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禧北伐是怎么回事?南宋是如何失败的?
开禧北伐指的是南宋宁宗朝时首相韩侂胄主持的北伐金朝的战争,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不管是对于北宋王朝还是南宋王朝而言,贯穿他们建立到灭亡的一件大事就是救亡图存,收复失地。开禧北伐爆发的根本原因就是如此,这场反击战争是南宋王朝宋宁宗统治时期的权臣韩侂胄所一手推动的。
在其刚刚掌握朝政大权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便提出了反击金朝的想法。消息一出,立刻得到了主战派人士辛弃疾、陆游等人的支持。奈何空有野心,能力欠缺,宋朝方面还没有准备就绪,战争就已经贸然的发动了。如此一来,又怎么能够与强大的金朝相对抗呢?因此这场战争的结果没有任何意外,以宋朝失败告终。
自从金朝建立后,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其国力得到了极大的飞跃。对于此时的金朝而言,扩充领土成为了他的迫切要求。这也直接导致了与宋朝之间的矛盾再次激化,战争一触即发。
宋宁宗本就对金朝蛮横无理很是不满,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因此对韩侂胄提出进行北伐战争,他无比支持。宋宁宗接受韩侂胄的建议,追封了岳飞,贬斥了秦桧,极大的打压了主和派人士,鼓舞了主战派,也得到了百姓的支持。
公元1205年五月份,宋宁宗不顾国家现实情况,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贸然发动了这场对金朝的反击战争,历史上称之为“开禧北伐”。
实际上,所谓的开禧北伐只不过是韩侂胄等人为了巩固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而掀起的一场军事行动。因为当初为打压赵汝愚而爆发的庆元党禁使他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害怕带来更深刻的影响,于是就干脆顺水推舟的提出了反击金朝。
这个时期金朝的实际情况也不容乐观,统治者沉溺于犬马声色之中,导致内部秩序长期处于动荡之中。更加重要的是,北方那些少数民族还在不断的进犯金朝边境,士兵多年征战,对战争都产生了疲倦心理。
韩侂胄觉得自己的机会到了,迫不及待一战。为了加大胜利的可能性,他还启用了一大批著名将领,例如陆游、辛弃疾等人。但也有大臣认为此时国家根本就没有一战之力,各方面本就凋零,对于战所需要的大量物资根本就无力承担。况且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金朝的军队实力仍旧不容小觑。
奈何韩侂胄一意孤行,不顾劝阻,直接发动了这场战争。
战争爆发初期,宋朝声势正浩大,也取得了一些成就,收复了一些城池。但由于金朝提前得知了南宋的举动,早就有了相应的准备,立刻就组织了反击。韩侂胄出战人选选择不当,担任中路军统帅的皇甫斌在带领军队攻打唐州的时候遭遇失败,导致中路军全线溃败。
紧接着,在蔡州之战时,此人再次指挥失误,本就不利的境界更加严重。情况实在紧急,韩侂胄就将此人撤职处理。这个时候的金朝也完全反应过来,在其将领的带领下,他们正式开始了全线的反击战争,而宋朝也从进攻状态转为了防御状态。
宋朝赔了夫人又折兵,那些收复的领土又回到了金朝手中,甚至扬州这些城池也不幸被攻陷。韩侂胄无奈,就只好将全部的希望寄托于四川战场。却没有想到,四川地区的将领早就与金朝勾结,叛变般的自立为王。就这样,这场战争以宋朝失败落下了帷幕。
遭遇失败之后便是开始谈判,对于战败国的南宋王朝来说,这次谈判他们并没有多大的话语权。
金朝方面则提出了许多苛刻的条件,除了必有的割地赔款之外,甚至还要将这场战争的主谋送去金国。当时没有人愿意出使,出使的任务最终落到了萧山县城方信孺的头上。
方信孺本来是一位能言善辩之人,并且始终坚守民族气节,威武不能屈。面对金朝方面的威胁,方信孺始终就没有任何低头的想法。最终竟然金人没了办法,只能将他完好无损的送回国家。
听完了方信孺的汇报之后,韩侂胄很是愤怒。他自然不愿将自己的生命献给金朝,迁怒于方信孺,剥夺了他的官职。
没有办法,双方谈判没有达成一致,战争就只能继续进行。在经过各方考虑之后,韩侂胄最终撤销了两淮宣抚使张岩的职位,重新任命赵淳担任两怀制置使,负责带领军队镇守在淮河流域。
当时的局势极其不利,朝廷中的主和派又开始蹦达起来,其中以礼部侍郎以及杨皇后为代表人物。杨皇后本就与韩侂胄之间有着尖锐的矛盾,她也认为北伐战争的发动实在是太过草率,因此不断地劝说宋宁宗。说韩侂胄的行为实在是危害国家,不利国家统治。
在不断的耳边风之下,宋宁宗也开始处于犹豫之中,一时之间难以抉择。杨皇后害怕消息走漏,被韩侂胄知晓后报复,便与参知政事等人密谋,决定暗中除掉韩侂胄。在他们的计谋下,韩侂胄在上朝途中被刺杀身亡。宋朝将其首级送到了金朝,与之重新议和。
这一次没有了韩侂胄的阻挡,南宋王朝成功的与金朝签订了嘉定和议,双方不再爆发战争,维持一个较为和平的局面。
条约中规定,两国的境界一同往前,只不过宋朝必须要用对待伯父的礼仪来对待金朝,每年也需要增加白银以及物资来作为弥补。
这个协议实在是太过丧权辱国,比起隆兴和议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当时的统治者宋宁宗甚至还感到沾沾自喜,为自己能够签订和议而感到满意,真可谓是国家的悲哀。不管开禧北伐的结果如何,他的出发点收复河山的念头总是好的。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也让百姓看到了朝廷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