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长平之战害死45万赵国士兵的罪魁祸首不是赵括,而是赵王

中国历史7年前 (2018-05-10)260

长平之战害死45万赵国士兵的罪魁祸首不是赵括,而是赵王,为什么怎么说呢?因为在长平之战中,赵国首先是受困于战略,其次在与秦国决策层对决中完败、再次是外交失败,最后才是战术失误。而在一系列的失误下,最终导致了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惨败。

长平之战前:秦国已开始兼并六国的步伐

秦昭襄王在位期间,宣太后用美人计灭了义渠国,从而消除了秦国的后顾之忧。此后,雄心勃勃的秦昭襄王(宣太后听政)就开始了兼并六国的步伐,并在一系列战役中取得胜利。

公元前301年,秦国与韩、魏、齐三国联合攻楚,并在垂沙之战中大败楚军,从而使楚国丧失了霸主地位。

公元前293年,秦将白起在伊阙之战中打败韩、魏以及东周的三国联军。攻占了秦国东出中原的必经之道伊阙,从而打通了秦国的东进之路。

公元前279年,秦国再次攻打楚国,鄢郢之战爆发。此战白起采取掏心战术攻入楚国,并用决水攻城的战术攻克楚国别都鄢城,最后获得了楚国大量国土。而楚国则被迫迁都,从此一蹶不振了。

公元前273年,秦国在华阳之战中大败赵、魏联军。此战重创了魏国,使魏国元气大伤,无力再战。

秦国通过以上战役打击了关东六国的军事力量。特别是使强盛的魏、楚两国遭受重创,失去了向秦国发起挑战的实力;而在公元前284年,乐毅伐齐时已重创齐国,使其处于仅能自保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关东六国中,真正有实力能与秦国一战的,只剩下赵国了。

长平之战害死45万赵国士兵的罪魁祸首不是赵括,而是赵王

公元前266年,秦昭襄王任命范雎为丞相,封为应侯。并对内实行“削枝”的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对外则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准备对关东六国进行各个击破。而赵国正是秦国“近攻”的目标之一,在这个前提下,秦、赵之间一战已不可避免,但秦国需要一个出兵的借口

赵国受困于战略:秦国目标是灭赵,赵国目标却是守住上党郡十七城

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史记·秦本纪》

公元前262年,秦国进攻韩国,并使上党郡成为了“飞地”。此时,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降秦,于是使出借刀杀人之计,将上党十七郡献给赵国,希望借赵国之力抵抗强秦,从而形成韩、赵两国联合抗秦的局面。下面,就看赵国接不接招了。

1、赵国战略误判:没有做好打一场决战的准备王召平原君与赵禹而告之。对曰:“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史记·赵世家》

赵孝成王一开始是犹豫的。虽然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得到上党十七郡,这可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但是,如果秦国来攻打赵国怎么办?

于是,赵王就召集平阳君赵豹、平原君赵胜及大臣赵禹等智囊团成员来商议对策。平阳君赵豹对接受上党十七郡可能造成的后果是洞若观火,他劝赵王“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粮蚕食,上乘倍战者,裂上国之地,其政行,不可与为难,必勿受也。”

但是,平原君赵胜及大臣赵禹都劝赵王接受上党郡。理由是“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虽然他们也预料到秦国不会善罢甘休,但赵胜认为廉颇足以抵挡秦军。最终,赵王决定接受上党十七郡。

平阳君赵豹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战略家,他明白赵国是拿不走上党郡这个烫手山芋的。但是,利令智昏的赵王及平原君赵胜,却没有洞察到秦国的战略意图是要吞并六国,所以,才轻率地接受了上党十七郡。

2、秦国未雨绸缪:要借机重创甚至消灭赵国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史记·范瞧列传》

秦昭襄王的智囊就是范睢,范睢给秦昭襄王的战略是“远交近攻”。而秦昭襄王也将“远交近攻”当做秦国的国策,在这个指导电想下,秦国自然是寸士必争。所以,赵国的举动无异于虎口夺食。

另外,赵国是当时关东六国中的扛把子,是唯一有实力与秦国一较高下的国家。秦国早就想找机会收拾赵国了,而且秦昭襄王之前在和氏璧问题、渑池会盟上都吃了蔺相如的暗亏。但当时秦王理亏,无法发作,但现在赵国竟自己送上门来,秦王决定新仇旧恨一起算,借此机会重创甚至消灭赵国。

综上所述,秦国实行的是“远交近攻”扩张战略。而赵国决策层眼光过于短浅,他们只是想保住意外得到的上党十七郡,所以,赵国并没有做好打一场决战的准备,而秦国则早就未雨绸缪了。

赵国外交失败:导致合纵计划胎死腹中

长平之战害死45万赵国士兵的罪魁祸首不是赵括,而是赵王

长平之战开始后,准备更充分的秦国初期连战连胜。此时,赵孝成王就开始后悔接手了上党十七郡这个烫手的山芋,因此,他就想通过外交手段来议和。但是,秦国的目的就是借此机会重创甚至消灭赵国的,所以,秦国是不可能同意讲和的。

但赵孝成王就是不信这个邪,他坚持派人到秦国议和。结果被老谋深算的范睢利用这个机会,对赵国派来使者郑朱大献殷勤(但不和谈),目的是向各国宣传秦、赵两国已经和解的假象,以防止各国出兵救赵。果然,各国都孤立赵国,从而使赵国的合纵计划胎死腹中。

决策层对决:赵国完败

在初战失利后,廉颇将赵军后辙至丹水并凭险固守后。此举使秦军失去了原先的节奏,双主陷入僵持的局面之中。此后,进入秦、赵两国决策层的表演时间。

1、秦国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赵国则陷入后勤危机 廉颇想用固守不出的战术拖垮劳师远征的秦军,但秦王反应迅速,他召集青壮年疏通渠道,让秦国直接从水路运粮,其运粮的速度甚至比赵国更快。而且,秦王又直接部署人马骚扰赵军的粮道,使赵军很快就进入了无粮可用的窘境。

赵国本来就没有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而在战争进入僵持阶段后,以赵孝成王为首的决策层反应迟缓,导致粮道被秦军骚扰,从而使前线战士无粮可食。此时,胜利的天平已经向秦国倾斜了。

2、秦国使出反间计,赵王进退两难间中计 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史记·白起列传》

赵国粮食供应跟不上,所以必须速战速决。但主帅廉颇却采取固守消耗的战略,这无疑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之举。因此,赵孝成王就急火攻心,多次派人责备廉颇,并要求其出战。但廉颇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更加激怒了赵王。

而秦国在确保了粮食供应安全后,再次主动求变。范睢使出反间计,目的是让赵孝成王相信秦国害怕的人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于是,正对廉颇非常不满的赵孝成王,鬼使神差之下竟对此话信以为真,于是做出了让廉颇下,赵括上的临阵换帅决定。

长平之战害死45万赵国士兵的罪魁祸首不是赵括,而是赵王

冲动是魔鬼,赵孝成王在关键时刻没能沉住气,做出正确判断。反而在冲动的情况下一锤定音,做出了临阵换帅的错误决定。

而在赵国临阵换帅后,秦国也迅速做出反应。秦昭襄王暗中将武安君白起调至前线担任主帅,并改命原主帅王龁担任白起副手。这时战场上就出现了罕见的一幕:秦国的主将是两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其中一位还有“战神”的称号,而赵国的主将却是首次在重大战役中担任主帅的赵括。此时,赵国的败局已定。

赵国战术失误:过早投入主力,导致没有了回旋的余地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之。赵前後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馀,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首先,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精锐尽出,投入了45万的兵力。但是,赵国并没有设置战略纵深,而是在战斗中一次性倾巢而出,这犯了兵法上的大忌,从而给了白起打歼灭战的机会。

其次,赵括上任后,改变了廉颇凭险固守的战术,主动出击攻打秦军。结果中了白起诱敌深入之计。最后粮道被断,导致40多万赵军成了瓮中之鳖。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05/188091.html

“长平之战害死45万赵国士兵的罪魁祸首不是赵括,而是赵王” 的相关文章

苏绰的一生有哪些成就?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苏绰的一生有哪些成就?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苏绰(498年-546年),字令绰,京兆郡武功县人,南北朝时期西魏名臣,三国时曹魏侍中苏则九世孙,与从兄苏亮并称为“二苏”。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苏绰年少即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早年担任行台郎中。后得仆射周惠达的举荐,被任为著作佐郎。此后愈发受到西魏权臣宇文...

曹操原本留下四个人能防止司马懿谋反 他们最后为何都被杀了

曹操原本留下四个人能防止司马懿谋反 他们最后为何都被杀了

对曹操留下四人防止司马懿谋反,本可万无一失,无奈全被曹丕杀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220年,发生了几件大事,其中包括一代枭雄曹操的死。后来,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改国号为魏,三国时代正式开始。然而,曹丕能够建立魏国,要感谢他的父亲曹操。曹操在他的一生中完成了北方的...

密折制度到底是什么样的 雍正为何大力推行

密折制度到底是什么样的 雍正为何大力推行

你真的了解雍正大力推行的密折制度是如何运行的?吗?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康熙四十五年,王云锦是第一名,雍正皇帝是65;年纪大了,难免会放松,找几个老友来家中打牌,打到最后一副扑克牌;第二日,王云锦向雍正行礼,雍正从袖中取出王云锦遗失的牌,并表示要带回去继续玩,这可把王云锦惊出一身冷汗。...

朱棣靠谋逆当了皇帝,他的继位诏书谁来写?怎么写?

朱棣靠谋逆当了皇帝,他的继位诏书谁来写?怎么写?

朱棣靠谋逆当了皇帝,他的继位诏书谁来写?怎么写?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之初,他麾下的重要谋臣姚广孝曾经嘱托称:“建文帝朱允炆身边有一个叫作方孝孺的文臣,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你将来入主南京之后,一定要留下他的性命。如...

徐盛:三国时期东吴名将,曾获得君主大壮

徐盛:三国时期东吴名将,曾获得君主大壮

徐盛(生卒年不详),字文向,琅邪莒县人,三国时期孙吴名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早年徐盛抗击黄祖,因功升为中郎将。在濡须浴血奋战。刘备伐吴地时,徐盛跟随陆逊攻下蜀军多处屯营;曹休伐吴时,徐盛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以少抗多,成功防御。因前后战功,徐盛先后升任建武将军、安东将军...

谢缵:魏晋时期大臣,得到司马懿重用,负责屯田事务

谢缵:魏晋时期大臣,得到司马懿重用,负责屯田事务

谢缵(214—282年),字伯登, 陈郡阳夏县人,魏晋大臣,东晋名相谢安的曾祖,陈郡谢氏开基始祖。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勤奋好学,选为太学生。毕业之后,跟随大司农桓范做事。高平陵政变时,阻止桓范外出。得到太傅司马懿重用,授典农中郎将,负责屯田事务。西晋太康三年去世。人物生...

曹操和司马懿都篡位了 司马懿为什么会被骂了千年之久

曹操和司马懿都篡位了 司马懿为什么会被骂了千年之久

曹操篡汉,司马懿篡魏,为何只有司马懿被骂了一千多年?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多年的战火,华夏人口锐减至只有十分之一。这时的天下,上至世家,下至平民百姓,都渴望天下一统,做那盛世之犬。但是,统一天下的司马懿,原本该被世人所称颂,为...

张安世是什么出身?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张安世是什么出身?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张安世,西汉大臣,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张安世是汉初著名酷吏张汤之子,因擅长书法被安排到尚书台供职。他“精力于职”,经常主动放弃朝廷法定节假日,加班加点,一门心思扑在工作和学习上。天道酬勤,凭着勤勉努力和超群记忆力,张安世得以脱颖而出:汉武帝巡幸河东时,随身携带的书箱不慎遗失三个...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