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除了会变法,还有隐藏的军事才能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您走进战国时代商鞅的故事。
商鞅(?-公元前338年),卫国宗室出身,所以他被称作“卫鞅”;他所属的支脉以公孙为氏,所以又叫“公孙鞅”。那“商鞅”的叫法怎么来的呢?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年)公孙鞅因军功受封为彻侯(秦国的更高爵位,汉朝时避汉武帝刘彻讳,改名“列侯”),封地在邬(今陕西商洛市境内),为了表示对公孙鞅的尊崇,秦孝公特意将“邬”改名叫“商”。
华夏族有一种由来已久的观念,那就是功成名就之后衣锦还乡,项羽曾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所以把封君本人的家乡封给他,显示着一种特殊的恩宠。公孙鞅老家在卫国,当年周武王把商王朝的故都封给了卫国,也就是说公孙鞅老家是商朝故地,所以秦孝公将公孙鞅的封地改名叫“商”。此后,人们就称公孙鞅为“商鞅”了,或者尊称之为“商君”,《史记》才会有《商君列传》。
追随公叔痤和由魏入秦
商鞅早年追随魏国重臣公叔痤,在公叔痤家担任中庶子(一说为“御庶子”)一职,相当于随从兼参谋。魏国在魏文侯时代经历了李悝的政治改革和吴起的军事整顿之后,国力蒸蒸日上。商鞅长期追随公叔痤,对于富国强兵等问题自然会有很深刻和独到的认识。
商鞅还从公叔痤那学到了很多军事知识和为人处世的道理。从时间和年龄推断,公叔痤应该和名将吴起共事过,甚至可能曾在吴起麾下任职,所以深得吴起治军之法。魏惠王八年(前362年),公叔痤带兵大破韩、赵联军于浍水(今山西浍河)之北,擒获联军主将乐祚。追随公叔痤那些年所获得的学识,可以说是商鞅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多重角色的施展与拜相封侯
战国时期,君主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臣下举荐,商鞅能够见到秦孝公是通过宠臣景监的举荐。这位景监可不是太监,是楚国贵族,昭、屈、景是战国时期楚国最强盛的三大家族,楚国贵族为何会在秦国当官?因为秦、楚两国世代联姻,直到秦始皇时,还有大批楚国贵族在秦国任职。
通过结交景监,商鞅还抱上了楚国这棵大树,在出土文献中,秦家嘴楚简有“秦客公孙鞅聘于楚之岁”、天星观楚简有“秦客公孙鞅问王于戚郢之岁”这样的记载,说明商鞅可能不止一次造访楚国,商鞅最终的封地也选在了秦、楚交界的邬城,不得不说商鞅的这一做法颇具纵横家狡兔三窟的特点。
秦国的变法其实在秦孝公之父秦献公时就已经开始了,秦献公元年(前384年),“止从死(禁止用活人殉葬)”;二年,迁都栎阳,削弱旧贵族的地域影响力;六年,开始在部分地区推行县制,打破旧有的宗族组织;七年,“初行为市”,进行经济改革;十年,“为户籍相伍”,也就是户籍改革,让国家直接掌控人口。
秦孝公初年商鞅的改革也是陆续展开的,最初变法的阻力可能不太大,而且收效很显著,所以秦孝公十年(前352年)商鞅升任“大良造庶长”,相当于相国。也就在这一年,商鞅开始发挥他的军事才能。
当时,魏军主力正在东方对阵赵、齐、宋、卫等国,商鞅决定抓住时机,给魏国一记猛拳。公元前352年,商鞅率军直指魏国旧都安邑(今山西运城市境内)。魏军胶着于东方战场,无力西顾,安邑守军最终投降。要知道,魏惠王把都城从安邑迁到大梁才十年(公元前361年迁都)而已,安邑依然是魏国政治、经济名城,人口和财富聚集之处,还是魏国历代先君陵寝之所在,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旧都沦陷,这对魏国军民士气的巨大打击可想而知。《史记·魏世家》记载这一年魏国“筑长城,塞固阳(未详在今何地,但肯定是战略要地)”,加强防守。结果,第二年(前351年),商鞅又带兵包围了固阳,固阳守军投降。局势似乎一片大好,然而,就在这一年,魏国开始了绝地反击。
魏国毕竟是老牌强国,家底丰厚。魏惠王和韩国结盟,迅速解决了东方问题,把齐国打得“筑防以为长城”(《竹书纪年》);随后,挥师西向,不仅收复了失地,还包围了定阳(今陕西延安东南)。《战国策》说这时的秦孝公“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竟为守备,为死士置将,以待魏氏”。
危难之际,商鞅自告奋勇前往游说魏惠王,对魏惠王说:“现在听命于您的,都是宋、卫、邹、鲁等小国,您若想成就王业,一定要让齐、楚、赵、秦、韩、燕这六个大国听命。有秦国的支持您一定能够成就王业,您不如先穿上王服再去讨伐齐、楚。”商鞅的这套说辞让魏惠王很受用,当时只有楚国在几百年前就称王了,齐、赵、魏、韩都是侯爵,秦、燕是伯爵,“王”这个称号对中原各国来说是个巨大的诱惑。
而且在魏惠王看来,韩、赵已经和魏国结盟,若是再有秦国的支持,魏国似乎真的离王业不远了。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和魏惠王在彤(今陕西华县南)会盟,双方罢兵。
商鞅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成功将“祸水东引”,《竹书纪年》记载此后魏国曾联合赵国北伐燕国,南联韩国攻取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魏惠王还扩建宫室,车架仪仗全部和周天子等同,摆足了要称王的架势。秦国则积极配合魏国,魏惠王召开逢泽之会,率诸侯朝天子,秦国都主动参加。
在为秦国争取到了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后,商鞅的角色又从纵横家转换成法家,公元前350年,商鞅开始大规模的变法改革,将全国规划为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重新分配田地,统一度量衡一系列措施同时展开。
但是这次改革触及到太多人的利益,反对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太子甚至直接触犯新法,商鞅采用雷霆手段,“刑其(指太子)傅公子虔,黥(在脸上刺字)其师公孙贾”;几年后,公子虔又一次以身试法,商鞅果断将其处以劓刑(割掉鼻子)。数以千计的秦国人议论新政的得失,商鞅说这些都是“乱化之民”,全部发配边城,一时舆论肃然。商鞅的做法不一定都妥当,但他的法令确实得到了深入贯彻和执行,并对秦国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当年商鞅“祸水东引”的策略在公元前342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这一年,魏国十万大军在马陵之战中全军覆没,元气大伤。《竹书纪年》记载第二年“五月,齐田朌伐我(指魏国)东鄙;九月,秦卫鞅伐我西鄙;十月,邯郸(指赵国)伐我北鄙;王攻卫鞅,我师败绩”,年近花甲的魏惠王惨败在了对他俯首听命了十年的秦国手中,真不知心中是何滋味。
公元前340年,商鞅继续统军伐魏,魏惠王派遣公子卬迎战。商鞅当年在魏国时和公子卬关系很好,于是心生一计,派人送信给公子卬,说你我关系这么好,就不要打仗了,你劝魏君罢兵,我劝秦君罢兵。然后秦军真的就拔营起寨开始撤退,商鞅可能还弄来了秦君撤军的诏令,公子卬也就信了。商鞅又说临走前老朋友叙叙旧吧,公子卬天真地来赴会,结果被商鞅设伏兵给擒获了。
随后,商鞅趁着魏军主帅被俘、人心浮动之机一举将之击溃。正所谓“兵以诈立”,商鞅的军事才能也得到了后世的认可,《荀子·议兵》说:“故齐之田单,楚之庄蹻,秦之卫鞅,燕之缪虮,是皆世俗所谓善用兵者也。”商鞅也因为这场胜利受封为彻侯,达到了他人生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