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古人打仗为何要注意天气
对古代打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人打仗为何会注意天气,细数古代4场因为天气而改变战局的战争。
古代打仗最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在每一场战争当中,都是至关重要的的。以“天时”为例,历史上就有好几场战争就是因为突然改变的天气而令本身弱势的一方反败为胜。
因为一场浓雾,让新生的大汉得以延续
西汉建立之初国力势微,匈奴看到一个孱弱的大汉时,便时常派兵侵扰北方,一度占领了马邑这个地方,并继续向南进攻,围住晋阳。汉高祖刘邦听说马邑被占领,马邑的首领投降,一气之下亲自率领大军赶到晋阳与匈奴的单于冒顿对峙。公元前200年,这年冬天天空下着雪,天气特别寒冷。汉朝的士兵不习惯寒冷的北方,冻得死的死、伤的伤。但是即便如此,只要一跟匈奴交战都能够打胜,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刘邦就派手下人去打听,回来的士兵说匈奴兵只剩下老弱残兵,所以才一直在输,并建议趁着现在追击一定能打个打胜仗。
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刘邦,下令追击匈奴兵,结果中计,自己被围在白登山。刘邦和部下在白登山上一直被围了7天7夜不能逃脱。无可奈何之下,刘邦身边的谋士陈平派使者带着黄金去贿赂冒顿的妻子阙氏,阙氏得了财宝就劝说冒顿放了刘邦。冒顿就在白登山的包围中让开一个缺口,放刘邦下山。但是此时的刘邦即便看到了这个缺口也不敢下山,正在刘邦犯难之际,天空中降下了浓雾,能见度极低,就是在浓雾的掩护下,刘邦一行人才从白登山安全突围下山。也正是这次天公作美,刘邦才能突围成功,保住了青山,才有了后来鼎盛一时的大汉王朝。
因为一场雨,让大汉又延续了近200年
王莽篡汉后,各地起义军此起彼伏,公元23年,绿林军和王莽军打得热火朝天,直至最后,因为力量过于悬殊,绿林军被迫撤退到了昆阳。在这个敌众我寡的时刻,绿林军里士兵们不团结想继续撤退。幸好有刘秀出来救场,他用“合兵尚能取胜,分散势难保全”说服了其他绿林军固守昆阳。
刘秀则带着13名骑兵去另外两个城市搬来了1万多名救兵。这个时候王莽军也已经久战疲惫,锐气大减。刘秀在城外率军反复猛冲,斩杀数人,大振士气。看到城外的刘秀连连得胜,昆阳城内的士兵们也趁势出击,内外夹攻。就在此时,恰遇雷雨,王莽军彻底没有了还击的能力,只能在暴雨中夺路逃命,互相践踏,死伤惨重,直至最后万余人被淹死。得益于这场暴雨,刘秀才赢得了这场令他声名远扬的战争,为他后来重新一统全国树立了威望。
因为一场风,让东汉末年的历史更精彩
一提起因风而改变的战争,最著名的无疑是赤壁之战。曹操一统北方后,开始将大军指向了南方。与此同时,刘备跟孙权联合起来。但是即便如此孙刘联军依旧与曹操实力相差悬殊。双方对峙于赤壁,因为曹操部队都是北方人,为了能够适应南方的水面作战,曹操将战船用铁索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陆地”。
看到了曹操的神操作,周瑜的部下黄盖建议火攻连环船,周瑜大加表扬,立马着手准备。火要有风相助才烧得准、烧得旺。所以黄盖等人就在等一个机会,一个刮东南风的时机。在等风来之前吗,黄盖先是与周瑜上演了一出苦肉计,然后派人送伪降书给曹操。
当东风大起之日,黄盖带着数十艘船出发,前面艘满载浸了油的干柴草,并用布遮掩,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号,系着轻快小艇于船后,顺东南风行驶。接近对岸时,戒备松懈的曹军全部得意地争相观看黄盖来降。此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再各自换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烧到了岸边的营屯。接着联军乘势攻击,曹军伤亡惨重。这时候曹操深知已经不能挽回败局,就下令烧余船,带兵撤走。赤壁之战于是成了定局,孙刘联军获胜。
因为一场潮水,让郑成功收复了台湾
明代末年,荷南人趁着大明陷入战火的空挡,抢占了宝岛台湾。郑成功为了能够有个反清的根据地,决定出兵 *** 。公元1661年,郑成功在金门举行隆重的誓师仪式,率航队驶抵澎湖。海上的风浪很大,但是郑成功的船队不畏险阻,终于在当年月抵达鹿耳门港外。这时候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顺利渡海进入台江,一举拿下荷军,成功 *** 。
进入台江有两条航道,一条是南航道,有荷军把守,对面又有陆炮防守,很难通过;一条是鹿耳门航道,这条航道水浅且有淤沙,舰船触之就碎,荷军还沉船堵塞,只有涨潮时才能通过。但也正因此,荷兰大军在这条航道上没有设防。郑成功根据当地的潮汐,选择涨潮的日子扬帆转舵,顺利通过鹿耳门。利用荷兰大军在对岸疏于防范空隙出其不意地攻击,并突破火力拦阻,成功登陆,扎下营寨,随后成功地收复了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