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古代没有罐头和压缩粮食 士兵打仗会吃些什么

历史文化7年前 (2018-05-29)330

还不了解:古代士兵吃饭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没有罐头和压缩食品的古代,你了解行军打仗时士兵们吃什么吗?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的供给对于战争的胜负,可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古代行军打仗,由于运输条件的限制,一则作战周期长,二则运输能力差,这就要求军粮必须具备两种条件,一是便于储存,二是便于携带。那么,在没有罐头和压缩食品的古代,士兵作战时都吃什么呢?

古代没有罐头和压缩粮食 士兵打仗会吃些什么

唐宋前以“粟”为主,且多为煮粥食用

所谓“粟”,其实就是谷子,谷子去壳便是小米。小米这种粮食,在古代战争史中的地位极高,至少也持续了上千年的时间,究其原因,除了社会生产这个重要因素之外,小米的便于储存也是个重要原因。哪怕近代,我国大军常常自称“小米加步枪”,与此也有关系。

古代没有罐头和压缩粮食 士兵打仗会吃些什么

隋唐以前,我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始终在黄河流域,在小麦和大米还没有被广泛种植的时代,,“粟”这种从狗尾草演化而来的种植物,便成为了中原地区的主要农作物。由于“粟”种植方便,且产量相对较高,因而从商朝开始,小米便已经成为了北方农耕民族的主食。

战国初期,魏国李悝变法改革赋税,开始推行“什一税”,即以田产的十分之一纳税,以当时的粮食产量而言,五家之口耕耘百亩农田,每年可产粟95石,余有45石,这个产量在两千多年前已经是极为可观了。因此,从夏商周三代开始,粟就已经成为了大军的主要粮食。

根据出土的《云梦竹简》记载,秦国当时将小米分为黄、白、青三种分别储藏,其中栎阳仓储粮以2万石为1积存放,咸阳仓以10万石为1积存放。汉景帝时期的大臣晁错也在《论贵粟疏》中写道,“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足可见小米对朝廷的重要性。

当时,不仅士兵要吃粟米,为了确保战马的质量,在草料之外还要为其搭配一定比例的粟米。《汉书·赵充国传》便有“军马一月之食,度支田士一岁”的记载,《盐铁论》中也有“一马伏枥,当中家六口之食,亡丁男一人”的记载。这种情况直到张骞出使西域,引进“苜蓿”后才有所缓解。

除了产量比较大这个因素之外,粟米便于储藏也是个重要原因,据唐代文献记载,粟米可藏九年,而稻米只能藏五年,粟米的保质期几乎是稻米的两倍。考古人员在发掘隋代含嘉仓遗址时,甚至还在一处粮窖中发现了已经碳化的粟米50万斤。

古代没有罐头和压缩粮食 士兵打仗会吃些什么

如上,唐宋以前军粮主要以粟米为主,而食用方式则以煮粥为主。宋代以前,百姓们的炊具主要是陶器,铁锅还没有被广泛使用,而陶器显然比较符合煮粥,而不是用来炒菜。因此,古代大军平日里的主要食物,就是小米粥,当然也会在其中加入野菜、野果、豆类,条件允许的话甚至还会加入肉类。当然,当时的粥相对来说比较浓稠,被称之为厚粥。

宋代以后出现面食,烧饼成为主要军粮

面食在百姓饮食中出现相对较早,在班超出使西域之后,“烧饼”这种面食便已经从西域被引进,《续汉书》中便有“灵帝好胡饼”的记载,这里的胡饼便应该是烧饼了。不过,由于当时面粉加工困难,且人们也不懂发酵技术,因此所做的烧饼都是死面,对于百姓来说还是个稀罕物。

古代没有罐头和压缩粮食 士兵打仗会吃些什么

正是由于 *** 方式还不成熟,因此当时百姓们食用烧饼通常还是以煮食为主,这被称为“汤饼”。

不过,面粉的加工技术始终在不断改进,例如汉末三国时期,关羽在守博望坡时,因缺水而为军粮发愁,便派人去请教诸葛亮,诸葛亮便教给了其 *** 烧饼的技巧。而在诸葛亮在北伐时,由于军粮难以为继,便派大军跑去抢割了魏国的几千亩小麦,并磨成面粉 *** 馒头。

也正是因为面粉加工技术的进步,魏晋以后,百姓们也开始煮面糊糊、面疙瘩。然而,无论是汤饼,还是面糊糊、面疙瘩,显然都不太方便携带,哪怕是面粉也很难进行运输。而无论是馒头还是烧饼,都还没有被大家广泛接受。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安史之乱”期间,唐玄宗与杨贵妃出逃至咸阳集贤宫,没有东西用来果腹,于是宰相杨国忠便去市场上买来了胡饼。可见,唐代时便已经出现了专门出售胡饼的商人,这也代表着烧饼这种粮食唐代时已经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并已经被百姓普遍接受。

唐宋时期,随着国家繁荣富强,经济空前发展,烧饼渐渐的成为了标配军粮,军中的伙食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唐代当时为了对抗突厥、回纥等游牧民族,便也建立起了一支骑兵部队,而为了减少后勤运输负担,这些骑兵通常会携带干粮辅以渔猎畜奶。

古代没有罐头和压缩粮食 士兵打仗会吃些什么

而根据宋代的相关史料来看,宋代大军出征前,更是会下令集中 *** 干粮,如麻饼等,还会按量给茶、水等给士兵。宋军出战,士兵通常背负糜饼、杂饼、皱饭出征,而当时最为著名的烧饼应该就算是锅盔了。明代大军为了便于携带,甚至还发明了穿孔烧饼,也就是将圆饼以炭火烤炙,酥脆咸香,中戳小孔,以绳穿之,在外出征战时,士兵们每人背上一串也很方便携带!

其他辅助食品,种类相对较杂

1、肉干。行军打仗途中想要吃肉,显然是比较奢侈的事情,不过大军中通常也会储备一些,而为了方便携带,通常会 *** 成肉干。当然,往往只有在恶战之前,才会向士兵进行配发,用来临时补充士兵的体力,从而充分保证大军战斗力。

2、野味。这个则比较好搞了,大军在完成驻扎后,也会去打猎,捕杀一些野味,或者说采摘一些野果、挖取一些野菜用来充作军粮,这算是古代大军一种常用的丰富饮食的 *** 。

3、茶水。这算是古代士兵的饮料了,宋代之后朝廷会为大军进行配发,一般为茶饼,烧水时扔几块进去,充作大军饮品。

4、干米饭。这个东西在明代以后才开始出现,为了便于运输,通常会将大米做成干米饭,吃的时候再用热水泡饭。

5、大酱。主要是用熟的黄豆或黑豆进行发酵成豉,然后以三升豉掺以五升盐捣成泥状,然后再捻成饼状暴晒,将其晒干。食用的时候,通常给每位士兵发放枣核大小一块,用以调味。

古代没有罐头和压缩粮食 士兵打仗会吃些什么

此外,食盐不仅是古代极为重要的调味品,而且古人已经认识到了食盐对人体的影响,因此从汉朝时候开始,大军便已经开始确保士兵的食盐供给,例如汉军通常会为每个士兵准备三升咸盐的配给,唐军则每天供给盐半合,如果条件允许还会配给一定的咸鱼或者咸菜。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05/191417.html

“古代没有罐头和压缩粮食 士兵打仗会吃些什么” 的相关文章

张弘靖:唐朝宰相、书法家,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张弘靖:唐朝宰相、书法家,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张弘靖(760年-824年),字元理,蒲州猗氏(今山西省临猗县)人。唐朝宰相、书法家,中书令张嘉贞之孙,左仆射张延赏之子,画家张彦远祖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张弘靖初以门荫,授河南府参军,迁蓝田县尉。唐德宗时期,历任殿中侍御史、礼部员外郎、兵部郎中、中书舍人,...

权德舆:唐朝宰相、文学家,知制诰九年,三知贡举,位历卿相

权德舆:唐朝宰相、文学家,知制诰九年,三知贡举,位历卿相

权德舆(759年~818年),字载之,唐朝宰相、文学家,前秦司徒权翼之后,起居舍人权皋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权德舆少有才气,未冠时即以文章驰名,曾受地方节度使杜佑、裴胄的征辟。唐德宗听闻其才学,特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兼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历礼部侍郎,三次知贡举。...

古代妃子被要求殉葬的时候 妃子是活埋还是先处死再活埋

古代妃子被要求殉葬的时候 妃子是活埋还是先处死再活埋

古代妃嫔殉葬时,殉葬时妃子们是直接被活埋还是先处死再陪葬?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中华上下五千年,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瑰宝,但是在历史中,也有一些陋习遭到了坚决的抵制和废除,其中就有一项殉葬制度,在古代的皇室当中,殉葬十分常见,直到清朝初期在遭到彻底...

历史上真实的陈胜是什么样的?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上真实的陈胜是什么样的?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陈胜,字涉,楚国阳城人。 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接下来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公元前209年,陈胜“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打响武装反抗暴秦的第一枪。这支装备简陋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武装,恰似燎原星火,引发“天下云集响应”。陈胜推倒秦王朝覆灭的第一块多米诺骨...

刘备出手的机会并不多 刘备的武功到底有多厉害

刘备出手的机会并不多 刘备的武功到底有多厉害

对刘备武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备是三国时期的枭雄,有过三英战吕布的经历,那他的武功咋样?演义中的刘备是三国时期的枭雄,或者说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他有过三英战吕布的经历。那么,他的武功究竟咋样呢?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就来跟大家探讨这个问题。说起《三国演义》的刘备,在你...

古代太上皇退休后生活如何 古人的余生是怎么度过的

古代太上皇退休后生活如何 古人的余生是怎么度过的

对古代的“太上皇”们,退位后过着怎样的生活?是怎样度过余生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历史上的太上皇不多,准确地说,有记录的不多。至于为什么大家可以自行脑补一下,因为自古以来,无情最是帝王家,一个帝王怎么可以允许拥有太上皇的存在。这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的皇帝,非得等自己...

柳敬亭:明末清初著名评话艺术家,扬州评话的开山鼻祖

柳敬亭:明末清初著名评话艺术家,扬州评话的开山鼻祖

柳敬亭,原姓曹,名永昌,字葵宇,号逢春,南直隶扬州府通州余西场人,明末清初著名评话艺术家,扬州评话的开山鼻祖。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祖籍一说柳敬亭是通州余西人,凿凿可据。为什么还流传着柳是泰州人的说法呢?这主要是受与柳同时代文人吴伟业的“误导”影响。吴伟...

在经济与文化方面,顺治帝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在经济与文化方面,顺治帝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爱新觉罗·福临,即清世祖、顺治帝,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定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出生于沈阳故宫永福宫。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福临幼年登基,由摄政王多尔衮辅政。亲政后面对全国的抗清高潮,福临采取抚重于剿的策略,同时注重恢复农业生产,...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