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唐朝藩镇问题皇帝为何不撤销 唐朝为何允许节度使和藩镇存在

中国历史7年前 (2018-06-10)180

还不知道:唐朝不撤藩镇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为什么唐朝藩镇尾大不掉,皇帝却不撤销藩镇,反倒是支持藩镇存在?

唐朝之所以会允许节度使和藩镇的存在,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唐朝找不出更好的制度来治理国家了!

唐朝藩镇问题皇帝为何不撤销 唐朝为何允许节度使和藩镇存在

对于唐朝中后期的唐朝皇帝来说,那些尾大不掉的藩镇,固然很可恶;那些手掌兵权的节度使,也确实让皇帝们感到头疼。但问题是,当时藩镇制度已经和唐朝彻底捆绑在一起。如果要动藩镇制度的话,就要从根本上对唐朝进行大修!而进行大修的结果,基本上是藩镇制度没有被解决掉,但是唐朝先没了。

显然,唐朝中后期的那些皇帝们,真是没这个能力。

当然,如果要细说这个问题的话,那就很复杂了。因为藩镇和节度使的问题,不是一个单独的问题,而是很多问题的 *** 体,同时又牵扯到很复杂的历史原因。想要解释清楚这个事,我们先来聊聊,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到底都是怎么来的。

很多人都知道,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出身于所谓的关陇贵族集团。李渊的爷爷李虎,就是关陇集团的实际缔造者之一。李渊的小姨夫,就是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

这种特殊的身份背景,导致李渊起兵之后,直接全盘照抄了隋朝的所有制度!这其中就包括隋朝的府兵制,而隋朝的府兵制,则又可以往上追溯,最早追溯到西魏时期。

简单来说,在这套制度下,国家会实行兵农合一的制度。打仗的时候,士兵们就去前线打仗;不打仗的时候,士兵们就会回后方种地。如此一来,士兵们就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大大降低了国防开支。

正是因为这项制度的优越性,后来关陇集团逐渐统一天下,继而建立了西魏、北周、隋、唐这四个政权。

不过,到了唐朝李治在位期间的时候,这项曾经帮唐朝统一天下的制度,却开始逐渐出现问题了。这主要是因为,到了李治在位中期的时候,唐朝地盘实在是太大,而且土地兼并的问题也逐渐开始出现了。

国家版图太大,土地兼并问题,这两个问题,听上去似乎和军事制度没什么关系。但实际上,这两个问题却是府兵制存在的基础。

以往的西魏和北周,之所以能够执行府兵制,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地盘不是特别大。地盘不大的情况下,边境出了战争,国内在最短时间内征召军队,然后派兵去边境战斗。整个过程加起来,一个月完全能够搞定。从集结到开赴前线,再到正式作战,打退了敌人再各回各家,整个过程加起来,两三个月足够了。

但到了唐朝之后,因为地盘太大,这个时间周期就会变得特别长。我们可以假设一下,比如说当时西域有了战事,按照府兵制的制度,唐朝官方首先需要收到前线战报,然后开始在陕西、河南、河北等地区集结军队,然后军队再从关中地区出发,一步步走到帕米尔高原……

如此一来,等到唐朝军队抵达前线,敌人的娃都会打酱油了。等到唐朝士兵打完仗回到老家,发现自己媳妇早带着孩子改嫁了。更要命的是,这一来一去,士兵们根本没时间打理自己的土地,府兵制的优势就彻底没了。

同时,府兵制能够存在的基础,是需要国家拥有足够的土地,让这些打完仗回来的士兵进行耕种。原本经过隋末战乱,那些无主的荒田都归了国家。国家有土地,就有地方安置这些士兵。但到了李治时代,因为之前分出去的土地太多,国家再想把土地收回来就很困难,导致国家拥有的土地越来越少。国家没有了土地,自然就没办法继续执行府兵制了。

唐朝藩镇问题皇帝为何不撤销 唐朝为何允许节度使和藩镇存在

如此一来,府兵制自然也就开始逐渐崩溃了。

那怎么办?简单,逐渐改革呗!

从李治年间,一直到唐玄宗李隆基时代,这期间大概过了一百年的时间。这一百多年里,唐朝不断对原有的府兵制进行修改,基本上就是哪里有漏洞堵哪里。

既然士兵们来回跑一趟时间太长,那就让他们多驻守几年,或者干脆让他们直接留在边境,作为常驻军人。这样一来,唐朝边境就出现了常驻军人。

有了常驻军人之后,运输补给就成了大问题。光是人吃马嚼的物资运输,就是一笔大开销。唐朝家底虽然比较厚,但也架不住地盘太大。不过这也简单,直接在边疆屯田,让士兵们在边疆种地,这不就得了吗?

边疆有常驻军人,这些军人们又开始在边疆屯田,唐朝军镇的雏形就开始出现了。但接下来,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些军人都是内地百姓,谁都不愿意去边境当兵,又累又不挣钱。那会儿又没有人民子弟兵的概念,我们也不能指望唐朝百姓可以自发产生那么高的思想觉悟。所以到了唐朝中期的时候,基本上愿意去当兵的中原百姓越来越少了。

那也简单!既然中原百姓不愿意去,那就直接找边境的胡人!反正他们一直都住在那里,让他们参军顺便在边疆种地,也算是扩大生产力提供内需了。而且这么干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这些士兵不用再回中原内部分土地了。原本唐朝正愁没地方安置这些人,如今连安置他们的土地都省下了,一举数得……

如此,经过唐高宗到唐玄宗这三代人,四位李家皇帝,再加上一个女皇武则天的逐渐改革之后,到了唐玄宗这一代,边境军镇已经彻底出现了出现。而到了唐玄宗时代,又出现了几个新的问题。

之一,因为军镇对国家财政造成的负担实在太大,所以后来,唐玄宗不得不在允许的范围内,大量裁撤国内的军镇。只留下了边境的军镇,用以防备外敌。

第二,因为唐玄宗在位中后期,唐朝的边境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有时候需要多个军镇协同作战。这样一来,就需要一个专门的人,来全权负责领导几个军镇,同时对外作战。

就这样,节度使就应运而生了。

唐朝的之一位节度使,大概出现在唐玄宗他爹在位的时候。而到了唐玄宗在位期间,节度使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官制。不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节度使,到底是几品官呢?

答案其实很让人出乎意料:没品!

唐朝藩镇问题皇帝为何不撤销 唐朝为何允许节度使和藩镇存在

大名鼎鼎的节度使,其实根本没有品秩。如果非要类比的话,这个官职大概相当于后来的钦差大臣。钦差大臣到底是几品官呢?答案显然是没品的。这要根据钦差大臣身上同时兼任的其他官职,来确定这个钦差大臣的品秩。

简单来说,最开始的时候,节度使压根就不是一个常设官员,就是一个跑腿的临时工。

不过,到了唐玄宗在位中期的时候,因为唐朝边境战事频发,再加上之前的那些理由,导致一个节度使,往往需要主管好几个军镇。到了这个时候,唐朝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位节度使就出现了。

这个人,不是安禄山,而是王忠嗣。

王忠嗣在历史上的名气,或许没有安禄山那么大。但是他对历史的影响,绝对不逊色于安禄山。王忠嗣是唐玄宗的干儿子,自小被抚养在宫里,和后来做皇帝的唐肃宗是穿一条裤子长大的。而王忠嗣长大之后,唐玄宗更是直接把他当做唐朝版的霍去病来培养。等到王忠嗣三十多岁以后,几乎就成了唐玄宗专用的救火队员。不管哪里打仗,唐玄宗肯定都会之一时间掉王忠嗣去灭火。

这直接导致,王忠嗣掌权的时候,经常同时执掌不止一个军镇。最巅峰的时候,王忠嗣一个人就控制了十大军镇当中的四个!要知道,后来安禄山造反的时候,手里也就只有三个军镇而已。所以,当时唐朝整个北线的所有军队,几乎都在王忠嗣的控制范围内。如果王忠嗣当时有造反的念头,估计后来就没有安禄山什么事情了。

可惜的是,忠心耿耿的王忠嗣,后来被唐玄宗年间的著名奸相李林甫给陷害了,最后抑郁而终。也正是王忠嗣去世之后,唐朝军方开始出现山头林立的情况。以哥舒翰、高仙芝、安禄山为首的一群悍将,开始各自占据山头,豢养私兵,逐渐在军中拉帮结派。

以上这些人,往往被后世称作唐朝中期最顶尖的军事人才。但是王忠嗣在世的时候,和王忠嗣一比,他们基本上都是弟弟。至少在地位上来说,肯定远不及王忠嗣。如果王忠嗣还活着,安禄山根本不可能有机会独自领导北方三大军镇。

王忠嗣的意外暴毙,可以说是压垮唐朝旧有军制的最后一根稻草。在王忠嗣去世之后,唐朝就出现内部几乎没有军队,精锐都在边境。边境军队又是以胡人为主,将领大半也都是胡人。

偏偏在这个时候,唐玄宗又犯了惯性思维的毛病,他老以为其他人都和王忠嗣一样,一直都对他忠心耿耿。所以接下来,唐玄宗又陆续把地方军队屯田的财政权,以及对军镇周围官员任免的行政人事权,一股脑都交到了一个人的手上。到了这个时候,一个手握兵权的节度使身上,往往还兼任着管理财务的支度使,以及管理土地的营田使,负责人事调动的采访使,偶尔还会有地方行政官职……

此时的节度使,单论权力的话,简直比西汉时期的诸侯王还要更大。到了这个时候,节度使不造反才是怪事呢!就算安禄山忠心,那后面也会有李禄山或者张禄山出来,继续做安禄山该做的事情。

说到底,安史之乱不是唐朝用人出了错,而是从制度上出了问题。

至于接下来的安史之乱,在这种特殊的制度下,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不过,好在唐朝之前家底比较厚,总算是仗着雄厚的国力,最后把安史之乱叛军给镇压了下去。但是在镇压的过程当中,唐朝中央为了尽快镇压叛军,不得不再次任命其他节度使。

唐朝藩镇问题皇帝为何不撤销 唐朝为何允许节度使和藩镇存在

而这些节度使被任命之后,又再次以自身的名义,拿着朝廷的钱,去豢养自己的私兵。同时,为了尽快平息叛乱,唐朝中央还不得不对叛军那边的很多将领妥协,承诺只要他们投降,朝廷就可以封他们为节度使,允许他们高度自治。

所以,等到安史之乱被镇压下去之后,唐朝的节度使就如同雨后春笋一样,瞬间就遍地开花了。当然,这时候各地的节度使,其实还没像唐朝后期那么强。虽然到处都是,但是他们对中央的影响其实没那么大。除了安禄山叛军那边投降的几个节度使,因为之前投降的时候,唐朝确实给了他们不少优惠条件之外,其他节度使,其实连世袭都做不到。大部分节度使,基本上还处于中央让你去干嘛,你就得去干嘛的状态。

这就是为什么,安史之乱结束以后,当时在位的唐玄宗的孙子唐代宗,并没有急着削除节度使的原因。而且,唐代宗在位后期,最主要的问题,是忙着抵御吐蕃入侵,仆固怀恩叛乱,以及北方回纥崛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依仗下面的那些节度使去干活。

外敌还没有肃清,唐朝中央自然不可能先着手进行削藩了。

但也正是因为唐代宗的放任,从唐代宗这个时代开始,接下来唐朝藩镇开始彻底做大了。再之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到了唐代宗的儿子唐德宗在位的时候,藩镇的问题就开始凸显出来了。

到了唐德宗在位中期的时候,当年安史之乱以后崛起的之一代割据节度使,基本上都已经到了人生的暮年,纷纷开始去世。而这些节度使去世之前,势必要考虑职位世袭的问题。如果节度使的职位不能世袭,他们一辈子的努力就等于是为他人做嫁衣。

而如果允许世袭的话,那就和世袭罔替的王爷没区别了,唐朝中央自然也不可能答应。

所以,到了唐德宗在位中期的时候,几个强大的藩镇,开始联手发动叛乱。这场叛乱,后世史称奉天之难。和安史之乱相比,这场叛乱名气或许没那么大,但造成的破坏不比安史之乱小。叛乱之中,更有两位节度使称帝,四位节度使称王。甚至就连唐朝首都长安,都一度被叛军给打下来了。

为了平定这场叛乱,唐德宗不得不再次重复之前他爷爷和他爹的行为,再次扶持一堆藩镇,然后再去灭了几个叛乱的藩镇。这样一来,叛乱的藩镇虽然被灭了,但是又有新的藩镇开始出现,这就成了一个死循环!

所以,唐德宗在位期间,虽然打压了几个最强势的藩镇,但是迫于局势,也不得不有所妥协。所以最后,几个超大藩镇,虽然逐渐被解决了,但是藩镇整体的势力,反倒是提升了。

而到了唐德宗去世之后,接下来他儿子唐顺宗即位的时候,就开始逐渐出笑话了。当时唐顺宗刚刚登基,刚打算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结果很快就引来地方藩镇的联手 *** 。最后,唐顺宗不得不主动禅位,让位给他儿子唐宪宗。

等到唐宪宗即位之后,唐宪宗总算是吸取了之前几位唐朝皇帝的教训,同时也深刻意识到藩镇的威胁。不过,面对此时逐渐势大的地方藩镇,唐宪宗想要削藩,显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他用之前几位唐朝皇帝的手段,就势必会导致刚打下一批节度使,又扶持起来一批新节度使。这个死循环没完没了,根本就没办法解决问题。

所以,以往几位唐朝皇帝削藩的策略,是无论如何都不能用的。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唐宪宗想出了一个新的办法:既然用藩镇打藩镇不行,那 *** 脆扶持听命自己的中央军,用中央军去打藩镇不就得了嘛!

唐朝藩镇问题皇帝为何不撤销 唐朝为何允许节度使和藩镇存在

就是因为唐宪宗提出了这个新的思路,再加上唐朝当时还是比较有钱。所以很快,一直强大的中央军队,神策军,应运而生。在神策军的配合下,很快,唐宪宗就先后平掉了几个最不听话的藩镇。而其他藩镇见到唐宪宗这么猛,也不敢再和唐宪宗硬顶了,

随着几个强大藩镇被镇压,一时之间,唐朝竟然出现了中兴的局面。原本尾大不掉的藩镇,不敢再闹了;唐朝周围的几个邻居,看到唐朝内乱停止了,也不敢再打唐朝了。自从安史之乱结束以后,唐宪宗在位的这段时间,应该算是一段难得的太平时光了。

但是,完成中兴的唐宪宗,个人能力也就到这里了。他可以解决唐朝的表面问题,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大概就是一流皇帝,和所谓的千古一帝的差距了。真正的千古一帝,是可以完成系统的改革,或者自己制定一套新制度,让后面的人都按自己的制度去走。而一流皇帝,最多只能做一个修补匠,哪里有洞就去修哪里,但架子还是以前的那个架子。

唐宪宗基本上就是‘哪里有洞就修哪里’的水平。

随着几个顶尖藩镇被打掉,接下来就到了唐朝削弱藩镇的更佳时机了。但这个时候,三个重要问题,却同时摆在了唐宪宗面前。

之一,新组建的这支神策军,到底该由谁来指挥。因为神策军是一个常备军队,而皇帝本人日理万机,注定不可能自己独立去控制。至于说信任的人,像神策军这种决定国家命脉的军队,唐宪宗不可能真正绝对信任谁,就连自己亲儿子都不行。

真要让儿子掌握了神策军,那估计用不了多久,儿子就该篡位登基了。

所以,唐宪宗唯一能信任的,只能是身边的宦官。宦官没有子嗣,不可能世袭,而且还是依附皇权存在的附属品。让宦官统领神策军,可以更大程度上保护皇帝的安全。但唐宪宗怎么都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个决定,后来会造成唐朝后期宦官掌权的问题。

唐朝后期,宦官为什么一直尾大不掉,连皇帝本人都可以架空?说到底,就是因为唐朝的宦官,手里是有兵权的。

第二,对于这些已经削减的藩镇,又该如何安置呢?

和后世很多人想的不一样,唐宪宗在位的时候,那些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其实已经被彻底限制住了。当时唐朝中央有强大的中央军,地方藩镇根本无力发动叛乱。在这种情况下,唐宪宗接下来又先后拿走了他们的财权和人事权。到了这个时候,绝大多数的节度使,除了手底下有点私兵之外,其实和以往朝代的普通将军,已经没多大区别。

唐朝藩镇问题皇帝为何不撤销 唐朝为何允许节度使和藩镇存在

但恰恰是削藩到这一步之后,再之后,唐宪宗削不下去了。

因为节度使削除比较容易,但是藩镇却削不掉。

唐宪宗在位后期的节度使,基本上都已经被打服了,基本服从中央命令。唐宪宗想撤几个节度使,真就是一纸诏令的事情。但问题是,节度使撤了之后,下面的藩镇军队呢?这些藩镇士兵怎么安置?

如果按照以往的府兵制来执行,这些士兵应该就地遣散,各回各家,然后唐朝中央拿出一部分土地,来给他们耕种。但问题是,到了中唐时期,唐朝的土地已经被基本瓜分干净了, *** 手里也没有多余的土地。

在没有土地安置这些退伍老兵的情况下,如果唐宪宗硬要削藩的话,很快就会出现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无业游民。而且这些无业游民,还是身经百战的老兵。到时候几十万退伍老兵没事干,全国瞎转悠,唐朝估计很快就天下大乱了。

而如果换一个节度使,那这些士兵还是会很快效忠新的节度使,这和之前没换人一样,还是存在藩镇的问题。

所以唐宪宗在位后期的时候,就出现了很多奇葩的现象。比如当时下面某位节度使,曾经主动上书,要求自己直接回老家,彻底放下所有权力不干了。但是唐宪宗收到他的上书之后,竟然直接驳回了。

原因很简单,如果他退休了,换个新人上去,还不如他呢!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那就是把这些藩镇老兵全部处决,自然可以永绝后患。但这种办法,任何一个有脑子的皇帝,肯定都不会这么做。如果真把这些藩镇老兵都处理了,那第二天估计外敌就打进来了,再加上老兵们的家人造反,唐朝估计瞬间就没了。

说到底,唐朝当时根本没办法解决退伍老兵的再就业问题,所以才导致唐朝中央只能继续维持藩镇的存在,继续让他们做职业军人。

唐朝藩镇问题皇帝为何不撤销 唐朝为何允许节度使和藩镇存在

所以,唐宪宗能够做到的极致,也就是那些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手段了。一方面,唐宪宗收回了财权和行政权,导致地方藩镇只有军队,没有其他权力。但同时,藩镇所在地区,当时的世家地主为了维护自身安全,也会给这些节度使钱财上的支持,支持他们豢养私兵,以保证自己的安全。

另一方面,唐宪宗大力建设强大的中央军,形成中央最强,地方要相对弱势的局面。但神策军出现后,很快就开始出现宦官掌权,架空皇帝的现象。

除此之外,唐宪宗还大力削减各大藩镇的编制,利用财权去限制节度使手中的军队规模。但这样一来,那些被裁员的老兵,就成了新的无业游民。他们没有土地,也没有其他生活技能,只会打仗。所以被裁员之后,他们只能去其他节度使那里,做他们的私兵。而私兵的出现,又势必会导致地方节度使再次做大,手里多了很多中央地区管不到的军队。

所以说,唐朝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有很深的历史原因。

就这样,从唐宪宗晚年开始,接下来的五十年里,唐朝基本处于中央和藩镇不断平衡的局面。这个平衡玩得好,皇帝就能团结更多的力量,继而平定外敌。比如唐宣宗在位的时候,和地方藩镇的关系处理得就比较好,所以就能先后击败安南、吐蕃等政权,让唐朝再次强大。

而如果平衡玩得不好,藩镇就会逐渐作大,然后从唐朝中央手里争取更多的权力。

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随着宦官集团彻底壮大,宦官集团成了第三方势力。手握强大中央军的宦官,完全可以决定这个平衡,到底偏向哪一边。所以到了晚唐的时候,唐朝皇帝不光要考虑藩镇的问题,还要考虑身边宦官的问题。如果平衡玩得差,或者碰上一个沉迷享乐的皇帝,那结果只能是被废或者被杀了。

如此,这种平衡玩了五十多年之后,一个新的问题开始出现了。这个新的问题,就叫做农民起义。

因为唐朝建立的时间太长,导致土地兼并问题越来越严重,土地都集中到了大地主的手里。而那些没有土地的百姓,自然就只能开始起义。所以接下来,历史上著名的王仙芝起义和黄巢起义,就开始爆发了。

唐朝藩镇问题皇帝为何不撤销 唐朝为何允许节度使和藩镇存在

这些农民起义,无疑从根本上打破了唐朝多年保持的平衡。为了镇压起义军,唐朝皇帝不得不给予地方节度使更多的权力。当年好不容易收回的财权和人事权,都得再给出去。所以,等到黄巢起义被镇压下去之后,这时的节度使,就又变成了安史之乱结束后的节度使了。手里不光有军队,而且还有行政权和财权,一个比一个独立。

唯一不同的是,当年唐朝中央比较强,但现在则是已经彻底衰落了。

已经衰落的唐朝中央,早已无力再去镇压那些节度使,更别提像当年那样,再次收回权力了。所以,黄巢起义结束之后,没过几年,地方节度使就彻底做大,唐朝版图彻底分崩离析。最终,一个叫朱温的节度使,彻底控制了中央,最后从唐朝皇帝手里抢了皇位,自己登基做了皇帝。

但因为朱温篡位的时候,能管的地方也不是特别大。而其他节度使,也同样十分强大,谁都奈何不了谁。所以唐朝灭亡之后,历史就进入了一段更加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而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基本上各大政权内部,还是在重复唐朝中央和节度使之间的那种平衡游戏,谁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个体系。

直到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从根本上拿掉了节度使手里的兵权,并且制定了‘重文轻武’的国策,以后军队官员必须长时间轮换。没有战争的时候,不允许高层将领碰军队。

直到这时,困扰唐朝多年的节度使难题,才算是被彻底解决。但是赵匡胤的这个决定,又造成了宋朝军事力量始终不强的现象。

纵观唐朝节度使得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唐朝中后期的时候,唐朝中央其实是有能力解决节度使的。但问题是,当时藩镇制度,已经和唐朝政权高度捆绑了。唐朝皇帝能动节度使,但是动不了藩镇。如果大规模动藩镇,肯定会直接导致国家崩溃。而且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唐朝皇帝还必须得允许藩镇的存在。

所以,对于唐朝皇帝来说,藩镇制度从某种意义上,堪称是最合适的一种制度。虽然有着很多弊端,但是这种制度却从根本上维持了唐朝的存在。既然这样,那唐朝皇帝自然没谁会去动藩镇了,因为那等于是动摇唐朝的统治基础。

唐朝藩镇问题皇帝为何不撤销 唐朝为何允许节度使和藩镇存在

如果唐朝真想解决藩镇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其实不是那些手握兵权的节度使,而是退伍老兵再就业的问题。但很可惜的是,到了唐朝中后期,因为土地兼并的问题,导致唐朝 *** 手里没有了土地,根本没能力去解决再就业的问题。

这种状态下,除非当时唐朝发生了工业革命,瞬间出现了一大堆的工人岗位,可以安置这些退伍老兵。否则的话,能够像唐朝中后期那样,维持中央和地方的平衡,已经是极限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806/193532.html

“唐朝藩镇问题皇帝为何不撤销 唐朝为何允许节度使和藩镇存在” 的相关文章

郅都是个什么样的人?窦太后为何一定要杀他

郅都是个什么样的人?窦太后为何一定要杀他

正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悠久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过一大批铁骨铮铮的真英雄,郅都,西汉时期河东郡杨县人,是一位著名的军事人才,后人将他和战国时期的廉颇、赵奢这些名将并列在一起。汉文帝时期以郎官的身份服事,到景帝即位,郅都的官职升到了中郎将,成为皇帝身边的亲信。有一次汉景帝...

李建成作为太子 李建成最后为何会输给李世民

李建成作为太子 李建成最后为何会输给李世民

对李建成为什么会最终输给李世民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不论是史书中还是演义中,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形象总是不成器,给人一种负面的印象,但因为李世民首开皇帝影响史书的先河,所以史书记载常常令人怀疑。从魏征这样一个直臣能给李建成打工和李建成死后还有手下冯立和薛万彻主动为其...

刘焉:东汉末年宗室、军阀,入主益州,担任益州牧

刘焉:东汉末年宗室、军阀,入主益州,担任益州牧

刘焉(?-194年),字君郎(《华阳国志》又作君朗)。江夏郡竟陵县人。东汉末年宗室、军阀,汉末群雄之一,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刘焉初以汉朝宗室身份,拜为中郎,历任雒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等官。因益州刺史郄俭在益州大肆聚敛,贪婪成...

雍正下令处死自己时,年羹尧为什么没有举兵造反?

雍正下令处死自己时,年羹尧为什么没有举兵造反?

年羹尧,字亮工,号双峰,是清代康熙雍正时期著名的将领,今天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年羹尧是抚远大将军、陕甘总督,手握陕西、甘肃、四川等地的军政大权。也就是说,基本上整个西部西北部都归他指挥。而且陕西和四川还是鱼米之乡,出产非常丰富。有枪,有炮,有粮,有人。如果年羹尧想造反,可以说,他的成功几...

宇文神举是什么人?周宣帝赐死他的原因是什么?

宇文神举是什么人?周宣帝赐死他的原因是什么?

宇文神举,是北周文帝宇文泰的族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大成元年(579年),北周宣帝宇文赟派人赐死了名将宇文神举。宇文神举是北周名将,在平灭北齐的过程中立下巨大功劳,还平定北齐余部的叛乱,巩固了宇文赟的皇位。那为何宇文赟还要害死忠心耿耿的堂伯宇文神举呢,一,出身名门宇文神举出身鲜卑贵...

樊於期逃亡到燕国之后 为什么差一点就成为了匈奴人

樊於期逃亡到燕国之后 为什么差一点就成为了匈奴人

对秦国将军樊於期,因战败逃亡到了燕国,为什么险些成为匈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前边谈到,韩、赵两国相继亡国,秦国大将王翦屯兵中山,兵锋遥指燕国。此情此境,燕国还能有什么对策呢?虽然有代王赵嘉盘踞代地,收拾赵国残余力量,和燕国迅速结成联盟,但这点实力并不足以跟秦国抗...

白起当年要是不受君命,直接在长平之战灭掉赵国会怎样?

白起当年要是不受君命,直接在长平之战灭掉赵国会怎样?

历史上,白起曾经提出一股作气灭赵的建议,当时秦王未采纳。那么白起当年要是“不受君命”,直接在长平之战后灭掉赵国会怎样?历史会改写吗?秦国攻击韩国野王,使得上党郡变成了一块“飞地”,韩国为了破财免灾,向秦国请求割地求和,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但是上党郡郡守冯亭不尊王命,主动献城给赵国。赵孝成王采纳平原君...

顾雍:三国时期东吴重臣,沉默寡言,公正无私

顾雍:三国时期东吴重臣,沉默寡言,公正无私

顾雍(168年—243年),字元叹。吴郡吴县人,汉末至三国时期吴国重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身江东吴郡四大姓之一吴郡顾氏。顾雍少时受学于蔡邕,弱冠即任合肥县长,历任娄、曲阿、上虞县长,所在之处皆有治绩。任会稽郡丞,代行太守事,讨平寇贼,安定郡县。数年后,入孙权幕府为...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