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远来看,澶渊之盟存在哪些损失?
澶(chán)渊之盟是北宋和辽朝,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有人说这个澶渊之盟是最合算的盟约,付出很少的代价就获得了长达百年的和平。但这只是从短期来看的,如果把视线放长一些就会发现,更大的危险来自于内部。
辽国可以算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最强大政权之一,其前身契丹初唐时归附唐王朝,又从武则天时期开始与唐王朝敌对,双方争斗了200年,安禄山就是靠与契丹战斗才积攒了造反的力量。唐末中原大乱,契丹借机兴起统一了北方,并建立了一个农耕、游牧并存的庞大帝国,其立国时间还早于北宋45年。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可以算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对契丹非常慎重。先统一中原南方后,才考虑北方问题,设立了封桩库。准备积攒到四五百万两的时候,尝试用经济赎买的方式向辽国要回燕云十六州,如果不行,就准备用这笔钱做军费。当时赵匡胤都想好了,一个辽国骑兵人头用20匹绢收购,有200万匹绢就可以把辽国最精锐的10万骑兵都杀光。
赵匡胤暴亡之后,赵光义把封桩库纳入自己的内库,赎买燕云十六州的事情再也不提,却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雍熙三年(986年)发动了两次对契丹辽国的大举讨伐,都以失败告终。虽然这里有赵光义军事指挥能力不足的问题,但至少也说明契丹的军事实力非同一般,不像历史上其他少数民族势力,中原王朝只用地方将领就足以压制和扫荡。
在此之后,开始辽国入侵北宋,北宋进入战略防御。赵光义时期大肆扩大军队,士兵数量从赵匡胤时期的不到30万一跃增长到60到100万。军队数量多了,战斗力反而没有提高,并开始了北宋的积贫积弱。
后来萧绰掌权之后率军南下,一路打到了黄河边,寇准拉着宋真宗亲征,宋朝守军看到皇帝亲临,士气大振,一举打退辽军进攻。本来宋朝方面还有继续乘胜北伐的意思,但是宋真宗确实不愿意打仗,这才签订了澶渊之盟。
《澶渊协议》规定,两国以兄弟相称;划白沟河为界;宋每年给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边境互市贸易。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使此后百年两国之间无战事;在经济上,所支出的费用也远远低于战争的费用;有利于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从这方面看,宋朝没有什么损失。
但是从长远看,澶渊之盟是有损失的。
首先,宋朝统治者苟且偷安放弃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努力,为以后两宋的受欺负亡国埋下了祸根。
其次,澶渊之盟换取了暂时的和平,也松弛了武备,以文管武,使本来软弱的宋朝更趋软弱。
在历史上,宋朝被认为是在经济上最富裕的朝代,甚至超过了唐代。但是宋朝在对外方面,却是一个最屈辱的朝代。推其原因,在宋朝统治者从始至终,没有处理好文治与武备的关系,一直重文轻武,对外得妥协就妥协,能忍让就忍让,苟且偷安。结果是一再蒙受奇耻大辱。在这方面,澶渊之盟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