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五言律诗在历史上是如何发展的?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05-19)170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众多杰出的诗人把诗歌艺术的发展推向了高峰。在诗的体式上,完成了五七言律体的定型。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律诗属于近体诗,平仄和押韵有一定的体式,也要求对偶。律体的定型,它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主要体式。

本文主要聊聊五言律诗形成和发展中的一些逸闻趣事。

(一)唐代的之一位诗人

被后世认定为唐代之一位诗人的王绩,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之一。他仿效200多年前东晋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写过一篇《五斗先生传》,自诩很能喝酒,还愿长醉不愿醒。

他为什么迷恋酒乡,如此消沉呢?说来话长。王绩出生在隋朝,从小自幼好学,记忆力特别强。公元600年,16岁的王绩到京城拜见当朝宰相杨素,其聪明机智、才华过人的本事叫京城的王公贵族吃惊不小,誉称其为“神仙童子”。

五年后王绩顺利通过隋炀帝杨广新创的科举考试,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负责保管和校勘朝廷的书籍。“秘书省正字”虽然是个官,但不是那种文人理想中的能掌控治国平天下大权的官,因此心里充满失落感,整天闷闷不乐的,后来干脆申请调出京城,到南京六合县做县丞。

在官场待久了,发现了官场腐败且无力改变,只好借酒消愁以求解脱。被人弹劾“ 只知贪杯不理政事”,时值隋末大乱,他一气之下辞职,回山西老家当起了陶渊明式的隐士。

公元625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发布了启用隋朝旧臣的圣旨,朝廷参照王绩原来的官职,任命其为门下省待诏。门下省是隋唐两代设立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一省,主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

待诏就是替补人员。

虽然是替补,但王绩很欣然地接受了这个职务。他的弟弟觉得奇怪,薪水这么低还愿干?就问是啥原因。王绩月亮坝耍刀明砍(明侃),因为每天能得到三升酒。这话传到了上司陈叔达耳中,把供应给他的酒从三升增加到了一斗。但厌恶官场腐败的王绩最终还是选择了归隐。归隐后,他不单是品酒、酿酒,还编写酒谱,写下了不少有关酒的传世文章。

五言律诗在历史上是如何发展的?

他写的《野望》诗,令文学史为之一新,流传至今,谁读了都会产生深深的共鸣,在此笔者试用散文将原诗翻译:

那天傍晚时分,我站在东皋的山上向远方眺望,心中十分惆怅,不知道今后我落脚到何方。山间密密的树林落下了不少黄叶,已是一幅秋天的景象。太阳下山了,给山巅抹上了落日的光辉。清晨就把牛和羊赶出去放牧的乡民,急急地把它们赶回去。猎人们带着弓箭和猎物也回家了。我是一个外乡人,与他们不相识,他们陆续从我身边经过,大家都没有相互打招呼。这里的自然风光好,人们纯朴勤劳,远离了城镇的喧闹,我打算以后就在这里隐居。

(二)狂傲自大的杜审言

初唐诗人杜审言,没有其先祖杜预和孙子杜甫那么知名,但按杜甫所述“吾祖诗冠古”来看,理应属于诗坛大咖人物。他也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之一,其五言律诗的格律近乎于完美。可他的性格特立特行,狂傲得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

670年,26岁的杜审言一举考中进士,朝廷任命他为隰城(今山西临汾附近)的县尉。他嫌这官儿级别太低,十分不满意。

后来他得到一个参加官员预选的机会,可叹他智商超过常人情商却低得不及常人,走出考场就当众挖苦主考官苏味道,说他晓得了自己的才华后,会羞愧而死。还说自己的诗文超过了屈原和宋玉的赋的水平,书法嘛王羲之也甘拜下风。俗话说文无之一,古代文人十分讲究谦和,如此反其道而行之,真不知他如何想的。

杜审言的这种个性,使他成为了官场上的另类人物,不仅是升迁无望,日子过得不舒心,还差点儿丢掉性命。

698年他被贬到更远的吉州(今江西吉安境内)担任司户参军,得罪了同僚郭若讷和长官周季重,这两个家伙可不像苏味道那样豁达大度,对杜审言的怪脾性一笑了之,而是合伙起来整他,竟然把他定成了死罪。

杜审言13岁的儿子杜并给父亲报仇,潜入周季重家将其杀死,本人被周家侍卫当场杀死。此事震惊朝野,大家被杜并的孝义感动,许国公亲自为杜并撰写墓志铭。

在武则天执政时期,杜审言受到重用。因与武则天的两个张姓面首有勾结,唐中宗即位后将其流放到一个叫峰州的边远地方。

幸运的是,杜审言在峰州没待多久,唐中宗下诏将其召回,任命他为国子监主簿、修为馆直学士,至此后半生过上了轻松的仕途生活。他到了即将告别人世的弥留之际,那狂傲劲最后发作了一次,他告诉来看他的好友宋之问、武平一,本人死了以后,如今文坛还没有适合来接本人班的人耶。

五言律诗在历史上是如何发展的?

估摸他认为自己狂傲有本钱吧?实话实说,他的五言律诗的确写得好,明朝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胡应麟将他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誉为“初唐五律之一”。

(三)唐代五言律诗代表人物

唐代五言律诗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古今没有一个权威的版本,历代公认的有杜甫、李白、王维、孟浩然、李商隐等。

杜甫成就更高的是古体诗和律诗,律诗对格律的要求非常严格,杜甫的五律水平实在高,达到了既符合律诗的规则且十分自然流畅,还拓展了律诗的表现范围,除了应酬、咏怀等,还写山水、宴游、时事。最使人推崇的是他的《登岳阳楼》,后人称其为“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盛唐五律之一”。

李白的名讳就不用多说了,一代诗仙,飘逸绝伦,古今中外驰名。笔者认为他代表性的作品是《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他的五律极富个人特色,隐含着禅意,且意境清新自然。笔者最推崇他的五律《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05/189776.html

“五言律诗在历史上是如何发展的?” 的相关文章

诸葛亮如果采用子午谷奇谋 诸葛亮北伐能够成功吗

诸葛亮如果采用子午谷奇谋 诸葛亮北伐能够成功吗

还不知道:诸葛亮如果采取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北伐能成功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诸葛亮主政蜀汉北伐曹魏的时候,魏延曾提出了一个谋略。效仿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魏延自己率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

司马模:西晋宗室、将领,他最终的结局是什么?

司马模:西晋宗室、将领,他最终的结局是什么?

司马模(?~311年),字元表,河内温县人,晋宣帝司马懿四弟曹魏东武城侯司马馗之孙,高密文献王司马泰第四子,东海孝献王司马越之弟,晋朝宗室。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司马模年少好学,甚有名望。初封平昌公,历任冗从仆射、太子庶子、员外散骑常侍。永兴元年(304年),时...

历史上关羽与张辽、徐晃二人的关系如何?

历史上关羽与张辽、徐晃二人的关系如何?

关羽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死后受民间推崇,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关羽虽然身为蜀汉五虎上将之首,却和曹魏五子良将中的张辽、徐晃两人私交甚好,甚至以兄弟相称。关羽为何与张辽、徐晃关系不错呢?《三国演义》中着重描写了关羽与张辽的关系。白门楼吕布与张辽被擒,曹操要杀张辽,是关羽求情...

都是五子良将之一,于禁有假节钺而张辽没有,是为何?

都是五子良将之一,于禁有假节钺而张辽没有,是为何?

假节钺代表皇帝的出行,凡持节的使臣,就代表着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相应的权力。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曹操手下有五子良将,分别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子良将个个能征善战,统兵打仗都不含糊,曹操都非常重用他们。这里面,于禁是五人中,唯一的一个假节钺,其余四位都是假节...

李儒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李儒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李儒是董卓的智囊和谋士,大事小情董卓都要找李儒商量,可见李儒对董卓的重要性。据史料记载,汉献帝时,李傕推举李儒为侍中,但被献帝拒绝,后不知所踪。一、 董卓的左膀右臂和心腹董卓是汉末汉献帝时期的权臣,是他毒死少帝刘辩把献...

孙瑜:三国时期东吴宗室将领,喜好典籍,擅于安抚部下

孙瑜:三国时期东吴宗室将领,喜好典籍,擅于安抚部下

孙瑜(177年-215年),字仲异,吴郡富春人,孙坚之弟孙静的次子,孙权的堂兄。官至奋威将军、丹杨太守。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孙瑜初以恭义校尉的身份统领士兵,曾跟随周瑜、孙权等人征战,擅于安抚部下、招降纳顺。孙瑜爱读古籍,又请学者马普来为将领官员的子弟讲学,于是...

嘉庆帝死后,继位的为何是旻宁?真相是什么

嘉庆帝死后,继位的为何是旻宁?真相是什么

旻宁原名绵宁,清朝第八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嘉庆二十五年夏天,嘉庆在热河暴病而死。由于死得仓促,嘉庆来不及安排后事。不过自雍正开始建立秘密立储制后,继位人的名字,一般早早就写在继位密诏中,放在光明正大匾后面。所以只要找到继位...

纳兰明珠为什么要妻子弹劾自己?到处宣扬他有谋反之心?

纳兰明珠为什么要妻子弹劾自己?到处宣扬他有谋反之心?

众所周知不管在哪个朝代,谋反都是诛九族的大罪,比贪污受贿严重多了,可是在清朝,有一位大臣,他因为贪污被抓了之后,却要自己的妻子向皇帝弹劾自己,到处宣扬他有谋反之心,这位大臣就是纳兰明珠。纳兰明珠来头不小,纳兰一族与爱新觉罗家有着亲戚关系,他的妻子是英亲王阿济格的女儿,并且纳兰明珠本人很会察言观色,处...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