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汉武帝与汉宣帝两人,谁的功绩更大一些呢?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07-25)200

汉宣帝带领西汉达到极盛。但若说到个人成就,他与自己的曾祖父汉武帝相比还是略逊一筹。汉武帝跟秦始皇很像,是中国帝王圈里的“巨人”;后世王朝的兴盛、帝王的成功,都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之上。汉宣帝就是之一个受益者。

汉武帝与汉宣帝两人,谁的功绩更大一些呢?

从秦到汉初,中国大一统王朝的治理模式曾经长期处于摸索状态。

秦始皇被誉为“千古一帝”,是因为他并六国、建立统一帝国,为后世封建王朝打造了疆域的基本轮廓;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消除了春秋战国以来支离破碎的局面;废封建、推郡县,打破阶层的藩篱,推动中国社会由贵族精英制迈入平民时代。在思想、制度、文化多方面大破大立,之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初具雏形。但是如此充满新气象的王朝,为啥迅速二世而亡?不是因为法家的“严刑峻法”,也不能归咎为帝王独断专行(秦朝的所有大事其实都会经过“君臣集议”来决定),而是因为役使民力过度。

汉武帝与汉宣帝两人,谁的功绩更大一些呢?

随后刘邦战胜项羽、建立西汉,是平民阶层的巨大胜利。新王朝的帝王以及功臣集团,都不是过去千百年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贵族,所以得名“布衣将相”。

在国家治理模式方面,西汉显然吸取了秦朝的教训。既然“严刑峻法”不足以亡国,西汉便经由秦朝故吏萧何建章立制,整体格调是“汉随秦制”;但汉与秦更大的区别,就是在民力的使用上完全相反——所谓的“无为而治”,核心思路是恭俭无为、与民休息,具体举措包括军吏归农、轻徭薄赋、勤俭节约、重农抑商、抑制豪强、对外和亲等等,它既反映了大乱之后人们对休养生息的渴望,也体现出了平民统治集体的朴素治国逻辑。

与这种治理思路相吻合,兴盛于战国晚年的黄老之术大行其道,成了统治阶层的共识。除此之外,法家刑名之学、阴阳五行理论也很有市场。

通过这种务实的治理思路,西汉获得了数十年的休养生息期,并且诞生了青史留名的“文景之治”。但其中蕴含的被动、消极特色,却也让汉朝面临着重重隐患。早在汉文帝时期,青年才子贾谊就将帝国的危机总结为“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叹息者六”。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之一,无为而治,实际上是因循守旧,汉初的制度、法律几乎完全照搬秦律,比如夷三族、妖言令、挟书律等苛政直到文帝时才逐渐废除。但这只是具体细节的修修补补,汉朝若要长治久安,离不开成体系的指导思想。

第二,诸侯王势力逐渐壮大,而且与中央朝廷皇帝之间的血缘关系逐渐疏远,不臣之心昭然若揭,甚至还爆发了七国之乱,大一统帝国存在分裂风险;

第三,经济的持续繁荣,却也带来了土地兼并、贫富差距拉大等副产品。一方面,公侯将相、富商大贾利用宽松的政策积累了大量财富;但在同时,许多农民为了躲避赋税而脱离户籍沦为“亡人”,或者卖身给权贵富豪为奴婢,导致社会矛盾凸显,中央 *** 的人力资源、财政收入大幅下滑。

第四,传统贵族虽已消失,但军人、游仕、商人甚至游侠则不断崭露头角、进入政治舞台,成了特权阶层。依靠这些人,显然不是政权长治久安之道。

第五,在边境上,软弱退让换不来和平与尊重,单纯的和亲政策,却助长了匈奴的野心,他们时不时南下抢掠,极大威胁着中原王朝的安宁。

概而言之,无为而治虽然有助于休养生息,但黄老之道的消极、妥协本质,却也给王朝造成了巨大发展障碍。文、景二帝虽然在应对诸侯王方面进行了努力,但若要系统性地消除各领域的隐患、将大一统帝国捏合成型,必须要有一揽子的解决方案。

汉武帝一个人就几乎解决了上述所有难题,完成了理应由几代人循序渐进推进的系统改革。指导思想层面,根据贾谊《政事疏》、董仲舒《天人三策》两大雄文提出的思路,推行“复古更化”的治国理念,“据旧以鉴新”,实现了由黄老而儒学、的政治主导思想的大扭转。以教为先,兴太学,置《五经》博士,遍建庠序,建立了社会教化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制度;

与思想改革相配合,汉武帝实行“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的用人和学术文化政策(意味着诸子百家朝廷照旧录用),并且辅以日益健全的察举制,创建了领先世界的文官制度;

建立两套官僚系统:大将军、尚书等组成“中朝”,主管决策;丞相领先构成“外朝”,主管政务,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同时,也打破了贵族担任 *** 首脑的管理,促进了权力中枢的稳定;推行“推恩令”,以恩威并施的方式彻底解决了诸侯王对政权的威胁;完善监察制度,颁布了被誉为“二千年良法”的《刺史六条》;

徙豪强入边,推行盐铁专营,收回铸币权,施行均输、平准制度,打击商人资本的无限扩张;创设乐府,行“诗教”,建立中国文献库和保存文化遗产的文化制度。建年号,改正朔,修郊祀,易服色,建明堂,行太初历;对外南收两越,东定朝鲜,北逐匈奴,平西羌,抚西南夷,通西域,开疆拓土,中华文明向周边强势扩张。

汉武帝的改革,涵盖了教育、学术、文化、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历法等所有层面,以此为基础,汉朝被打造为当时世界上更先进的强大的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但凡事都伴随着代价,在开创上述文治武功的同时,西汉也面临着国力被严重消耗、百姓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等危险,后世甚至评价“武帝有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

因此,历史再次进入了休养生息的阶段。汉武帝晚年颁布《轮台诏》,向天下谢罪悔过;随后实行“富民”政策,以示范后世。紧接着,霍光辅佐汉昭帝期间,延续、发扬了汉武帝晚年的政策。对内,他们多次下令减轻赋税、裁汰冗员;对外,改变积极作战的政策,软硬兼施,推行边境安定。这些与民休息政策的推行,极大促进了西汉经济的恢复发展,有效控制了汉武帝遗留下来的各项矛盾。

当时的西汉,一方面承接汉武帝之余威,另一方面重拾文、景休养生息的优良传统,效果立竿见影,史称“百姓充实、四夷宾服”。而汉宣帝则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汉昭帝21岁就英年早逝,随后的昌邑王刘贺仅仅当了27天皇帝就被废除,生于民间的汉武帝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刘病已进京为帝(为了方便人们避讳,后改名刘询),这就是汉宣帝。

在霍光的辅佐下,汉宣帝继续推行与民休息的方针。后来即使霍光病死、霍家被灭的情况下,这一政策也没有改变。而且,由于曾经饱尝人间疾苦的缘故,汉宣帝在承袭文景、汉昭之政的同时,还充分体现了自己独有的特色:以空前力度整顿吏治。

为了加强集权、打压不安定因素,曾经的文、景、武都喜好任用“酷吏”为爪牙,但汉宣帝是另一种思路。他一项反对苛政,强调所有官员必须遵纪守法,为此完善了监察、考核制度,“信赏必罚,综核名实”,还经常派出丞相、御史以及其他官员巡行全国,检查各地官员工作。对于渎职、玩忽职守的官员采取极为严苛的惩处。

比如一向精明能干、人称名臣的京兆尹赵广汉,在一次执法时出现偏差、导致误杀,结果被汉宣帝下令腰斩;河南太守严延年由于执法过于严酷,被当众处死。汉宣帝对官员主张执法严明、严格考核,但同时却也不断减轻刑罚,他主导废除了多项连坐名目,将西汉初期的“仁政”理念发扬光大。

对外,汉宣帝抓住匈奴实力江河日下,内部分崩离析的机会,对其进行分化。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匈奴对汉朝的威胁被解除;同时还设置了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直接管辖,进一步促进了中原王朝的控制力、影响力。对于汉宣帝的政绩,后世可谓赞不绝口,如“吏称其职,民安其业”,“边境安,四夷清,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史称“孝宣之治”。中原大一统王朝建立以来,从未有过如此耀眼的治理成果;无论政治,还是经济、军事、文化、民生,都首次趋近完美。

单就成绩来看,汉宣帝可谓西汉最为成功的帝王。但就像当初汉武帝对儿子刘据说的那样:“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我把最辛苦的事都干了,把安逸留给子孙,不也是美事一桩吗?

事实确实如此——历史要实现进步,必定避不开一些代价,所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汉武帝的全面创改、文治武功,不仅为儿子汉昭帝、曾孙汉宣帝提供了“巨人的肩膀”,也为后世的帝王们夯实了基础。史书中独独称他“雄才大略”,恰如其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807/201327.html

“汉武帝与汉宣帝两人,谁的功绩更大一些呢?” 的相关文章

关羽失荆州真的是大意吗 关羽就没有防备东吴吗

关羽失荆州真的是大意吗 关羽就没有防备东吴吗

对关羽真的是大意失荆州吗?他有没有防备东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时期,名将关羽镇守荆州,在出兵攻打曹操期间,盟友孙权乘虚而袭荆州,导致荆州失陷,后人以“大意失荆州”来形容这段历史,《三国演义》小说更是把荆州丢失归结于关羽一时大意,而大意失荆州”已经发展成为民间俗...

常茂本是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之子,为何却被流放龙州?

常茂本是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之子,为何却被流放龙州?

明朝开国六公爵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其中郑国公常茂只是袭父亲常遇春的爵位罢了,并没有什么实质功绩。常遇春何许人也?朱元璋曾言:“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常茂本是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之子,为何却被流放龙...

清朝时期的总兵是什么官职 比巡抚还要大吗

清朝时期的总兵是什么官职 比巡抚还要大吗

对清代的总兵是个什么官,比巡抚大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总兵这个官职,在很多清代的电视剧中,经常会出现。作为地方上的高级将领,总兵身份威望极高,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同属一省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巡抚。巡抚手握地方刑名、钱粮、人事,是皇帝委派到地方的封疆大吏,非心腹亲信,...

朱标太子如果没有死的话 朱标能压制众多兄弟吗

朱标太子如果没有死的话 朱标能压制众多兄弟吗

对明朝太子朱标如果不死,能压制住众多藩王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朱标:朱元璋长子,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被立为吴世子,大明洪武初年(1368年)被立为皇太子,是继位早定的未来皇帝。由于一些文学作品和电视剧的渲染,我们对于这为太子的印象多是“仁弱”、“怕事”、“...

郤正:蜀汉至西晋时期学者、官员,曾为刘禅撰写投降书

郤正:蜀汉至西晋时期学者、官员,曾为刘禅撰写投降书

郤正(?-278年),本名郤纂,字令先,司州河南郡偃师县人,三国蜀汉至西晋时期学者、官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少好学,广读古籍。弱冠即善写文章,为蜀汉朝廷征为秘书吏,官至秘书令。公元263年(景耀六年),曹魏攻伐蜀汉,后主刘禅投降,郤正为之撰写投降书。后随刘禅...

习凿齿的一生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习凿齿的一生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习凿齿(317年~384年,另说325年~393年、328~413年),字彦威,襄阳人,东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习凿齿曾被权臣桓温辟为从事、西曹主簿,因反对桓温的篡逆图谋,旋降为户曹参军,后任荥阳太守,最后解组归里巷。曾力邀著名高僧释道安到...

陈脩: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陈脩: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陈脩(?-229年),字号不详,庐江松滋人,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偏将军陈武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十九岁时,受到孙权召见,并加以奖励,治军有方,历任别部司马、校尉。追录功臣的后裔,受封都亭侯。东吴黄龙元年(229年),逝世。人物生平陈脩(?-229年),庐江松滋(今安徽...

司马颙是什么人?他为何要参与八王之乱?

司马颙是什么人?他为何要参与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永安元年(304年),河间王司马颙(yong)部将张方挟持晋惠帝到长安,自此司马颙牢牢控制了西晋朝廷。仅仅过了两年,司马颙就被东海王司马越击败,被迫逃到太白山躲藏。为何司马颙会迅...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