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娄师德为什么被称为安史之乱的起因?他做了什么?

中国历史7年前 (2018-05-18)230

娄师德(630年-699年),字宗仁,郑州原武人,唐朝宰相、名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唐朝初年的时候,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朝中的宰相大人。宰相深受皇帝信任,在朝堂上地位极高。某天,他的弟弟被任命为刺史,要外出做官。然而在弟弟出发之前,身为宰相的哥哥,却问了弟弟一个奇怪的问题。

‘我是宰相,你也外出担任刺史,我们家实在太过受宠,会招人嫉妒。我们应该怎样才能保全性命呢?’

弟弟回答说:“今后即使有人吐我一脸口水,我也不敢还嘴,把口水擦去就是了,绝不让你担心。”

娄师德为什么被称为安史之乱的起因?他做了什么?

对于弟弟这个回答,哥哥却似乎并不满意,说道:“这恰恰是我最担心的。人家朝你脸上吐口水,是对你发怒。你把口水擦了,说明你不满,会使人家更加发怒。你应该笑着接受,让唾沫不擦自干。”

这就是成语‘唾面自干’的由来。

作为故事的主角,这位宰相哥哥,名叫娄师德。娄师德是武则天在位期间,一位著名的宰相,为官颇为贤明。他还曾推举狄仁杰为宰相,推荐了一大堆人才,对唐朝贡献很大。

但就是这样一个好官,却被后世很多人,称其是‘安史之乱’的起因。更有人说,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其实也有很大的责任,要算在他的身上。

要想说清楚这件事,我们还得从头说起。

娄师德,字宗仁,河南原阳县人。娄师德生于公元630年,当时正是贞观年间,随着李世民登基日久,国家开始逐渐从隋末战乱的阴影当中,摆脱出来,国力开始越发强大。

另外,在娄师德出生这一年,唐朝名将李靖,刚刚在北方击溃了东突厥主力,一战灭了东突厥王帐。经此一战后,唐朝不但彻底解决了北方边境的安全问题,同时也成了整个东亚地区,当之无愧的霸主。

除了国家越来越繁荣之外,唐朝还继承了隋朝创建的科举制,并且在隋朝的基础上发扬光大。科举制推行之后,普通的寒门子弟,也有机会入朝为官,甚至可以在朝中担任大官。

不得不说,娄师德生在了一个正确的时代。

娄师德出身底层寒门,原本按照娄家的家世,娄师德是很难入朝为官的。就算勉强能够走上仕途,也绝不可能当上大官。

但科举制的出现,却给娄师德这样的寒门子弟,打开了一条通道。

娄师德为什么被称为安史之乱的起因?他做了什么?

娄家虽然是底层寒门,但是却很重视教育,对几个儿子的教育,都堪称不遗余力。再加上娄师德本人勤奋好学,所以后来,娄师德二十多岁的时候,就考中了进士,正式走上了仕途。

此时的唐朝,已经是李治在位期间,李世民已经去世。而李治登基之后,对于娄师德这样的寒门子弟来说,又一个好运来了。

李治并非李世民的嫡长子,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最后被封为太子,而后顺利即位。但李治即位后,自然会出现资历威望不足的问题。皇帝资历不足,下面的大臣又都是贞观年间留下来的功勋老臣,一个比一个猛。如此一来,主弱的局面出现,皇帝的日子自然就开始不好过了。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李治开始大范围提拔寒门官员,希望这些寒门官员崛起之后,可以和那些老牌贵族们打擂台,以此来稳固他的统治。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随着李治逐渐掌权,大量寒门官员开始被提拔起来。原本贵族官员,大量身居高位,阻挡寒门官员上位的局面,被彻底打破。

这个情况出现之后,娄师德这种出身寒门的官员,自然是更大的受益者。虽然没什么家世背景,但此后的几十年里,娄师德还是步步高升。

如果不是碰上科举制开始推行,如果不是遇上皇帝大力扶持寒门官员的时代,以娄师德的家世背景,在和平时代想要升迁到这个位置,无疑是绝对不可能的。

不过,到了这个级别之后,娄师德再想往上升,就很困难了。因为再往上,就是真正的国家统治阶层。想要进入这个团体,要么家世特别硬,身后有足够的政治力量支持。要么皇帝看你顺眼,直接把你提上去。但以娄师德当时的情况来说,显然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

此时的娄师德,已经四十多岁了。在两种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娄师德还想继续往上升,该怎么办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投军!

只要在战争当中,建功立业。就算没有背景,也没有皇帝的支持,一样可以靠军功升上去!

娄师德为什么被称为安史之乱的起因?他做了什么?

公元678年,在娄师德49岁这一年,他的机会终于来了。这一年,吐蕃进犯唐朝边境,唐朝内部开始征兵,准备征讨吐蕃。得知这个消息后,娄师德马上以文官的身份,申请参军入伍。

得知娄师德的申请之后,皇帝李治,非常高兴,甚至可以说是十分意外。

因为当时的唐朝,国力已经强大到一个恐怖的阶段,再加上连年对外战争的胜利,导致唐朝国内的百姓,都不太愿意去参军打仗。连普通老百姓都是如此,那些文官老爷们自然就更是如此了。能踏踏实实地在国内享福,为啥要大老远地跑去高原上打仗呢?

唐朝那会儿的官员,毕竟不像今天这么有觉悟,这么选择也是无可厚非。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忽然有个文官要申请参军,而且还是个高级文官,这自然是很让人出乎意料的。

在这之前,娄师德这个名字,或许并没有被李治注意过。但这次参军之后,李治却一下子注意到了娄师德,当即任命其为朝散大夫,随军出征。

就这样,当了几十年文官的娄师德,正式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不过,随着娄师德真正进入军队,开始随同军队一起去讨伐吐蕃。娄师德渐渐发现,这次出征似乎有点不太正常。

当时的唐朝,能打的名将并不在少数。比如演义小说里大名鼎鼎的薛仁贵,比如在朝鲜半岛一战打服日本的刘仁轨,再比如在西域开疆拓土的裴行俭……此时的唐朝,若论名将数量的话,或许比不上名将辈出的贞观年间。但能打的猛人,肯定也不在少数就是了。

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次征讨吐蕃,唐朝出动了十几万精锐大军,远赴高原作战。但这些能打的名将,一个都没来!全权负责指挥战斗的,是当朝宰相李敬玄,一个做了几十年文官,之前从来都没打过仗的人。而在他手下的那些将领,基本上也少有特别能打的猛人,水平都只能算是一般。

如此重要的一场战争,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娄师德为什么被称为安史之乱的起因?他做了什么?

这个问题,当时的娄师德,或许是想不清楚的。因为这个问题,牵扯的内幕实在是太深,远不是娄师德能够接触到的。就算是今天手捧历史书的我们,想要说清楚这背后的因果关系,其实也十分复杂。

首先,是吐蕃方面的情况。今天绝大多数人关于吐蕃,最熟悉的恐怕都是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一事。但是对于文成公主入藏之后,吐蕃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可能就不太清楚了。实际上,文成公主入藏之后,仅仅只过了不到十年之后,松赞干布就去世了。

松赞干布英年早逝后,因为他的儿子也死得比较早,所以吐蕃的赞普之位,只能传到了松赞干布年幼的孙子手里。如此一来,吐蕃的权力,基本上就都落入到了吐蕃大相禄东赞手里。

这个禄东赞也是个狠人,控制吐蕃大权之后,带着吐蕃继续发展,持续向外扩张。但随着吐蕃的地盘越来越大,势力范围越来越广,和唐朝的边境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此后,唐朝派名将薛仁贵,率领唐军前往高原作战。

薛仁贵率军前往高原之后,起初进展十分顺利,一路战无不胜。但是后来,因为唐军内部出现了矛盾,薛仁贵的副将自诩是名将之后,不肯听从薛仁贵的调遣,最后导致唐军补给被吐蕃偷袭。没了补给,就算薛仁贵有天大的能耐,也没法再继续打仗,最后只能兵败大非川,不得不和吐蕃议和。

大非川之败,不但是薛仁贵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次败绩,更是唐朝和吐蕃关系的一个转折点。原本对于吐蕃来说,唐朝是一个极为恐怖的巨无霸,根本不敢违逆。但这一战之后,唐军的失败,让吐蕃的胆子更大了一些。

此时吐蕃这边,禄东赞已经去世,权力落入了他的儿子论钦陵手里。论钦陵是一个比禄东赞更加激进的人,随着吐蕃在大非川之战中,战胜了唐朝,论钦陵开始越发激进,越来越不把唐朝放在眼里。此后,论钦陵继续指挥吐蕃,向外扩张,渐渐威胁到了唐朝在西域的统治。

所以,又过了数年之后,李治才会再次下令,让唐军征讨吐蕃,这也就是娄师德参与的这场战争。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产生疑惑。既然是如此重要的一场战争,唐朝这边,为啥又会派一个从来没碰过军队的宰相,来负责这场战争呢?当时唐朝又不缺名将,为啥不调一位名将过去?难道李治就没想赢吗?

其实,唐朝这边的情况,比吐蕃这边更加复杂。

唐朝这边,负责领兵的宰相李敬玄,原本是李治做太子时的伴读,一直都是李治的心腹。后来李治上位后,李敬玄的仕途也就一直非常顺利,几乎没有任何波折,就成了宰相。但是,成了宰相之后,李敬玄却开始和李治产生了一些分歧,甚至可以说是矛盾。

作为宰相,李敬玄自然希望巩固自己的地位,让自己的家族可以成为一个强大的世家。出于这个目的,李敬玄开始和其他世家联姻,在朝中广结党羽,排斥异己。

而李敬玄的这个做法,恰恰是李治最不希望看到的。

娄师德为什么被称为安史之乱的起因?他做了什么?

李治上位之初,最头疼的就是那些世家。如今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宰相,反倒要成为世家派的领袖,这让李治很快警惕了起来。

就在这个时候,吐蕃进犯唐朝边境的消息传来了。

这个消息传来之后,负责镇守西边的名将刘仁轨,便向李治上书。刘仁轨和李敬玄是政敌,所以在这个时候,刘仁轨便上书李治,提议让李敬玄去带兵解决吐蕃。恰好李治也想打压李敬玄,对于这样一个机会,李治自然是不愿错过的。

所以,李治在明知道宰相李敬玄,从来都没打过仗的情况下,依然强行下令,让李敬玄前去征讨吐蕃。从一开始,李治就没打算让李敬玄打胜仗,所以才会出现,唐军内部明明有很多猛人,但是这次却无人上阵的局面。

当然,要说李治只是为了撸一个宰相,就把十几万唐军拿出去做诱饵,这自然也是不可能的。在算计自家宰相的同时,李治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在李治看来,吐蕃地处高原,而唐军想要登录高原作战,补给线很长,作战很困难。既然如此,更好的办法,就是把吐蕃主力从高原上引下来!一旦吐蕃主力下了高原,后面唐军想要击败吐蕃,那就容易多了。

所以,李治派去的那些将领,虽然未必多么能打,但基本上都是行事沉稳的将领。这样,就能保证唐军在战败的同时,不会受到太大损失,唐军主力也可以安然从高原上撤下来。而在高原之下,李治早已布置了重兵,只等吐蕃主力下来。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一石二鸟的计策。既能以战败的理由,彻底把李敬玄的宰相之位给撸掉。同时还能把吐蕃主力引下来,重创吐蕃。

当时唐朝和吐蕃双方的情况,大概就是这样。我们从后世的角度,都要解释这么长时间。当时身在局中的那些人,自然就更看不懂这里面的内幕了。

但是,娄师德看不懂内幕,却并不妨碍他可以事先做出一些准备。

接下来的战争,就如同之前双方预料的一样。李敬玄率兵进入高原后,根本不敢倾力迎战。李敬玄虽然不懂军事,但也知道小心谨慎的道理。但如此一来,唐军想打赢就更难了。

此后,唐军的刘审礼所部,在当年薛仁贵战败的大非川地区,和吐蕃主力遭遇。双方遭遇后,李敬玄出于小心谨慎的原因,根本不敢贸然支援,最后导致刘审礼所部彻底溃败。在这一战之后,李敬玄开始率领唐军后撤,差点被吐蕃主力围攻全歼。多亏了唐军将领黑齿常之,作战勇敢,夜袭吐蕃军营。李敬玄这才带着唐军主力,从高原上撤了下来。

娄师德为什么被称为安史之乱的起因?他做了什么?

唐军主力从高原上撤下来之后,李敬玄返回后,被李治直接罢免了宰相之位。与此同时,吐蕃军队则是趁势进攻,从高原上走了下来。在这之后,唐军将领李瑾行,率部重创吐蕃主力,斩敌数万。其他几个地方的唐军,也都略有斩获。

经此一战后,吐蕃被彻底打痛,不得不暂时退回高原。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娄师德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我们不知道,娄师德在被李治派到军中之前,是否曾带有李治的秘密嘱托。但在唐军主力从高原上撤回来的过程当中,娄师德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收拢了溃败的唐军散兵,与高原之下的唐军,组成了新的防线,这才有了后面重创吐蕃的战事。

在这之后,娄师德作为军中少有的高级文官,又奉命出使吐蕃,与论钦陵的弟弟论赞婆,会盟于青海日月山。会盟期间,娄师德宣扬唐朝威信,陈述利害,再加上之前吐蕃的大败,终于让吐蕃重新签订和约,再次对唐朝表示臣服。

不管内幕如何,总之,在这一战当中,娄师德是立下了大功!

在这一战之后,娄师德改任为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兼管屯田事务。此后的十多年时间内,娄师德一直驻守在西线边境,防备吐蕃进犯,并且负责在当地进行屯田。

在这十多年时间里,娄师德虽然一直镇守在边疆,远离朝堂,却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元682年,在李敬玄主持的那场大战结束四年后,吐蕃再次袭击唐朝边境。这一次,娄师德率军在青海湟源县南部,与吐蕃大战,八战八捷,大获全胜。此战之后,娄师德升任比部员外郎、左骁卫郎将、河源军经略副使。公元690年,娄师德升任为德升任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

在边疆镇守的十多年时间里,除了防备吐蕃这件事之外,娄师德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屯田。

简单来说,就是指挥军队,在驻地进行耕种。

屯田这件事,还真不是唐朝发明的,之前历朝历代都曾有过。但娄师德的这次屯田,对于唐朝后面的历史发展,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娄师德为什么被称为安史之乱的起因?他做了什么?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得再打个岔,简单说一下唐朝的军事制度。要不然的话,我们很难理解,娄师德这次屯田的影响有多大。

众所周知,唐朝是在隋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本就是隋朝的高级贵族。所以唐朝开国之后,绝大多数的制度,基本上也都是照抄隋朝的。而在军队方面,唐朝也照抄了隋朝的府兵制。

什么叫府兵制呢?

简单来说,就是兵农合一。没有战争,士兵们就回家种地。农忙的时候种地,农闲的时候训练。一旦要打仗了,这些农民们马上放下锄头,去前线当兵打仗。

府兵制始创于西魏时期,这套府兵制更大的优点,就是可以提高国力。在降低军费开支的同时,让士兵们进行耕种,提升国力。时间长了以后,实行府兵制的政权,国力自然越来越强,自然也就可以打败敌国了。正是靠着这套制度,后来关陇集团统一了天下,陆续建立了隋朝和唐朝。

在唐朝初期的时候,府兵制更是李家能够统一天下的重要法宝。正是因为这套制度,李家占据关中之后,不但拥有足够的土地和粮食,而且可以轻易征召充足的军队,所以最后唐朝才统一了中原。

但是,从贞观年间开始,随着唐朝彻底统一中原,并且开始逐渐和中原之外的敌人交战,府兵制的不足开始凸显了出来。

按照府兵制,一旦边疆有了战事,国内的农民就需要放下锄头,赶赴战场。以往的西魏和北周,都只是偏安一隅。农民放下锄头后,最多半个月,就能赶到边境战场,参加战争。等到一场仗打完之后,再回家继续种地也来得及。

但是等到唐朝统一天下之后,唐朝国内的百姓,再想赶到边疆,可就不是十天半个月能够做到的了。尤其是到了李治时代,唐朝版图达到了极盛时期,地盘甚至扩张到了咸海。到了这个时候,一旦唐朝 *** 要在中亚那边开战,按照府兵制的管理办法,需要先从国内征兵,然后逐渐汇聚到长安、洛阳等地方,最后统一赶往中亚那边。

从西安到哈萨克斯坦,就算是今天,这个路程也是相当遥远,开车过去估计需要好久好久。放到唐朝那会儿,这个距离就更加难以想象了。如此长的距离,路上来回的时间,再加上打仗的时间,估计一年都不够。等到那些农民回家,农田早就荒芜了。

娄师德为什么被称为安史之乱的起因?他做了什么?

当然,以唐朝当时的国力来说,运兵这个问题或许还有办法解决。比如在当地设置常驻军团,三年轮换一次,这个问题似乎也就可以解决了。但相比运兵这个问题之外,更大的问题,其实是运粮!

运送补给的难度,其实远比运兵更大!

大家其实可以想一下,唐朝的一个士兵,从长安赶赴中亚作战,路上大概要花多少时间。而运送这个士兵所需要的粮食、草料、武器等各种补给,又要消耗多少人力物力?再比如和吐蕃开战,吐蕃地处高原,想要把补给运到高原上面去,跨越千里无人区,保证唐军补给线的安全。这期间的难度,自然可想而知。

唐朝那会儿不像现在,如果需要的话,找几列火车很快就能完成运输工作。但是在当时,运送补给的成本,可能是补给本身的几十倍,甚至是上百倍!

这个成本,就算是强大的大唐王朝,也根本无法承担。

不过,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不是没有办法。更好的办法,就是选择屯田。直接在边疆开垦军屯,让那些当地的戍防军队,就地进行耕种。种出来的粮食,一律充作军粮。如此一来。有战争的时候,边疆军队马上去打仗。没有战争,这些士兵就在边境种地,国家也免除了运输粮草的巨大成本,可谓是一举多得。

当时娄师德所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在这十多年时间里,娄师德一直坐镇西线边境,同时负责军屯一事。在这十几年时间里,娄师德摸索出了一套非常成熟的军屯制度。而他所在的这个地方,也成了当时唐朝的一个试点。在这套制度成熟之后,很快,就被推行全国。

所以,娄师德在这其中的贡献,自然也就显而易见了。他所解决的,正是唐朝此时最为头疼的问题。不过,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娄师德的这个贡献,却也存在很大的弊端,甚至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出现。

让边军去开垦农田,进行军屯,固然可以解决补给运输的问题。但同时,也会导致中央对边疆军队的控制,进一步减弱。一支常年驻守在边境的军队,手里又有足够的粮食,自身独立性就大大加强了。正是因为娄师德进行军屯期间,太过成功,所以后来,唐朝干脆将这套制度推行全国。

娄师德为什么被称为安史之乱的起因?他做了什么?

到了唐玄宗时代,唐玄宗为了缩减军费开支,更是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在边境设置十大军镇,给予军镇极大的自主性。同时,唐玄宗还大肆裁撤国内军队,让唐朝内部变得极为空虚。而经过唐玄宗这样一改革之后,唐朝中央彻底失去了对边疆军镇的控制,最后酿成了安史之乱。

不过,安史之乱毕竟是之后很多年的事情。刚刚进行了十多年军屯,解决了唐朝大难题的娄师德,此时也算是有巨大贡献的。而且,就在娄师德坐镇边疆这十几年时间里,唐朝中枢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先是李治去世,武则天开始以太后的身份掌权。此后的几年里,武则天以太后的身份,开始清除异己,掌握更多的权力。终于在数年之后,抢了自己儿子的皇位,正式登基为帝。

武则天登基的时候,娄师德还在边境上种地呢!而武则天登基之后,一方面是出于对娄师德的赏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拉拢这位边疆重臣,这才将娄师德提升为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

那么,当时手握重兵的娄师德,为何没有为李唐政权挺身而出,反抗武则天呢?

这个问题,其实就不是个问题。因为娄师德出身寒门,而武则天之前恰好是代表寒门官员的利益。武则天掌权,只会对娄师德这样的寒门官员更好。既然是自身有好处的事情,娄师德为什么要反对呢?相反,作为边疆重臣的娄师德,之前也没少受武则天的栽培。娄师德此前升官的政令,都是武则天签发的。所以,驻守在边疆的娄师德,只会全力支持武则天,自然不会反对武则天了。

武则天登基两年之后,公元692年,娄师德终于被调回京城,担任夏官侍郎、判尚书事,正式成为统治集团的核心决策者。又过了一年之后,武则天又再次提拔娄师德,担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正式担任宰相。

这一年,娄师德已经64岁了。

对于娄师德,武则天可以说是非常的信任和青睐。一方面,娄师德出身寒门,对武则天足够忠诚。另一方面,娄师德本人能力很强,做官期间不贪不占,努力为国家办实事。这样的人才,恰好正是武则天最需要的。所以此后的几年当中,娄师德一直被武则天委以重任,成了真正的国之柱石。

娄师德为什么被称为安史之乱的起因?他做了什么?

公元694年,娄师德奉命巡视边疆,负责敦促各地的军屯进展。两年之后,公元696年,娄师德又奉命领兵,与武则天时代的名将王孝杰一起,再次征讨吐蕃。可惜这一次,因为唐军是在高原作战,再加上娄师德和王孝杰两人,都不擅长在高原指挥大兵团作战。所以最后,唐军大败,娄师德也遭到贬黜,被贬为原州员外司马。

虽然打了败仗,但娄师德在武则天心中的地位,却是一点都没下降。仅仅一年之后,娄师德就被再次召回京城,再次担任宰相。此后,恰逢北方契丹进犯,娄师德又被委以重任,率军前去击退契丹,安抚河北地区的百姓。

从河北回来之后,娄师德又前往河西之地,负责当地的屯田事务。在河西种了一年的地之后,又逢北方的后突厥入侵,娄师德再次带兵前去平定。同年九月,娄师德因为年龄实在太大,最终病逝于甘肃靖远,终年七十岁。

就这样,武周时期的一代名相,彻底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毫无疑问,娄师德这个人,既是一个好人,也是一个好官。在担任宰相期间,他的弟弟外放山西担任刺史,他劝弟弟唾面自干,而不是以宰相的身份,仗势欺人。在地方屯田期间,娄师德为人宽厚,对待下属也不摆架子,甚至还亲自开荒种地,起到了一个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而且,在中枢任职期间,娄师德还曾多次为武则天举荐人才,这其中就包括了大名鼎鼎的狄仁杰。然而娄师德举荐狄仁杰之后,却从不以此夸耀,甚至狄仁杰都不知道此事,后来还因为工作原因,将其外放做官。然而对此,娄师德却丝毫不放在心上,一直恪守本心,从不参与党争之类的事情。

娄师德为什么被称为安史之乱的起因?他做了什么?

这样的娄师德,算的上是真正的一流贤相了。

至于说娄师德的屯田,为唐朝后来造成了哪些负面影响,这其实也不能怪他。或许从现代的角度来说,更好的解决办法,不是在边境种地,而是应该大力发展火车和铁路运输,提高补给运输能力。但唐朝那会儿,毕竟还没有蒸汽机这种东西。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娄师德的这个方案,其实已经是更好的解决办法了。

如果没有娄师德的屯田计划,武周时期能否维持住庞大的版图,恐怕都是一个大问题了。

娄师德的故事,也带给了我们一个启发:历史上像娄师德这样的贤相,其实并不在少数。他们在某个时代,在面对一些特殊问题的时候,都曾在制度上进行了很多改良。尽管这些贡献,或许也有着很多问题,但那不是制度能解决的问题,而是生产力的问题。

如果娄师德想要真正解决边境补给问题,最完美的办法不是屯田,而是发明蒸汽机和火车,在唐朝国内大范围建设铁路。但这个办法,实在是太过难为人了。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有些问题,单靠制度的变化,是解决不了的。只有靠生产力的进步,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彻底解决。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805/189476.html

“娄师德为什么被称为安史之乱的起因?他做了什么?” 的相关文章

新城公主死后以皇后礼下葬,是因为什么?

新城公主死后以皇后礼下葬,是因为什么?

新城公主,唐太宗最幼女,唐高宗同母妹,母文德皇后长孙氏。今天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提起盛世唐朝,你可能首先会想到李渊、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而不一定会想到李治。尽管如此,唐高宗李治在唐朝历史上还是做出了很大贡献的。细数封建各个王朝,唐朝的幸福指数还是非常高的,可能是我们心目中最向往的时代...

有哪些与华佗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有哪些与华佗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

陈祗:三国时期蜀汉大臣,世蜀汉后主刘禅的宠臣

陈祗:三国时期蜀汉大臣,世蜀汉后主刘禅的宠臣

陈祗(?―258年),字奉宗,汝南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大司徒许靖兄长的外孙。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陈祗早年受费祎的赏拔,董允死后担任侍中,逐渐成为蜀汉后主刘禅的宠臣,官至尚书令、镇军将军,权力甚至超过大将军姜维。陈祗支持姜维的北伐中原,假意与宦官黄皓交好,导致黄皓开始...

长平之战结束后 廉颇最后的下场是什么

长平之战结束后 廉颇最后的下场是什么

还不知道:长平之战后,廉颇去了哪里?最终是什么结局?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进行了长平之战。此战,秦国方面虽然战线更长,但国力远强于赵,赵孝成王怕再拖下去对赵国更加不利,于是弃用偏于防守的名将廉颇,并派出纸上谈兵的赵括。来到战场后,赵括选择...

楚成王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下场是怎么造成的?

楚成王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下场是怎么造成的?

楚成王,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在位时间是公元前671年―公元前626年。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楚成王是位强国富民的国君,他在位时,不仅励精图治,还开疆拓土,并敢于叫板春秋霸主齐桓公,还打死了另一个霸主宋襄公。楚国因为他的缘故,愈发强盛。然而,他最终却上吊自杀了。这是怎么...

刘备手里有卧龙凤雏和五虎上将 刘备为何没有能统一天下

刘备手里有卧龙凤雏和五虎上将 刘备为何没有能统一天下

还不知道:刘备为何手握卧龙凤雏也没能统一天下?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东汉灭亡后,中国再一次进入了大分裂时代,各路诸侯逐鹿中原,最终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这就是我们熟知的三国,曹操占据北方地带,刘备占据荆蜀之地,孙权经营富庶的江南。《三国演义》里司马徽曾经说:卧龙凤...

项羽当初杀了20万的请君 后人为何还羡慕他的爱情

项羽当初杀了20万的请君 后人为何还羡慕他的爱情

对项羽如此残忍,杀了二十万秦军,为何后人还喜欢他和虞姬的爱情?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自古以来,成王败寇,项羽在秦末之时迅速崛起,成为起义军中的领头人物。大家本以为能够笑到最后的人肯定是项羽,结果没想到被一个亭长出身的刘邦夺去了天下。有人说,项羽是输在了残暴,输在了自...

街亭之战结束后马谡与赵云为何受到了不同的待遇?

街亭之战结束后马谡与赵云为何受到了不同的待遇?

街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的其中一场战事,发生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争期间,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任命马谡为先锋,马谡在街亭被魏国大将张郃击败,丢失街亭,诸葛亮将马谡杀了;而赵云被诸葛亮派往箕谷,作为疑兵,以牵制魏军主力,结果,赵云因为敌强...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