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吴广揭竿起义一时间风头无俩,为何此次起义无疾而终了?
“陈胜吴广起义”,又称大泽乡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揭开了秦末农名起义的序幕。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句话出自于《陈涉世家》,从古至今激励了无数寒门学子。而这句话正出自于陈胜之口,他所发动的起义被后人称作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首次由农民阶级发动的起义。因为领导者是陈胜吴广,所以又被称“陈胜吴广起义”。
这场起义发生在蕲县大泽乡,也就是现在的苏州。秦朝征集900多个戍卒,让他们到渔阳戍边。但是中途遭遇大雨阻拦,900余人根本无法按时到达地方。而按照秦朝当时的律令,如果无法按时到达,所有人都将被杀头。既然横竖都是死,陈胜吴广干脆直接组织起义,杀死了押解戍卒的官兵。
本来以为只是小打小闹的起义军,却不想陈胜吴广一呼百应,百姓纷纷苦秦久矣。之后二人在陈县,也就是如今的河南淮阳,建立了张楚政权,一时之间风头无俩,甚至得到了旧派贵族的支持。可是最终这场起义却无疾而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陈胜、吴广出身农民阶级,并无军事政治能力,作战经验缺乏。
陈胜自小喜欢读书,在《陈涉世家》中就有不少关于他的金玉良言,比如“苟富贵,勿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等等。吴广为人品行也相当不错,在被押解的途中,充满了反抗精神。可以说他在一定程度上,对起义事件起到了 *** 作用的。
由此可见,这两人都有着各自的优点。在900起义军中,他们也是唯二可堪大任之人,因此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了领导者。可是不可否认的是,两个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在那个时代,兵法策略对于打仗非常重要。而陈胜吴广领军才能一般,当起义军壮大之后,他们的管理手段手段自然就不够了。
起义军崛起之后,有下属向陈胜建议先不称王。起义军专心灭秦,再派人私下寻找六国后裔,帮助六国复国。六国自然能够感受到陈胜的复国之恩,陈胜之后只需“以德服之”,最后便可成帝业。
然而目光短浅的陈胜做出了选择:自己称王。依然采取建议专心灭秦,除此之外他又派分军攻略赵、魏、九江等地。为了防止手下将领拥兵自重,陈胜选择了控制他们的家属。陈胜自以为掌握了将领的命脉,却不想在当时看似聪明的的决策,成了陈胜失败的开始。
要知道自古时候起,分兵作战的情况下,各将领与中枢的关系最为微妙。各自心有旁骛,如何能够认真作战呢?
不善用人,拒绝与他人合作,最终失去人心。
大泽乡起义一开始声势浩大,但是时间却仅有6个月,陈胜也就做了短短的“六月之王”。其实起义军原本形势并不至于到这个地步,一开始起义之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包括前朝的贵族等等,几乎形成了全国性的起义规模。所以在起义军攻打到咸阳的时候,他们所拥有的兵马总数比皇城里的军马还要多。
然而起义军在攻打的过程中,秦二世启用大臣建议,用囚犯做兵马。陈胜想要求助援军,但是因为他之前的刚愎自用,援军迟迟不到。结果就是起义军节节落败,最终起义失败。
如果陈胜吴广认清自己的地位,善于听取他人建议。在攻打咸阳时援军必定抵达很快,攻陷咸阳也是指日可待。而很明显陈胜吴广并没有这样的驾驭人心能力,甚至已经因为一开始的成功而膨胀起来,学会了刚愎自用那一套。
遭人陷害,死于车夫之手
起义后期,在围攻荥阳时。将军吴广与将领田臧意见发生不合,田臧随即设计陷害吴广,陈胜原本就忌惮吴广的势力,随即顺势而为杀害了吴广,而在起义军全面失败的时候田臧也被杀害。
陈胜眼见起义无望,于是准备逃逸。却不料车夫已被秦军收买,他设计取下陈胜人头向秦军邀赏,一代起义领袖竟然就这样死于车夫之手。
陈胜吴广起义之初,恐怕自己都没想到起义规模可以到达这种程度。然而他们崭露头角之时,并没有去学习沉淀。他们自己的身份就注定了在勾心斗角这方面,比不过贵族。也因此吴广因憨厚老实遭害,陈胜也因不善人心惨遭杀害,起义军也随着两位领导者的死去而消散。究其原因,还是陈胜吴广胆识过人而谋略不足。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陈胜吴广在普通人中一定是才能佼佼者,然而在人才云集的乱世,两人的成功更多是靠时机及运气。当起义团队逐渐扩大之时,他们的“平庸”自然也就体现了出来。
自古名仕需才华横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将领则是研习兵法,身经百战。纵使如此也只有少数人才能够名留青史,而陈胜吴广的功绩显然具有偶然性,但是也为后来的刘邦项羽开了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