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杨谅本占据优势,为何他的造反失败了?
杨谅(575年~605年),本名杨杰,字德章,小名益钱,隋朝宗室大臣,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第五子,隋炀帝杨广同母弟。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隋仁寿四年(604)七月二十一日,36岁的杨广登基称帝,君临天下,史称隋炀帝。
接管政权之后,杨广做的之一件事就是调回杨素的弟弟杨约,让他担任了首都军区的总司令,全权接管了长安城的保卫工作。第二件事,派人假传圣旨,处死了废太子杨勇。
政权稳定之后,杨广重新追封杨勇为房陵王,却刻意规定杨勇的子孙不得继承他的王位。不管怎么说,杨广对老哥还是有些愧疚的。
上任之后立马追封老哥,说明夺位一事干得不太讲究,他自己也承认了。规定杨勇的子孙不能继承王位,说明此事他并没有做错,政治立场是没问题的。这就是政治智慧,必须得点个赞啊。对兵部尚书柳述,还有黄门侍郎元岩,杨广觉得他们一个是太子的人,一个是老爹的人。
这样吧,你们呢,官儿就别做了,将你们发配到千里之外,咱以后江湖不见。杨广傲视朝堂,发现大家都很听话,没有搞什么小动作,因此没有效仿前朝展开政治大清洗。
不过,他却将目光转移到了北方的太原,老弟杨谅的身上。杨坚有五个儿子,要说最得宠的,其实是小儿子杨谅。
当初,杨坚封他做了并州总管,将黄河以北的五十二州全都交给他掌管,允许他可以便宜行事,决策不必受到朝廷的法度干扰。
很有趣吧,杨坚为了贯彻执法守法的价值观,先是将秦王杨俊打入冷宫,后来又囚禁了蜀王杨秀,却单独规定汉王杨谅不必遵纪守法。也不知杨坚晚年的心态有所转变,还是真的有人格分裂。杨勇被废的时候,杨谅的心里就老大不舒服。
杨秀被废的时候,杨谅就有了兔死狗烹的感觉,于是以突厥活动频繁为由,在并州等地招兵买马,修缮兵器,准备随时找人干仗。
杨坚驾崩之前,杨谅蠢蠢欲动,准备发兵长安城,和二哥争一争太子之位。临行之前,他让手下的术士卜了一卦,结果说出兵不利,这让他非常懊恼。得了,还是别去了,在家待着吧。
在杨广的眼里,杨谅就是一根非拔不可的毒刺。杨广登基之后便打算收拾这个小弟弟,因此派车骑将军屈突通带着伪造的先帝遗嘱前去并州召唤杨谅。
杨广可能不知道,老爹和弟弟先前有过亲子约定。
如果是老爹亲自召唤,诏书的“敕”字旁边会多加一点,另外还特地给了杨谅一半玉麟符(刻有麒麟的玉质符信,和虎符类似),只有两相印证,诏书才可信。看得出来,杨坚真的很爱杨谅。
他可能是担心有人发动政变,谋夺杨家的江山,这才给杨谅上了双重保险,以免这个傻儿子被人骗到长安被杀掉。诏书刚到并州,杨谅就看出了破绽。
呵呵,老哥,弟弟正愁找不到借口呢,你居然假传父皇的圣旨。大家一起反起来!杨谅很有底气,因为他手握五十二个州的行政大权,不缺钱也不缺粮啊。
杨谅可能没想到,这帮官员虽然是他的手下,却也是朝廷的公务员,他们端着铁饭碗,孩子一堆,妻妾成群,没事造啥子反嘛,神经病。
汉王殿下,咱们坚决不干,你自己玩吧。就连杨谅身边的谋臣皇甫诞、豆卢毓等人都劝他不要轻举妄动。遗憾的是,杨谅的眼里只有长安城,只有皇位,什么谏言也听不进去。他下令将皇甫诞等人关了起来,起用了一批真心实意造反的亡命之徒,随后尽起并州数十万兵马,就这样宣布造反了。
杨谅起兵很突然,而且手握数十万大军,如果运作得当,还真有可能和隋炀帝一决高下。可惜的是,杨谅表面上看起来强横无敌,可骨子里却很柔弱,没有上阵杀过敌,胸中又无韬略,更没有识人之明。
杨谅起兵之后,问的之一句话就是:咱们该如何打仗?幕僚们给他出了主意,如果是一路杀奔长安城,就任用关中人为将,如果是割据北齐的旧地,那就任用关东人为将。这话说得,和没说一样。杨谅很头疼,不知道该采用什么策略。
关键时刻,汉王府的总管裴文安让他看到了希望:齐王殿下,河北、山东都有您的人马,咱们只需要派兵防守,然后派遣一路大军,直接杀奔长安,弄死杨广,号令天下,大事可成啊。
杨谅是个没主见的人,听闻此言,之一反应就是妙不可言。事实上,杨谅犯的更大错误就是分兵。
大将军余公理:出兵太谷,前去攻打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市)。
大将军綦(qí)良:率兵出滏(fǔ)口,奔黎阳(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而去。
大将军刘建:率兵出井陉口,攻取燕、赵之地。
柱国乔钟葵:率军出雁门(今山西省忻州市代县)。
柱国裴文安、纥单贵、王聃等人:率军直指京师。
杨谅啊,你明明是一支造反的部队,却打出了朝廷正规军的气势啊。想想看,造反者不应该用最快的速度夺取长安,弄死杨广,号令天下吗?
河北、河南、雁门的军队惹你了?如果别人要袭击你,出兵防备也没用。如果别人想跟着你混,却被你逼成了敌人。如果别人要坐山观虎斗,却被你逼着起兵自保。
毫无疑问,分兵是最愚蠢的决定。杨谅的大本营在河东,起兵之后,更先崩溃的自然是河东地区。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长史高义明、蒲州司马荣毗成为之一批被擒的官员。首战大捷,可喜可贺啊。
裴文安:汉王殿下,我这就安排渡河,咱们一举拿下长安,如何?
杨谅:好的好的,赶紧去安排吧!然而,裴文安还没赶到黄河渡口,杨谅就改变主意了:先不渡河,那个谁,纥单贵,拆掉黄河渡桥,咱们据守蒲州吧。
裴文安觉得莫名其妙,战略部署怎么能随意更改呢,太儿戏了吧?如果据守蒲州,那就是自绝于天下啊!可惜的是,杨谅拒绝给出任何解释。
不过,咱们猜得出来,在太原的时候,杨谅纯粹是脑子一热, *** 造反,可是逼近长安,尤其是渡过黄河,要和二哥面对面较量的时候,杨谅还是服软了。二哥何许人也,足智多谋,阅历丰富,军事素养极高。
和他斗,杨谅确实没有底气,因此临阵变卦,决定稳妥一点,镇守河东。长安和河东本就不远,河东丢失后,朝廷很快就做出了反应。平叛的人叫杨素,大隋王朝为数不多的文武全才之一。
史料记载,杨素当即组织了一批精兵强将,乘着夜色的掩护渡过黄河,将驻守在蒲州的纥单贵击败,并招降了杨谅的大将王聃等人。
随后,隋炀帝任命杨素为并州道行军总管、河北道安抚大使,朝廷迅速集结了数万人马,将杨谅彻底阻击在黄河北岸。与此同时,朝廷还派遣李子雄前往幽州征调兵马,意图诛灭杨谅在河北、河南等地的军队。
即便如此,朝廷的十来万兵马和杨谅的数十万兵马也无法抗衡。据史料记载,官军将士看到漫山遍野的叛军,吓得魂飞魄散,多亏杨素亲自压阵,砍了数百名临阵怯战的将士,才稍微组织起一点儿反抗。
战场的局势很明显,官军人心不稳,一触即溃。汉军将士看到了有利时机,纷纷请战。然而,杨谅却拒绝了主动进攻的建议,继续决定据城防守。造反的是你,打防守的也是你,你究竟要闹什么玩意儿?过家家吗?
不错,杨谅摇摆不定,刚愎自用,最终引起了属下们的强烈不满,他们几乎已经判定,杨谅的造反行动必定会以失败而告终,因此很理智地投降了官军。无数的历史证明,想要成大事者,必须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玩儿。
看看杨谅,为了夺取皇位,起初还是愿意赌上自己身家性命的,可到了关键时刻,他却没敢来一次世纪豪赌,以至将大好局势拱手送人。就这样,原本占据绝对优势的杨谅,现在离帝位已经越来越遥远。
隋仁寿四年(604)九月,起兵才两个月的汉王杨谅在晋阳兵败被捕。大兴宫内,大隋君臣正在商议善后事宜。大家就以汉王杨谅的命运为题,自由地发挥一下想象力吧。
皇上!杨谅谋反逆天,应该处以极刑!皇上!杨谅蛇蝎心肠,该当处死啊!大家七嘴八舌,讨论得非常热烈。杨广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你们都是一帮凡人,我告诉你们,什么叫君威难测。
杨广:将汉王杨谅从宗室除名,贬为庶人,幽禁在长安城吧。
群臣蒙了,这就没了?确实没了,这就是杨广的本意。既然不杀主子,那就得杀奴才啊。据说,此次跟随杨谅造反的州多达十九个,杨广一声令下,对杨谅的部族和亲信大开杀戒,被牵连的家庭多达二十万户。
自此,隋文帝的五个儿子,除了杨广做了皇帝,其他四人都以悲剧收场。
豪言犹在耳边啊:前朝许多皇帝因为宠信嫔妃,导致嫡子和庶子自相残杀,看看咱们杨家,五个孩子都是朕和皇后所生,断然不会发生这种事情。如果杨坚泉下有知,肯定会自打嘴巴,怪自己把牛皮给吹大了。
杨坚为了保全大隋的天下,特地将皇子分封到各地,让他们掌管地方上的财政和军事大权,期望兄弟齐心,共同保卫大隋的江山社稷。然而,历史却和他开了个大玩笑。他原本想要保全的儿子,要么被他自己吓死,要么被他囚禁,唯一宠幸的汉王杨谅还起兵造反,差点引发大隋的全面战争。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面做了一段评论,笔者觉得很有意思:皇帝宠信嫔妃,让她们和皇后平起平坐;外戚、重臣可以和皇帝一样发号施令;强势诸侯国和中央政权实力相当;庶子和嫡子旗鼓相当,这些都是国家祸乱的根本原因。
隋文帝虽然看到了嫡庶之争,却忽视了其他三个,以至于最后酿成惨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