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春秋时代至少有一半的战争,都和晋楚争霸有关

中国历史7年前 (2018-05-13)260

截至公元前506年吴破楚入郢之战前,晋楚之间爆发了13场直接战争,其中晋国11胜2败,最终晋国巩固了霸业,楚国被削弱了霸权。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于整个春秋历史来说,晋国和楚国的争霸历史,确实是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从晋文公登基掌权,一直到楚国的国都被吴国攻破,这期间一百多年的历史,光是晋国和楚国直接进行的交战,就有十三场。而间接的战争,或者通过其他附属诸侯国进行的战争,更是数不胜数。

这些战争,直接影响了整个春秋时代的历史发展。因为晋国和楚国实在太强,导致其他弱小的诸侯国,在双方争霸的过程当中,不得不选择站队。所以春秋时代超过半数的历史变化,基本上都和晋楚争霸本身有关。

有关晋楚争霸的这段战争,我们还得从当年齐桓公去世的时候说起。

春秋时代至少有一半的战争,都和晋楚争霸有关

公元前643年,随着春秋时代的之一位霸主齐桓公去世,整个中原瞬间进入了一个敏感时期。在齐桓公称霸之前,因为周王室逐渐衰落,而其他诸侯国又开始逐渐强大,中原地区曾经一度出现了群龙无首的状态。以往的规则逐渐失效,但新的规则又没有产生。

直到齐桓公出现,齐桓公在名臣管仲的辅佐下,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以此来名正言顺地进行扩张。最终,齐桓公成了春秋时代的之一位霸主,被大家公推为盟主。

齐桓公的出现,无疑是重新树立了规则。因为齐桓公的成功称霸,导致后来整个春秋时代的其他诸侯,都在参照齐桓公的成功经验进行发展。而到了齐桓公晚年的时候,因为齐桓公本人的识人不明,导致齐桓公临终之前,他的几个儿子相互混战。

因为这场混战,齐国的国力,瞬间就衰落了下去。

随着齐国的衰落,原本被齐国占据的霸主宝座,瞬间就出现了空缺。所以自从齐桓公去世开始,几个强大的诸侯国,都开始纷纷觊觎这个霸主宝座。而当时有资格冲击霸主宝座的几个国家,分别是晋国、宋国、郑国、楚国以及秦国。

春秋时代至少有一半的战争,都和晋楚争霸有关

这几个国家,在当时都算是比较强大的国家。晋国的初代国君,是周武王的儿子,而他的母亲则是姜子牙的女儿。这样的特殊身份,导致晋国从开国的时候算起,就一直比较强大。后来经过整个春秋时期的发展,晋国在众多诸侯国当中,已经俨然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了。

宋国虽然在战国时代比较拉胯,但是在春秋初期的时候,其实还是很强的。宋国是西周时代仅有的八个公爵国家之一,这一点就算是齐国和晋国也比不上。靠着这个爵位,宋国国力虽然稍弱一些,但整体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至于郑国,在当时也算是比较有影响力的国家。尤其是在齐桓公时代之前,郑国在郑庄公在位的时候,更是曾经正面打败过周王室,所以郑庄公也被后世称之为‘春秋小霸’。不过到了齐桓公去世的时候,郑国已经衰落了很多。虽然勉强够资格参加这场争霸游戏,但整体实力要比其他几个国家逊色很多。

而楚国和秦国,情况则比较相似。秦国当年是因为给周王室养马养得比较好,所以才被赐予了爵位。至于楚国,当年就是一个小部落,当年虽然曾经追随周武王讨伐过商朝,但因为自身太小,所以连个像样的爵位都没捞着。

不过,秦国和楚国的优势在于,地理位置比较靠近中原边陲,对外部拓荒的空间比较大。所以经过数百年的拓荒和兼并之后,这两个国家的国力,也成了所有诸侯国当中的一流水平。

而随着齐桓公去世,这几个诸侯国也纷纷开始行动起来,企图成为新的霸主。在之一轮斗争过程当中,晋国主要是和秦国交手,两国虽然之前一直交好,但面对霸主之位还是不能善了。不过,晋国和秦国经过几番斗争之后,发现谁也奈何不了谁。再加上双方本就是亲戚,所以后来干脆休战了。

春秋时代至少有一半的战争,都和晋楚争霸有关

相比之下,宋国和楚国那边,打得就比较激烈了。宋国借助帮齐国平定内乱的机会,首先竖起了自己的大旗。而南方的楚国,则是不断将自己的势力范围向北扩张。至于那个已经衰落的郑国,在这个过程当中,直接站队到了楚国这边。

再之后,随着两国周围的诸侯国不断站队,楚国集团和宋国集团初步形成,双方已经没有了善了的机会。在此期间,宋国为了彰显武力,首先去欺负楚国的头号跟班郑国,但结果楚国却来增援,最后大败宋国。

经过这场战争之后,宋国和郑国几乎同时衰落了下去,彻底退出了争霸的舞台。而楚国则是进一步将势力范围向北扩张,称霸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了。

经过之一轮的混战之后,秦国和晋国休战,宋国和郑国彻底衰落,而楚国则是成了更大的赢家,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张。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作为几大强国之一的晋国,突然发生了内乱。简单来说,晋国的老国君忽然去世,太子原本在秦国做人质,此时仓促逃回去即位。而秦国因为担心这位太子回去之后,继续对秦国不利,所以就派兵扶持了太子的另一个兄弟重耳。

最终,在秦国派兵帮助之下,太子的这个兄弟重耳,顺利回国,并且击败了自己的哥哥,夺取了晋国国君的宝座,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晋文公。

随着晋文公即位,属于晋国和楚国的争霸历史,正式拉开了帷幕。

对于秦国来说,之所以要扶持重耳,主要是想借此干涉晋国内政。但秦国怎么都没想到,这位被秦国扶持起来的晋文公,个人能力却是强的过分。回国之后,晋文公很快就收拾了国内的那些反对势力,然后迅速摆脱了秦国的束缚,彻底独立了起来,再次成为一个独立强国的国君。

至于秦国,此时倒是颇有一些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意思。秦国之所以想插手晋国内政,就是因为秦国地理位置太偏,想要深入中原争霸,就不可能绕开晋国。结果秦国的这番操作,非但没能控制晋国,反倒是让晋国彻底崛起,挡住了秦国向东扩张的道路。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在整个春秋时代,秦国都只能在西边折腾,很难真正参与到中原腹地的争霸和斗争。

而晋国这边,随着晋文公彻底控制了整个国家,晋国也开始飞速崛起。晋文公首先参照之前齐桓公的先例,尊王攘夷。当时恰好赶上周王室内乱,周天子的弟弟联合戎狄搞事情。

春秋时代至少有一半的战争,都和晋楚争霸有关

得知周王室内乱之后,整个中原的几大强国,都瞬间兴奋了起来。原本大家正愁没机会去‘尊王攘夷’,这场周王室的内乱,直接给了大家一个绝佳的借口。所以接下来,秦国和晋国都纷纷出兵,打算首先去插手周王室的内政。

不过最终,晋国还是凭借着近水楼台的优势,先一步派兵干预。正是因为这次干预,晋文公首先完成了‘尊王攘夷’的任务,初步得到众多诸侯国的承认,成为了所谓的‘预备级’霸主国。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好奇:当晋国和秦国争相插手周王室内乱的时候,楚国在干嘛呢?楚国为啥没来参与这场平乱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当时的楚国,正在忙着攻略宋国。

自从当年宋国被楚国打败之后,宋国的国力迅速暴跌。此后,作为中原大国,宋国更是成了楚国北上更大的一块绊脚石。所以后来的几年当中,楚国一直在想办法攻略宋国,所以没时间去管周王室的事情。至于齐国,当时还没从齐桓公死后的混战当中,彻底脱离出来,再加上新即位的齐孝公比较怂,所以齐国也没来插手。

而接下来,当晋国初步完成尊王攘夷的任务之后,晋楚双方的冲突,就彻底无法避免了。

公元前633年,就在晋国完成尊王攘夷的任务一年多以后,楚国再次进攻宋国,直接包围了宋国都城。面对楚国的进攻,宋国自然只能对外求援。而宋国看了一圈之后,发现自己唯一能够求助的,好像也就只有晋国了。毕竟,当时齐国内部还没恢复,而秦国则是太远。

所以,得到宋国的求救信之后,晋文公正式下令,出动晋国大军,前去增援宋国。

顺便说一句,在此次出兵的过程当中,晋文公为了让晋国大军更方便调动,还特意设置了一个居中调度的将军,被称之为元帅。后世的元帅这个词,就是从这场战争当中产生的。

春秋时代至少有一半的战争,都和晋楚争霸有关

而晋国出兵之后,自然也不会真的直接去增援宋国。在增援过程当中,晋国首先顺手讨伐了卫国和曹国,这两个国家当时都算是楚国集团的依附成员。而这次征讨当中,晋国则是趁机从这两个诸侯国当中,吞并了不少地盘,进一步扩张了领土。

此后,晋文公又联系了齐国内部,和当时在位的齐孝公进行了会盟。这次会盟之后,晋国和齐国算是达成了协议,共同对付楚国。

这几件事做完之后,晋国身后不但有一大堆小弟,以及齐国这样的强大支持者,甚至顺手收拾了楚国的盟国,削弱了楚国集团的力量。到了这个时候,晋国和楚国的正面交锋,终于在所难免了。

公元前632年夏天,晋国和楚国双方的大军,正式在今天的山东甄城一带展开对峙。这地方在当时叫做城濮,所以这场战争就被后世称之为城濮之战。

在城濮之战当中,晋国虽然已经在兵力上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但晋文公还是不肯直接进攻。借着当年晋文公流亡的时候,楚国曾经帮助过他的理由,主动后撤了九十里。这件事后来还衍生出了一个成语,叫做退避三舍。

这次后撤,虽然名义上是报答楚国的恩情,但实际上却导致了楚军接下来贪功冒进,成功诱敌深入,并且避开了楚军主力的锋芒。

所以最后,城濮之战便以晋军大胜而结束。晋楚双方的之一场交锋,就以楚国的失败而结束了。

城濮之战在整个春秋时代的历史上,无疑是相当的重要。对于晋文公本人来说,这一战彻底击败了楚国,自此之后,晋国就可以彻底称霸,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原霸主。而对于整个春秋历史来说,这场大战则是彻底开启了接下来长达百年的晋楚之争。

城濮之战,晋国虽然击败了楚国,但是却并没有重创楚国。所以接下来,晋国和楚国之间围绕着霸主的宝座,就开始进行反复的拉锯战。

春秋时代至少有一半的战争,都和晋楚争霸有关

城濮之战结束后,晋国趁势以周天子的名义,对其他诸侯国发出号召,号召大家一起去朝见周天子。此时晋国刚刚战胜楚国,其他诸侯国自然不敢不给面子。就连强大的齐国,也参加了这次会盟。所以这次会盟之后,晋文公也就算是彻底奠定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但是再之后,没过几年,还没等到晋文公彻底将霸主宝座给坐热乎,晋文公就病逝了。而随着晋文公病逝,这场晋楚争霸,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个阶段,可以被称之为相持阶段。

有着之前城濮之战的先例,楚国也意识到,新生的晋国是个非常不好惹的强敌,所以开始避免和晋国直接交战。不过,在晋文公去世这段时间,楚国得到消息之后,还是决定要试着进攻一下。

不光楚国,就连西边的秦国,其实也没闲着。但是结果,接替晋文公上位的晋襄公,也不是什么软柿子。即位的之一年,就先后在崤山之战当中,击败秦国,然后又在泜水之战当中击败了楚国。

这两场大胜之后,晋襄公不但彻底坐稳了国君的宝座,更让楚国意识到,晋国依然不好惹。所以接下来的几年里,楚国一直在避免和晋国进行正面交战,开始转而去吞并其他小国。

此后的六年当中,晋楚双方大体上还算和平,并没有发生太多直接冲突。不过,相应的 *** 人战争,以及两个大国欺负其他小国的战争,却非常之多。

而到了六年之后,晋襄公病逝,晋灵公即位。晋灵公在位十四年,这十四年当中,依然保持了晋国的强大地位,晋国也依然是中原地区公认的霸主。

但是晋灵公在位的时候,晋国和楚国内部,却先后发生了一些变化。

春秋时代至少有一半的战争,都和晋楚争霸有关

晋国这边,因为长时间的强大,内部开始逐渐出现了权臣掌权的现象。当时权倾朝野的大权臣赵盾,先后辅佐晋文公、晋襄公和晋灵公三代,再加上当年晋文公留下来的老班底,基本上逐渐离世,赵盾在朝中也越发权势滔天,甚至可以直接代替晋灵公,去主持诸侯会盟。

甚至到了最后,赵盾更是直接干掉了晋灵公,改为拥立晋灵公的叔叔即位,这就是晋成公。晋成公在位期间,虽然依旧保持了晋国的超强地位,但却也让晋国宗室的力量进一步衰落。

顺便说一句,那位权倾朝野的赵盾,就是历史上那位大名鼎鼎的‘赵氏孤儿’的祖父。赵氏孤儿这个历史事件的所有根源,都是由他引起的。而后来瓜分晋国的赵氏,也是从他这里开始壮大的。

因为晋国内部的乱象,所以此时的晋国,开始逐渐无暇外顾,这就给了楚国反击的机会。

相比晋国内部的乱象,楚国这边的变化,则是在朝着好的方向变化。就在这段时间里,楚国的老国君去世,新国君即位。这位新国君,就是历史上那位大名鼎鼎的‘楚庄王’。

楚庄王即位的时候,比较年轻,还不满二十岁。所以楚庄王即位之初,楚国内部一度非常混乱。所以楚庄王刚刚登基的时候,也不得不做出一副昏聩不堪的样子,整日忙着饮酒作乐。但在私底下,楚庄王却在做各种布置,逐渐开始掌权。

直到即位三年之后,楚庄王得到了朝中多数大臣的支持,这才开始正式亲政。而楚庄王的这段隐忍经历,也留下了一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成语。

随着楚庄王掌权,晋国内部又开始出现权臣压制国君的现象,楚国就开始逐渐反击了,逐渐拉拢和打压那些小的诸侯国。就在楚庄王拼命发展的时候,晋国这时候又出了内乱,赵盾干掉了那位晋灵公。

趁着晋国内斗,无暇外顾的机会,楚庄王进一步向北扩张。最后甚至以‘勤王’的名义,率兵来到了周王室的地盘。在这次‘勤王’过程当中,楚庄王还向周王室询问九鼎的重量,后世的‘问鼎’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

春秋时代至少有一半的战争,都和晋楚争霸有关

随着楚庄王问鼎于周王室,再加上晋国内耗严重,导致晋国逐渐衰落。所以最后楚庄王顺利称霸,借着周天子的名义,再次举行会盟,成为了新一代的春秋霸主。

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趁着晋国内部混乱的机会,楚庄王不断向北扩张。原本依附晋国的小国,也纷纷开始转投楚国阵营。据后世史学家统计,楚庄王掌权期间,楚国向外扩张的脚步极大,光是灭掉的小国,就有四十多个。就连几个传统意义上的老牌衰落诸侯国,比如郑国和宋国之类的国家,也开始受楚国的控制。

而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楚国和晋国直接交手两次。之一次晋国还能靠着余威战胜楚国,第二次就彻底败给楚国了。

在晋楚争霸的很多年里,楚国只有两次正面战胜晋国,这就是其中一次。而随着晋国被楚国打败。楚国也成了当之无愧的之一霸主,彻底称霸于诸侯。

不过,楚庄王的霸主之位,也没能保住太久。因为就在楚国战胜晋国数年之后,楚庄王便病逝了。楚庄王去世之后,楚国迅速开始内乱。因为这场内乱,楚国好不容易刚刚抢到手的霸主之位,就再也抓不住了。

与此同时,晋国这边则是难得的再次换上了一位明君,这就是晋景公。晋景公掌权初期,虽然曾经和楚国交战并且战败,算是暂时丢掉了晋国的霸主地位。但等到楚庄王去世之后,晋景公的机会就来了。

随着楚庄王去世,楚国暂时无暇外顾,晋景公开始迅速行动起来,重新拉拢收复那些小国。并且在战场上击败了齐国,逼得齐国不得不再次和晋国结盟。而对于晋国内部,晋景公也下手极狠,团灭了之前权倾朝野的赵家。赵氏孤儿的原型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代。

经过晋景公这样一番操作之后,楚庄王在位时期的成果,基本上就丢掉一半了。而晋国内部则是迅速平定,再次强大了起来。

不过,到了这个时候,晋景公依然不满意。

春秋时代至少有一半的战争,都和晋楚争霸有关

当时的晋国高层,其实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晋国和楚国已经争霸了几十年的时间,而且多次战胜楚国,却始终无法彻底灭掉楚国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并不复杂。首先,楚国地处南方,地盘比较大,拥有广阔的战略纵深。广袤的国境,导致晋国想要彻底击败楚国,会非常困难。

其次,在整个春秋中期,所有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几乎都是围绕着晋楚齐秦这四个大国来进行的。这就导致每次楚国被晋国击败之后,其他强大的诸侯国,都会从背后拖晋国的后腿,生怕晋国彻底灭掉楚国,继而彻底远超其他诸侯国。

所以,要想彻底击败楚国,就需要找一个能够和自己团结一致,坚定灭楚的大国。只有两个大国同时进攻楚国,而且在进攻楚国这件事上,双方还必须团结一致,没有任何芥蒂,这样才能彻底击败楚国。

问题是,上哪里去找这样的大国呢?

在以往的时代,晋国能挑选的朋友,也就只有齐国和秦国这两家而已。甚至在很多之后,只有齐国一家。在这种状态下,齐国可以随意做墙头草,自然无法灭楚。

但是,到了春秋后期,随着一个南方的诸侯国,开始崭露头角,晋国开始有了新的选择。

这个新崛起的南方诸侯国,叫做吴国。

吴国虽然也是一个老牌诸侯国,但因为地理位置实在太偏僻,所以在以往的历史上,基本没什么存在感。但是随着晋楚争霸到了新阶段,晋国急需在楚国侧后方再找一个盟友,吴国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春秋时代至少有一半的战争,都和晋楚争霸有关

接下来,晋国派人到吴国,和吴国签订了盟约。此后,晋国又帮着吴国训练军队,并且传授吴国完整的车战之法。当时晋国对吴国的支援,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为了帮着吴国迅速强大起来,晋国甚至直接派了一支成建制的军队,前往吴国,帮吴国训练军队。

正是因为晋国的援助,吴国很快就强大了起来。而随着吴国逐渐壮大,楚国身边多了一个敌人,和晋国以此夹击楚国。到了这个时候,楚国就彻底难受了。

等到晋景公完成对吴国的布置之后,晋景公终于安然去世。晋景公去世后,接下来即位的晋厉公和晋悼公,都继续执行了这项连吴灭楚的国策。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之后,到了晋悼公时代,吴国和晋国开始逐渐接壤,晋国和吴国也首次举行了国君级会谈。

这次会谈结束后,晋国和吴国组成的联盟,彻底从北方和东方两个方向,完成了对楚国的战略合围。此后的楚国,不但被切断了和中原腹地的联系,再也无法北上,而且还需要同时应对多个方向的进攻,开始变得疲惫不堪。

为了破开这个困局,楚国其实也想过很多办法。比如联合齐国,或者扶持吴国身后的越国。春秋后期的吴越争霸,其实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开始的。

不过,楚国的这些办法,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尤其是当时的楚国,和齐国的联系已经被彻底切断,自然就更加被动了。所以在吴国和晋国的联合打压下,楚国只能步步后退,战略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与此同时,晋国也开始继续向前推进战线,直接将战场推进到了楚国腹地。

以往的交锋过程中,晋楚双方的战争,大多发生在其他诸侯国的地盘上。但如今,战火已经烧到了楚国本土,这也就意味着,楚国已经开始彻底落败了。而且,晋国执行的战争策略,更是极为狠毒。晋国没有选择直接进行主力决战,而是选择了多次袭扰,靠着吴国从旁辅助的优势,让楚军疲于奔命,一点点耗尽了楚国的国力。

春秋时代至少有一半的战争,都和晋楚争霸有关

此时的晋国,其实如果再坚持几十年,肯定能够彻底灭掉楚国。但可惜的是,就在晋国逐渐取得压倒性优势的时候,晋国内部却再次出了问题。

和上次一样,这次晋国遇到的麻烦,还是权臣掌权。但不一样的是,上次只有一个赵盾,这次却是好几个卿士家族。从这时开始,晋国内部开始逐渐陷入内斗,几个卿大夫家族相互混战,最后导致韩赵魏三家胜出,并且瓜分了晋国。因为内部混战,所以最终,晋国也没来得及彻底灭掉楚国,完成真正的霸业。

而楚国这边,因为已经占据了下风,再也无力和晋国争霸。此时的楚国,只求能够和晋国达成和约,再也不敢向北扩张了。

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公元前546年,在宋国的倡议之下,晋国和楚国终于坐上了谈判桌,其他十多个主要诸侯国,也同时参加了这场和谈。在这场和谈过程当中,双方最终划定了势力范围,晋楚两国被大家公推为霸主,平分霸权。除了齐国和秦国之外,其他所有诸侯国,都需要向晋楚两国进贡。

因为这样的和谈,之前还有一次,所以这次和谈,就被称之为‘第二次弭兵会盟’。

第二次弭兵会盟之后,一个新的春秋法则诞生,晋楚双方平分霸权。除了秦国和齐国之外,其他所有中原诸侯国,都再也没有了自 *** 。而这次会盟之后,因为晋楚两国因为内部原因,无法再对外扩张。而齐秦两国,也无法直接争夺霸主宝座,所以此后的三十多年里,中原地区倒是难得的和平了许多。

所以,只要大国之间可以相对和平,整个世界就可以相对和平,这个道理真的是古今通用。晋国和楚国交战的时候,中原地区一大半的诸侯国,都会身不由己地被裹挟进去。而当这两个大国停战,中原地区的大多数战事,也都全部消泯了。

直到三十多年以后,随着吴国彻底崛起,情况才再次出现变化。就在第二次弭兵会盟结束四十年之后,吴国正式攻入楚国都城,差点直接灭了楚国。

春秋时代至少有一半的战争,都和晋楚争霸有关

谁能想到,持续了上百年的晋楚争霸,最后竟然是以吴国的胜利而告终。而吴国却也没有成为最后的赢家,后来又被越国取代,而越国又因为自身内部混战,导致楚国再次崛起,最后成了战国七雄。

至于晋国,最后则是因为内部卿大夫世家的崛起,最后得到了一个‘三家分晋’的结果。

纵观晋楚争霸的整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春秋时代至少有一半的战争,确实都和晋楚争霸有关。要么是晋楚两国的直接战争,要么是秦国和齐国参与的间接战争,要么就是吞并其他小国或者小国直接对抗的 *** 人战争。而等到晋国和楚国打算停战之后,中原地区竟然就真的暂时和平了下来。

所以说,‘一部春秋史,半部晋楚争霸’,这句话真的一点都不夸张。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805/188667.html

“春秋时代至少有一半的战争,都和晋楚争霸有关” 的相关文章

石介:北宋学者、思想家,一生善于教育

石介:北宋学者、思想家,一生善于教育

石介(1005-1045年),字守道,小字公操,兖州奉符县人,北宋学者、思想家、理学先驱,“泰山学派”创始人,号称徂徕先生,与孙复、胡瑗并称“宋初三先生”,太常博士石丙的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天圣八年进士,出任郓州观察推官,历任调任南京留守推官兼提举应天府书院、御史...

历史上秦日纲与石达开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历史上秦日纲与石达开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在太平天国诸多名将中,石达开是最具有传奇色彩。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1847年,石达开和秦日纲先后受洪秀全相邀,同谋起事。巧的是,石达开和秦日纲还都是贵县人。要知道,在太平天国将领中,多数还是来自紫荆山根据地一带。照理说,石达开和秦日纲这两个老乡,应该抱团取暖才对。可是,让人万万...

徐庶为什么得不到曹操的重用 徐庶是真的在划水吗

徐庶为什么得不到曹操的重用 徐庶是真的在划水吗

徐庶不被曹操重用,是因为他划水摸鱼?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提起徐庶,喜欢三国历史的朋友估计都不陌生,在《三国演义》中,他曾是刘备最早的谋士之一,刘备之所以能得到诸葛亮,也是源于徐庶的推荐。在书中,曹操担心他辅佐刘备,因而在程昱的建议下,将其母亲掳...

司马炎不知道分封制的危害吗 司马炎为什么还要实施

司马炎不知道分封制的危害吗 司马炎为什么还要实施

对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要实行已经被证明危害极大的分封制?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中国古代共有十个大一统皇朝:秦朝、西汉、新朝、东汉、西晋、隋朝、唐朝、元朝、明朝、清朝。除了几乎不被视为正统朝代的新朝之外,西晋可以说是古代大一统朝代中评价最低、知名度最小的朝代。西晋评价低...

荀攸是什么出身?曹操有多看重他?

荀攸是什么出身?曹操有多看重他?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曹操帐下有五大谋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其中以荀攸最为曹操倚重,为其“谋主”。既然荀攸是曹操的首席军师,为何没有郭嘉他们那么出名呢一,出身名门荀攸出身颍川荀氏,为广陵太守荀昙之孙,名士荀彧堂侄。荀攸早年丧父,因此跟随祖父荀昙一起...

隆科多为雍正立下大功 最后为什么会落到抄家圈禁而死的下场

隆科多为雍正立下大功 最后为什么会落到抄家圈禁而死的下场

还不知道:隆科多为雍正登基立下大功,为何会落得个被抄家圈禁而死的下场?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1722年,康熙临终之际,隆科多被任命为顾命大臣。雍正能顺利登基,隆科多功不可没,也因其拥戴有功,隆科多在雍正朝一度位极人臣。但没过几年,他就被自己的亲生儿子告发,落得个抄...

习凿齿的一生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习凿齿的一生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习凿齿(317年~384年,另说325年~393年、328~413年),字彦威,襄阳人,东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习凿齿曾被权臣桓温辟为从事、西曹主簿,因反对桓温的篡逆图谋,旋降为户曹参军,后任荥阳太守,最后解组归里巷。曾力邀著名高僧释道安到...

三国时期刘禅继位之后,是如何亲政的?

三国时期刘禅继位之后,是如何亲政的?

刘禅,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任皇帝,公元223-263年在位。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三国历史,历来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研究,成果丰硕。如研究刘禅个人形象及评价的有管维良的《刘禅昏庸说质疑》,文章充分肯定了刘禅的施政措施,并强调他并非昏庸无能,而为“仁敏”“爱德”的“明主”。罗开玉、谢辉...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