谓的‘望气术’,这个人告诉汉...

张咏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张咏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张咏亦称张忠定、张乖崖,太平兴国年间进士。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明代文学史家冯梦龙在《智囊全集》中讲到了一件事:“张乖崖守成都,兵火之余,人怀反侧。一日大阅,始出,众遂嵩呼者三……”这里的张乖崖,就是宋朝开国初期的大臣张咏。宋朝建国以后,四川很不平定,爆发了多场动乱。规模最大的莫过于王小波...

历史上朱元璋是如何评价元朝的?

历史上朱元璋是如何评价元朝的?

明太祖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明太祖朱元璋在《明太祖宝训》中说过“元以宽失天下,朕救之以猛,小人但喜宽”这样一句话。这句话是有些让人费解的。有哪些让人费解的地方呢?其一,我们知道,古代统治者都追求“德政”。尧舜时期的德政,是后期历代统治者的样板,是历代统治者...

杨贵妃只是一介女流 安史之乱时为何会被杀死

杨贵妃只是一介女流 安史之乱时为何会被杀死

对安史之乱为什么要杀杨贵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杨贵妃杨玉环是四大美女之一,也是盛唐时最为得宠的妃子之一,但是这位李隆基最爱的女人却死在了马嵬坡下,这令人唏嘘。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安史之乱的时候要杀杨贵妃,杨贵妃就是一介女流之辈,为什么要杀害杨贵妃,针对这个问题...

崇祯皇帝要是没有杀魏忠贤的话 明朝结局会不会更好

崇祯皇帝要是没有杀魏忠贤的话 明朝结局会不会更好

还不知道:崇祯如果没有杀魏忠贤,明朝的结局是不是会更好一些?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魏忠贤是妇孺皆知的大奸贼、大反派,这是毋庸置疑的,崇祯皇帝评价说:“魏忠贤擅窃国柄,奸盗内帑,诬陷忠良,草菅多命,狠如狼虎。”崇祯皇帝爱杀大臣,向来有很多争议,但对杀魏忠贤,却没有人...

程秉:三国时期东吴官员、儒学家,孙权对其极为礼待

程秉:三国时期东吴官员、儒学家,孙权对其极为礼待

程秉(生卒年不详),字德枢,汝南南顿人,三国时期吴国官员、儒学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起初跟随郑玄,后来北方荒乱而到交州避难,期间与刘熙考究五经大义,因此通绕五经。后来交趾太守士燮任命程秉为长史。吴大帝孙权听闻程秉的名声,于是以礼征召他,程秉到后,被任命为太子太傅。黄武...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