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三国时期蜀汉为什么是更先灭亡的一个 原因出在什么地方

中国历史7年前 (2018-05-03)110

对三国为什么蜀国先亡?真正原因只有4个字,诸葛亮不敢说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三国那场大戏,自从蜀汉亡国,就不太好看了。

公元263年,司马昭主政的魏国大举出兵伐蜀,才3个月,蜀后主刘禅便放弃抵抗,带着太子和诸王出了成都,自己反绑双手、用车拉着棺材(面缚舆榇)向魏将邓艾投降。割据西南42年的蜀汉政权自此烟消云散。

这么大一个历史事件,总要有功过是非之争,且不说获胜方魏国,后世很多人认为蜀汉灭亡的首要责任人是姜维,说他在大将军任上连番北伐,却屡战屡败,虚耗了国力。但姜维北伐在战略层面上并没有错,他只不过在延续诸葛亮以攻为守的国策而已。

三国时期蜀汉为什么是最先灭亡的一个 原因出在什么地方

公元220年三国形势图

诸葛亮写给蜀后主刘禅的《后出师表》里说,“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蜀国地势险绝,易守难攻,朝野上下都认为,只要严守关隘,就能安安稳稳过日子。唯有诸葛亮深知其中利弊,关起门来过日子是行不通的,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以攻为守,蜀国才能更好地自保,并捕捉发展机会。

有些话诸葛亮不能明说,蜀国的地理优势同时也是致命缺陷,这个我们后面分析,先简单说说魏灭蜀之战和姜维。

三国中蜀国实力最弱,司马昭在灭蜀前一年说过,“吴地广大而下湿,攻之用功差难,不如先定巴蜀。”意思是东吴国土大而水网多,比较难打,所以先拿蜀国开刀。

说白了,吴国有长江天险和强大的水军,攻打吴国的战前准备可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况且东吴名将陆抗不好惹,陆抗在一天就能保东吴一天平安。而蜀国人才凋零,虽说大将军姜维能力尚可,但不被刘禅信任,权威远不如之前主政的蒋琬和费祎。司马昭先打蜀国是对的,柿子要找软的掐。

然而,司马昭提出伐蜀时,朝廷一致反对,魏灭蜀的大功臣征西将军邓艾也认为时机不成熟,只有镇西将军钟会赞同。最后还是司马昭力排众议,又派人说服了邓艾。

三国时期蜀汉为什么是最先灭亡的一个 原因出在什么地方

魏军出动18万人马,其中钟会率东路军12万人,分三路攻汉中;邓艾率西路军3万余人,从狄道进逼姜维驻防的沓中(今甘肃省舟曲县境内);雍州刺史诸葛绪的中路军3万余人出祁山,奔武街(今甘肃临洮东部)、阴平桥头(甘肃文县境内),抄姜维的后路。

蜀国全部兵力只有10万多点,大致分布是汉中方向2万,沓中姜维部2万,成都及周边驻军3万余,南中1万,东部吴蜀边境2万。魏军原计划夺取汉中之后进逼成都,所以分出两路大军对付姜维,使其不能回援汉中。

诸葛亮死后,蜀国国防策略逐渐转变,原本重点防守的汉中地区驻军数量明显减少。由于姜维北伐的方向在陇西,不再从汉中出兵,调整了 *** 。

汉中是益州的咽喉,战略意义极重要。当初刘备夺取汉中后,采纳诸葛亮的建议,修筑汉城和乐城,屯兵驻守,加上汉寿和阳安关的驻军,汉中兼具进攻和防守的职能,诸葛亮五次北伐,有两次取道汉中出兵关中。

所以后世有人认为,姜维减少汉中的守军,是“开门揖盗”,“汉所以亡”。实际上,姜维只是放弃了从汉中出兵的策略,抽调兵力向陇西北伐,汉中依旧保留着必要的防御力量。毕竟蜀国就那么点兵力,汉中的防御策略从全面防御改为守点待援,汉、乐二城各驻军五千,就是这种职能。

三国时期蜀汉为什么是最先灭亡的一个 原因出在什么地方

邓艾偷渡阴平

从战术上看,姜维的部署没什么毛病。蜀国朝廷得知魏军来攻,立即派廖化带兵驰援沓中,张翼和董厥赴阳安关(汉中西北门户,旧阳平关)助战。蜀汉朝廷又下令,除了阳安关守军,汉中的兵力一律退守汉、乐二城,“敕诸围皆不得战,退保汉、乐二城”。

这是坚壁清野的战术。但钟会的西路军有十几万,于是分兵包围汉、乐,亲自带兵打阳安关。阳安关很险要,张翼和董厥途经阴平,为防备魏将诸葛绪进军建威,停留了一个多月。谁知阳安关刚一开打就坏事了。

阳安关副将蒋舒谎称出兵迎战,结果临阵投敌,毫无思想准备的主将傅佥没来得及组织防御,力战而死,阳安关失守。钟会大喜,率军长驱直入。

三国时期蜀汉为什么是最先灭亡的一个 原因出在什么地方

另一边,姜维在沓中跟魏军刚一交手,听说魏军已经包围汉城和乐城,赶紧带兵奔赴汉中。结果在路上被魏军追上,吃了败仗。又得知魏将诸葛绪已经堵住阴平桥头,姜维故意绕道,虚张声势要包抄诸葛绪的后路,吓退诸葛绪,然后又从阴平回汉中。

还没到地方,骑兵飞报阳安关失守,姜维只好退到白水,路遇廖化、张翼和董厥部,一起赶到著名的剑阁协防。钟会十万大军被挡在剑门关,寸步难行,到后来粮草不继,钟会请示司马昭,准备退兵时,西路军邓艾决定“捡漏”,上书要求钟会继续牵制剑阁的守军,自己挑选精锐兵力偷渡阴平道。

邓艾成功了,督促部队在阴平的崇山峻岭抢修栈道,行军数百里,突然出现在江油关,蜀将马邈毫无防备,不战而降。蜀国朝廷急令诸葛亮之子卫将军诸葛瞻带兵迎敌。

姜维该不该背锅

邓艾奇兵出阴平要感谢蜀国把持朝政的宦官黄皓。黄皓一向忌恨姜维,没少说对方的坏话,刘禅也对姜维起了疑心,以至于姜维不敢回成都。魏军伐蜀之初,姜维给刘禅的奏书里说,赶紧派兵守好阴平桥头,可黄皓迷信鬼神佑护,认为魏军打不进来,刘禅也没把姜维的奏书当回事。

实际上,邓艾奇兵入蜀的主要作用在于心理威慑,对蜀国构不成多大威胁。史书没有记载邓艾偷渡阴平后还有多少兵,之前分兵出击加上战损,过阴平道前又挑选精锐,有万把人就不错了。到达江油,邓艾这支部队已经疲惫不堪,粮草将尽,“濒于危殆”。

蜀国明明有能力消灭邓艾的孤军,但奉命迎战的诸葛瞻贻误战机,邓艾得以休整部队并开进成都平原,诸葛瞻兵败身亡。蜀国上下一片恐慌,光禄大夫谯周劝刘禅降魏,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那一幕,刘禅开城出降。

三国时期蜀汉为什么是最先灭亡的一个 原因出在什么地方

倒是刘禅的第五子北地王刘谌竭力劝阻降魏,请求“父子君臣背城一战”,但无法改变其父心意。刘谌不愿受辱,在供奉刘备灵位的昭烈庙大哭一场,回去亲手杀了老婆孩子,然后自刎而死。

蜀国降魏太快,当时东吴正要出兵援蜀,部队刚出发,这边邓艾已经完成受降仪式了。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这是唐朝诗人罗隐的名句,谯周被后人骂得体无完肤。

明末清初史学家王夫之的观点很犀利,他认为,黄皓和陈祇之流蛊惑庸主刘禅,漠视国政,而谯周作为蜀国学者的代表,不敢有所谏言,却指责姜维兴兵北伐。谯周这样做,无非是取悦民众和宦官宠臣,也取悦了魏国,好保全自己的富贵,“(谯)周之罪通于天矣!”

再说姜维,正在剑门关抗敌,突然接到刘禅的命令,让他放弃抵抗,投降魏军。姜维极不甘心,假意降魏,打算寻机起兵。可惜凭他一人之力已经成不了大事,最终计划败露被杀。

如果非要找蜀汉亡国的责任人,除了后主刘禅自身的问题,以谯周为首的文官责任更大,然后是黄皓和陈祇之流,最后才是姜维。再说,诸葛亮死后,蜀国缺乏一流的人才,姜维也算尽心竭力了。

三国时期蜀汉为什么是最先灭亡的一个 原因出在什么地方

诸葛的苦心

对蜀国的结局,诸葛亮早已料到。

蜀国控制着巴蜀和汉中,的确具有先天的地理优势,似乎固若金汤。然而古人有言,“恃险必亡”,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历朝历代,企图凭险固守的割据政权数不胜数,又有哪一个长久的。

东汉光武帝定都洛阳,北宋赵匡胤定都开封,都以无险为险。当然,洛阳比开封容易防守,开封更是四战之地,赵匡胤曾计划迁都洛阳,原因之一是为了遏制皇太弟赵光义的党羽势力,结果赵光义说了一句“在德不在险”,赵匡胤的迁都计划就流产了。

如果一支军队把御敌的希望寄托于天险,就会失去斗志。就像邓艾刚到江油,蜀将马邈不战而降,拱卫成都的部队也毫无战斗力。所以蜀国的地利也是致命缺陷,凭险固守死得更快。这就是诸葛亮执意北伐的原因。

三国时期蜀汉为什么是最先灭亡的一个 原因出在什么地方

至于诸葛亮在“隆中对”里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那要结合历史背景去看,此一时彼一时,因为当初刘备还没有立足之地,拿下益州是唯一选择。

凭蜀汉的地理优势和综合实力,还不足以和北国争雄。汉高祖刘邦之所以成就帝业,不但拥有巴蜀,更重要的是还占据着关中。关中的战略地位更重要,进可争夺天下,退可割据一方。唐朝也是控制关中之后平定天下的。

诸葛武侯是顶级的战略家,怎能不知其中利害。其北伐战略在隆中对里说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刘备)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关中古称秦川,宛、洛指南阳郡和洛阳地区。

三国时期蜀汉为什么是最先灭亡的一个 原因出在什么地方

问题是,公元220年东吴夺取荆州后,蜀军失去了东出宛、洛的通路,蜀国北伐成功的机会不复存在。魏国兵多将广,谋臣如雨,诸葛亮情知打不下关中,所以5次北伐有3次从祁山出兵,即陇西方向。

诸葛亮出兵陇西方向的真正目的,是夺取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那里同样地势险要,民风彪悍,如果蜀国占领该地区,又多了一道屏障,武都、阴平都在掌控之中,防守更为严密,向外突破的机会也更多。可惜马谡街亭失利后,蜀国又丢了陇西三郡。

蜀国不论北伐与否,最终都会被中原王朝吞并,国祚长短取决于北伐成果的大小。但诸葛亮总不能对部将明说,蜀国“恃险必亡”,北伐是以攻为守,那样太打击士气。

结语:诸葛亮的一片苦心天地可知,日月可鉴。后来蒋琬改变北伐战略,计划以水军沿汉、沔东下,攻魏兴、上庸,颇为失策,费祎则无意北伐。姜维倒是明白诸葛亮的战略,继续北伐陇西。

可惜姜维的能力不能跟诸葛亮相提并论。公元256年,姜维在段谷之战惨败后,蜀国再无力发起像样的北伐,只有等着亡国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资治通鉴》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805/186932.html

“三国时期蜀汉为什么是更先灭亡的一个 原因出在什么地方” 的相关文章

朱瑄最后被朱温所杀,到底是因为什么?

朱瑄最后被朱温所杀,到底是因为什么?

朱瑄,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晚唐割据军阀。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光启三年(887年),开封城遭到齐军围困,危在旦夕。天平军节度使朱瑄于是率军前往救援,帮助朱温打退了秦宗权,成为其同姓义兄。但仅过了十年,朱瑄就为朱温所杀,天平军也落入朱温手中。那朱瑄与朱温是如何从结义兄弟变成生死仇敌的...

司马懿在面对诸葛亮北伐的时候 司马懿为何没有主动出战

司马懿在面对诸葛亮北伐的时候 司马懿为何没有主动出战

还不知道:三国时期,为何司马懿面对北伐的诸葛亮却始终不主动出战?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战乱纷飞的年代之中,能否保住性命,本身就是一件十分难得的事情。尤其是在三国那个年代,群雄逐鹿,裂土分封的事情常见。但是在这个时代当中,能力出众者,几乎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曹...

裴松之:东晋至刘宋时期官员、史学家,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裴松之:东晋至刘宋时期官员、史学家,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裴松之(372年~451年),字世期,河东郡闻喜县人,东晋、刘宋时期官员、史学家,为《三国志注》的作者,与其子裴骃、曾孙裴子野“史学三裴”之称。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裴松之出身世代公卿的士族河东裴氏,八岁熟知《论语》《毛诗》,初仕东晋,历任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故鄣县...

康熙能够扳倒鳌拜 汉献帝为什么做不到除掉曹操

康熙能够扳倒鳌拜 汉献帝为什么做不到除掉曹操

还不知道:为什么康熙能关门扳倒鳌拜,而汉献帝却无法关门杀掉曹操?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鳌拜与曹操没有可比性,而汉献帝与康熙帝处境也不同。鳌拜与曹操没有可比性首先,鳌拜曾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老臣。在顺治主政时,鳌拜、索尼等人就曾经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忠心耿耿,而...

雍正难道看不出乾隆无能吗 雍正为什么还要传位给乾隆

雍正难道看不出乾隆无能吗 雍正为什么还要传位给乾隆

还不知道:雍正有十个儿子,为何选弘历继位,他看不出弘历贪图享乐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历史上每个朝代的皇子为了争夺皇位继承权,往往会斗得头破血流,到清朝也不例外,比如雍正就是从九子夺嫡中脱颖而出,最终才当上皇帝,后来雍正选择继承人时,却显得并不明智。按照古人的礼...

乾隆在位时期和珅作为一个贪官 乾隆为什么不杀他

乾隆在位时期和珅作为一个贪官 乾隆为什么不杀他

还不知道:乾隆死前不杀和珅有哪些因素?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说到贪官,无可避免的会提到和珅,这个清朝巨富,一个人的资产抵得上清政府十五年的收入总和,这可是真正意义上的富可敌国,那么千古一帝乾隆为何不杀和珅,而且对其贪污腐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呢?首先,和珅能成为乾隆身...

曹操和孙权作为一方霸主 两人之间有没有见过面

曹操和孙权作为一方霸主 两人之间有没有见过面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同为汉末三国一方豪杰,曹操和孙权有没有见过面?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东汉末年,曹操、孙权各自作为一方霸主,乃是当时当之无愧的英雄豪杰,那么两人是否见过面呢?关于这个问题,个人认为有两个答案,正史中两人应该是没有见过面的,但在《三国演义》中,两人却是...

康熙有多疼爱孙子弘历?曾偷偷给他算命

康熙有多疼爱孙子弘历?曾偷偷给他算命

很多人都说康熙是因为过于疼爱孙子弘历,才最终决定传位给皇四子胤禛,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这还要从当年雍亲王府的首次见面说起,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公元1721年,康熙六十年,整个清廷都笼罩在“九子夺嫡”的肃杀氛围中。希望渺茫的皇四子胤禛决定走亲情路线,借着赏花的名义,把老...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