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五言律诗在历史上是如何发展的?

中国历史7年前 (2018-05-19)300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众多杰出的诗人把诗歌艺术的发展推向了高峰。在诗的体式上,完成了五七言律体的定型。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律诗属于近体诗,平仄和押韵有一定的体式,也要求对偶。律体的定型,它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主要体式。

本文主要聊聊五言律诗形成和发展中的一些逸闻趣事。

(一)唐代的之一位诗人

被后世认定为唐代之一位诗人的王绩,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之一。他仿效200多年前东晋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写过一篇《五斗先生传》,自诩很能喝酒,还愿长醉不愿醒。

他为什么迷恋酒乡,如此消沉呢?说来话长。王绩出生在隋朝,从小自幼好学,记忆力特别强。公元600年,16岁的王绩到京城拜见当朝宰相杨素,其聪明机智、才华过人的本事叫京城的王公贵族吃惊不小,誉称其为“神仙童子”。

五年后王绩顺利通过隋炀帝杨广新创的科举考试,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负责保管和校勘朝廷的书籍。“秘书省正字”虽然是个官,但不是那种文人理想中的能掌控治国平天下大权的官,因此心里充满失落感,整天闷闷不乐的,后来干脆申请调出京城,到南京六合县做县丞。

在官场待久了,发现了官场腐败且无力改变,只好借酒消愁以求解脱。被人弹劾“ 只知贪杯不理政事”,时值隋末大乱,他一气之下辞职,回山西老家当起了陶渊明式的隐士。

公元625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发布了启用隋朝旧臣的圣旨,朝廷参照王绩原来的官职,任命其为门下省待诏。门下省是隋唐两代设立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一省,主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

待诏就是替补人员。

虽然是替补,但王绩很欣然地接受了这个职务。他的弟弟觉得奇怪,薪水这么低还愿干?就问是啥原因。王绩月亮坝耍刀明砍(明侃),因为每天能得到三升酒。这话传到了上司陈叔达耳中,把供应给他的酒从三升增加到了一斗。但厌恶官场腐败的王绩最终还是选择了归隐。归隐后,他不单是品酒、酿酒,还编写酒谱,写下了不少有关酒的传世文章。

五言律诗在历史上是如何发展的?

他写的《野望》诗,令文学史为之一新,流传至今,谁读了都会产生深深的共鸣,在此笔者试用散文将原诗翻译:

那天傍晚时分,我站在东皋的山上向远方眺望,心中十分惆怅,不知道今后我落脚到何方。山间密密的树林落下了不少黄叶,已是一幅秋天的景象。太阳下山了,给山巅抹上了落日的光辉。清晨就把牛和羊赶出去放牧的乡民,急急地把它们赶回去。猎人们带着弓箭和猎物也回家了。我是一个外乡人,与他们不相识,他们陆续从我身边经过,大家都没有相互打招呼。这里的自然风光好,人们纯朴勤劳,远离了城镇的喧闹,我打算以后就在这里隐居。

(二)狂傲自大的杜审言

初唐诗人杜审言,没有其先祖杜预和孙子杜甫那么知名,但按杜甫所述“吾祖诗冠古”来看,理应属于诗坛大咖人物。他也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之一,其五言律诗的格律近乎于完美。可他的性格特立特行,狂傲得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

670年,26岁的杜审言一举考中进士,朝廷任命他为隰城(今山西临汾附近)的县尉。他嫌这官儿级别太低,十分不满意。

后来他得到一个参加官员预选的机会,可叹他智商超过常人情商却低得不及常人,走出考场就当众挖苦主考官苏味道,说他晓得了自己的才华后,会羞愧而死。还说自己的诗文超过了屈原和宋玉的赋的水平,书法嘛王羲之也甘拜下风。俗话说文无之一,古代文人十分讲究谦和,如此反其道而行之,真不知他如何想的。

杜审言的这种个性,使他成为了官场上的另类人物,不仅是升迁无望,日子过得不舒心,还差点儿丢掉性命。

698年他被贬到更远的吉州(今江西吉安境内)担任司户参军,得罪了同僚郭若讷和长官周季重,这两个家伙可不像苏味道那样豁达大度,对杜审言的怪脾性一笑了之,而是合伙起来整他,竟然把他定成了死罪。

杜审言13岁的儿子杜并给父亲报仇,潜入周季重家将其杀死,本人被周家侍卫当场杀死。此事震惊朝野,大家被杜并的孝义感动,许国公亲自为杜并撰写墓志铭。

在武则天执政时期,杜审言受到重用。因与武则天的两个张姓面首有勾结,唐中宗即位后将其流放到一个叫峰州的边远地方。

幸运的是,杜审言在峰州没待多久,唐中宗下诏将其召回,任命他为国子监主簿、修为馆直学士,至此后半生过上了轻松的仕途生活。他到了即将告别人世的弥留之际,那狂傲劲最后发作了一次,他告诉来看他的好友宋之问、武平一,本人死了以后,如今文坛还没有适合来接本人班的人耶。

五言律诗在历史上是如何发展的?

估摸他认为自己狂傲有本钱吧?实话实说,他的五言律诗的确写得好,明朝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胡应麟将他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誉为“初唐五律之一”。

(三)唐代五言律诗代表人物

唐代五言律诗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古今没有一个权威的版本,历代公认的有杜甫、李白、王维、孟浩然、李商隐等。

杜甫成就更高的是古体诗和律诗,律诗对格律的要求非常严格,杜甫的五律水平实在高,达到了既符合律诗的规则且十分自然流畅,还拓展了律诗的表现范围,除了应酬、咏怀等,还写山水、宴游、时事。最使人推崇的是他的《登岳阳楼》,后人称其为“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盛唐五律之一”。

李白的名讳就不用多说了,一代诗仙,飘逸绝伦,古今中外驰名。笔者认为他代表性的作品是《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他的五律极富个人特色,隐含着禅意,且意境清新自然。笔者最推崇他的五律《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805/189776.html

“五言律诗在历史上是如何发展的?” 的相关文章

除了匾额后面的那道密旨外,雍正真的准备了另外一道密旨吗?

除了匾额后面的那道密旨外,雍正真的准备了另外一道密旨吗?

胤禛,清朝第五位君主,康熙帝第四子,年号雍正。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公元1735年8月25日,雍正突然暴死于圆明园。在雍正去世时,张廷玉心急火燎地问太监找一道密旨。这道密旨,并不是藏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的那道,而是另外一道。那么,张廷玉究竟要找什么密旨呢?他为什么那么着急呢?说起来,...

俞通渊是谁?蓝玉案他为何没有被清算?

俞通渊是谁?蓝玉案他为何没有被清算?

蓝玉案为明初四大案之一,是指明洪武帝朱元璋诛杀大将蓝玉,继而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历史事件。“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朱元璋性格如何,是豪放大度还是小肚鸡肠?我们先来欣赏一首他写的诗: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所谓言为心声,...

三国时期文鸯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他的本事如何

三国时期文鸯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他的本事如何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 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孙盛《魏氏春秋》:钦中子俶,小名鸯。年尚幼,勇力绝人。房玄龄《晋书》:钦子鸯,年十八,勇冠三军。《赠太尉韩允忠神道碑》:“文次骞智敌万人。”后人对此人的评价颇高,此人是谁?他便是三国时期魏末晋初军事家——文鸯。相比较...

在宋朝时期,作为皇族宗室的正妻都有哪些规矩?

在宋朝时期,作为皇族宗室的正妻都有哪些规矩?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有关宋代妇女社会地位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很多论著都没有把宋代妇女中的宗妇这个特殊群体作为对象进行研究。而宗妇作为皇族宗室的正妻,既是宋代宗室成员,也是宋代社会上层女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北宋...

雍正时期李卫的地位如何?他最后是什么结局?

雍正时期李卫的地位如何?他最后是什么结局?

李卫作为清朝重要的大臣,我们总是能在一些历史正剧之中看到他的身影。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雍正时期的李卫,可以算得上一个传奇人物。他在没有任何势力背景的情况下入朝为官,最终坐到了总督的位置。并且李卫一生作风清正,鲜有黑料,这在当时的清朝,是颇为难得的。有人说,李卫是雍正的...

高阳公主作为李治的姐姐 李治为什么要赐死她

高阳公主作为李治的姐姐 李治为什么要赐死她

还不知道:李治为何要赐死风姿绰约的姐姐高阳公主?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李治赐死姐姐高阳公主,源于一场香艳的“风流案”。贞观年间,长安城里抓获了一名小偷,按说偌大的长安城,抓个小偷也是正常的事,但关键是,从这名小偷的赃物里,搜出来一件特殊的东西。这件东西是一个枕头,...

有哪些与顾荣相关的轶事典故?他有何成就?

有哪些与顾荣相关的轶事典故?他有何成就?

顾荣(?-312年),字彦先,吴郡吴县人,西晋末年大臣、名士,也是拥护司马氏政权南渡的江南士族领袖。孙吴丞相顾雍之孙、孙吴宜都太守顾穆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顾荣弱冠时仕于孙吴,与纪瞻、贺循、闵鸿、薛兼并称“五俊”。吴国灭亡后,与陆机、陆云一同入洛阳,号称“洛阳三俊...

桑弘羊有何特殊能力?汉武帝为什么如此重视他?

桑弘羊有何特殊能力?汉武帝为什么如此重视他?

桑弘羊(前155年?—前80年),河南洛阳人,西汉时期政治家、理财专家、汉武帝的顾命大臣之一,官至御史大夫。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桑弘羊之所以会受到汉武帝重用,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能搞钱。这个特长,如果换到别的皇帝那里,可能并不是太重要的能力。但是对于能烧钱的汉武帝来说...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