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唐隆政变对唐朝的影响有多大 这场政变是什么样的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05-23)141

历史上的“唐隆政变”是怎么回事?这场政变对大唐有何深远影响?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气势恢宏的大唐王朝历史上,有过很多次令人震撼的“宫廷政变”,这些起于皇宫萧墙之内的战争,不仅有权利更迭转变,而且从某种意义上,也推动着大唐王朝不断前行。在唐王朝诸多“政变”中,发生在公元710年7月末,既唐隆年间的那场轰轰烈烈的政变,对于之后的大唐王朝历史走向,有着深远意义。那么历史上的“唐隆政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武则天晚年病重期间,也就是公元705年2月底,李显等宗室成员,联络朝中一些实权派大臣发动了著名的“神龙政变”。

这场政变之后,李显顺利登上了皇位。但武则天死后,皇位更迭,势必也引发朝局动荡,以及各种政治势力集团相互之间的权力争夺。在这种情形下,李显的皇位似乎做得很不稳定,因此他也倍感压力。而在几股政治势力派系中,李显的皇后韦氏,无疑是权力上升最快,也是野心更大的一位。

武则天在世时,韦氏跟李显时常受到武则天打压,平日里也是唯唯诺诺。即便有政治野心,也无法得到施展。但李显登基后,情况发生了巨大转变。李显做了皇帝,按照惯例韦氏便被升格成了皇后,并且韦氏也是出生名门望族,有一定政治根基。而且她最喜欢的女儿安乐公主还嫁给了武三思。因此,韦皇后不止掌管后宫,同时与武三思勾结,权力甚至伸向了朝堂之上。

唐隆政变对唐朝的影响有多大 这场政变是什么样的

后来武三思虽然在“景龙政变”中,被李显的儿子,也就是太子李重俊诛杀。但同时李重俊也在那次政变后,被李显斩首示众。在那次政变之后,韦皇后不仅把武三思那些安插在朝堂上的残余势力收归己有,而且还在帮助李显平叛太子李重俊政变时立了功劳。因此,韦皇后成了李显最值得信赖的人,并且权力进一步加大。

权力往往容易让人野心膨胀,韦皇后从嫁给李显后,几乎一直活在武则天的阴影下。而当她以皇后的身份获得了巨大权力之后,不免内心也会产生效仿武则天的举动,成为“第二个女皇”。

在景龙政变后,李显登基时立太子李重俊,由于发动政变,最终被诛杀。于是当时大唐帝国便出现了“太子空缺”的情况。由于韦皇后没有自己的儿子,只有一个安乐公主。因此,韦皇后便撺掇李显立了一个年幼的皇子做太子。在这种情形下,韦皇后又开始联合女儿安乐公主,密谋把李显毒死,从而韦皇后便能掌控实权,然后在改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

唐隆政变对唐朝的影响有多大 这场政变是什么样的

在《旧唐书》,《新唐书》,以及《资治通鉴》等史料里,都曾记录:在710年6月份,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密谋,在唐中宗李显最喜欢吃的饼里下了剧毒。李显吃了饼后“腹疼难忍”,不救便暴毙而亡。

李显死后,尚未成年的太子李重茂登基成了皇帝。而韦皇后则以太后的身份开始摄政。那时候,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志得意满,以为大唐朝的形势,正在按照他们母女二人的谋划发展,或许不久后,韦皇后就能像武则天一样成为“女皇”。但处在权力带来兴奋中的韦皇后,却忽略了大唐王朝中另一股政治势力。那便是李唐宗室和张柬之等人形成的政治同盟。

当年这些人和李显一起发动了“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从而让李显当上了皇帝。在李显做皇帝的五年时间里,这股政治势力也越来越强大。并且李旦,太平公主,张柬之等人参与主导过“神龙政变”,也为他们这个政治集团积累了丰富的“政变经验”。

唐隆政变对唐朝的影响有多大 这场政变是什么样的

随着韦皇后摄政专权,势必在权力上会跟以李旦,太平公主等人为首的宗室政治集团形成冲突矛盾。在这种情形下,李旦,太平公主等人便再次开始谋划发动“政变”。而李旦的三儿子李隆基,也就是后来大唐历史上著名的“唐玄宗”。在这次政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当时被人称作“三郎”的李隆基,虽然年纪刚二十出头。但拥有超强的谋略,以及过人的胆识。他凭借“宗室代表人物李旦三公子”的身份,拉拢聚集了一批英勇善战的武将。并且整个政变前期谋划,几乎都是李隆基代表他父亲跟太平公主,以及朝中大臣进行商议。

公元710年7月21日,李隆基作为“政变”先锋官,带领一众兵马向皇城杀来,快速将守卫皇宫内城的羽领军首领斩杀,随后收降了羽林军。后来他带着政变部队,从玄武门杀入皇宫,一鼓作气诛杀了韦皇后,安乐公主,以及上官婉儿等党羽几十人。

唐隆政变对唐朝的影响有多大 这场政变是什么样的

李隆基果断的军事杀戮,令人震撼,同时也让参与政变的宗室成员及文武大臣敬佩。政变成功后,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支持下,小皇帝把皇位禅让给了自己的叔叔李旦。随后李旦把年号改为“唐隆”,而这场政变也被称为“唐隆政变”。并且由于李隆基发动政变立了大功,因此,他也被李旦册立为太子。

这场在历史上被称为“唐隆政变”的宫廷军事行动,不仅造成皇权转换,同时也把大唐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玄宗李隆基”推上了历史舞台。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805/190443.html

“唐隆政变对唐朝的影响有多大 这场政变是什么样的” 的相关文章

杨敷:北魏至北周时期大臣,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杨敷:北魏至北周时期大臣,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杨敷(?~571年),字文衍,弘农华阴人,北魏到北周时期大臣,华州刺史杨暄的儿子,名将杨素的父亲。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出身弘农杨氏。少有大志,重信然诺。北魏建义初年,起家羽林监,袭封临贞县伯。西魏时期,历任奉车都尉、司士郎中、祠部郎中、丞相墨曹参军、帅都督、太中大夫、通...

诸葛亮八卦阵有那么厉害 此阵真的无人可破吗

诸葛亮八卦阵有那么厉害 此阵真的无人可破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的八卦阵无人可破?真的这么厉害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桃园三结义,结义便是一生的兄弟,他们说着不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虽然他们没有那种大义去直接拔剑,但是还是基本在同一时刻死亡,前后不过数年。关羽死后,刘备率大军伐吴,在这路...

有哪些与王国宝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有哪些与王国宝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王国宝(350年~397年5月29日),字国宝,太原郡晋阳县人。东晋时期宰相,中书令王坦之第三子,太保谢安的女婿。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王国宝品行不端,不受岳父谢安重用。凭借姻亲关系,投靠琅琊王司马道子门下。太元十年(385年),司马道子掌权之后,授秘书丞,...

清朝时期的军机大臣与直隶总督相比 谁的地位和权力更大

清朝时期的军机大臣与直隶总督相比 谁的地位和权力更大

还不知道:军机大臣与直隶总督,哪一个地位更高、权力更大?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直隶总督为清代疆臣之首,手握重兵有拱卫京畿之责。那么直隶总督与军机大臣比起来,到底哪个地位更高,权力更大呢?这是一位读者提出的问题,御史在此予以回复。雍正至道光时期军机大臣地位显赫军机处...

赤壁之战曹操最终会输是因为蜀汉与东吴的连盟吗?

赤壁之战曹操最终会输是因为蜀汉与东吴的连盟吗?

作为三国时期“三大战”中最著名的一场战役,赤壁之战被后世屡屡提及,几乎到了耳熟能详的程度。接下来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建安五年(200年),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官渡之战打响。曹操击败袁绍,统一了中国北方。时隔8年,曹操闻知病危中的荆州牧刘表想托孤于刘备以保荆州。遂亲率二十万...

那拉皇后贤惠又孝顺 乾隆为何会恨这个皇后

那拉皇后贤惠又孝顺 乾隆为何会恨这个皇后

对乾隆皇帝皇后乌拉那拉氏,为何遭到乾隆皇帝的厌恶?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那拉皇后被软禁而死的时候,乾隆还只有五十六岁,但皇帝和皇后之间的矛盾,让乾隆很是恼火,所以他放弃了立后。那拉皇后是个贤惠、孝顺的女人,为什么乾隆会这么恨她?乌拉那拉氏,又叫辉发那拉,虽然没有孝贤...

在易学方面,虞翻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在易学方面,虞翻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虞翻(164年~233年),字仲翔,会稽余姚人。三国时期吴国学者,日南太守虞歆的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勤奋好学,早年担任王朗的功曹。后来,投奔孙策,入仕于东吴,历任富春县长。举茂才,拒绝东汉朝廷征辟,迁骑都尉,参与夺取荆州的战役。得罪孙权,流放于交州。嘉禾二年(23...

于谦作为明朝的功臣 夺门之变时于谦为何没有阻止

于谦作为明朝的功臣 夺门之变时于谦为何没有阻止

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于谦不是忠臣吗?他为什么不去阻止“夺门之变”?,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夺门之变时,朱祁镇被囚禁在南宫。不管筹划政变的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是从哪里出发,政变这个事件,是从打开南宫之门、迎出朱祁镇开始的。南宫位于现在北京东城区普渡寺位于南池子大街,原址是南...

评论列表

MoonShadow
MoonShadow
6天前

唐隆政变对唐朝的影响深远且重大,这场政变为当时混乱的政治局势带来了变革,恢复了皇室的权威与秩序;同时体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以及对国家发展的巨大影响能力不容小觑的一面,普通民众在这场事件中感受到了政治动荡带来的不安和不确定性增加的压力感增强了对政局稳定的期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看到了统治者内部权力的激烈争夺对国家发展产生的潜在威胁和影响因此应更加珍视稳定的社会环境并警惕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所带来的风险和挑战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评论#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