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皇帝待见的酷吏吉温,为何官路亨通?
不被皇帝待见的酷吏吉温,为何官路亨通?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李林甫是唐朝巨奸,他以“口蜜腹剑”而著称。
在唐玄宗朝,李林甫当宰相时,一般人都和他尿不到一个壶里,为何?就因为他做官十分霸道,别人都得听他的,若不然就会给你使绊子,陷害你。
李林甫和牛仙客搭班子的时候,配合就很默契。牛仙客就是他的应声虫,他说什么就是什么,李林甫感觉很舒服。
可是天不佑人,牛仙客不幸早逝了,唐玄宗又派来一个人和李林甫同时担任宰相之职。
这个人的来头还不小,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孙,若按亲缘算,还应该叫唐玄宗一声堂哥的,这个人就是李适之。
派了这么一个人和自己搭班子,李林甫当然心里十分不爽,但表面上还是要客客气气的。
李适之性情粗疏,没有学会官场的圆滑,所以有什么事情都是张口就来,思维不太会拐弯,所以,时间久了,就和李林甫产生了嫌隙。
对于李适之这尊大佛,李林甫知道是不能和他直接交锋的,否则对不起自己这个“口蜜腹剑”的称号,再说了,惹恼了皇帝,自己会吃不了兜着走。
怎么办呢?
于是搜索枯肠了好半天,才想出一个敲山震虎的计策来。
李适之虽然担任宰相,但还兼任着兵部尚书的职衔。
对,就从兵部下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嘛!
一切都考虑仔细了,于是授意手下人,指使他们控告兵部官员集体受贿。
这是一个窝案,牵扯官员自然不能少,大理寺一口气逮捕了的六十多个官员,交付京兆府和御史台联合审理。
如果兵部官员集体受贿的罪名成立,作为兵部尚书的李适之是绝对难逃干系的,就算自己不被牵连进去,至少也要负失察之责。
然而,毕竟是捕风捉影的事情,所以京兆府和御史台一连审了好几天,都审不出个子丑寅卯。
这边京兆尹萧炅拿不下来,那边李林甫催得紧,这可急坏了萧炅。他知道,如果不能尽快拿下此案,自己的好日子就要到头了。
正在心急如焚之际,忽然想起一个人来,对,我怎么把他给忘了,只要他来了,估计一切事情都会迎刃而解的。
谁?
京兆府法曹吉温。
这个吉温的出身也很不一般,父亲吉琚,唐朝酷吏,叔父吉顼,武周时期宰相,也属于酷吏一类人。曾谏杀酷吏来俊臣。吉温可能继承了家族的遗传基因,也是一个办案的好手。
可是吉温刚出道时运气并不好,他曾经得到一次绝好的机会,在朋友的引荐下去见了皇帝一面,谁知道阅人无数的唐玄宗见到吉温的形象和行为,马上就断定不是好人:
“是一不良汉,朕不要也。”(《资治通鉴·天宝四年》)
好手一句话就把吉温登天之路给堵死了,但还是赏了一碗饭吃,让他到新丰县当了县丞。
吉温虽然官职不高,但社会交际能力出众,和高力士关系很好,后来通过高力士的关系,来到京兆尹(首都市长)萧炅手下办差。
吉温接到任务后,并不着急办案,先是了解情况。在了解的过程中,他的脑子开飞快地转了起来:这些兵部的人,都是李适之的手下,自己不能动刑,可是不动刑找不到突破口呀?
等思考得差不多了,他才胸有成竹的走进关押兵部嫌犯监狱,进来后脸上始终带着一种莫测高深的微笑。
他让狱吏把那六十几个桀骜不驯的兵部官员集中到了院子里,然后笑盈盈地看着他们,甚至还和其中几个微微点了点头。
在此过程中,吉温一句话也没说。紧接着,他就返身走进关押重犯的牢房,下令提审其中的两名重犯。
人犯提出来后,吉温照旧一言不发,只用眼色示意狱吏对这两个人用刑。
很快,一声比一声更为凄厉的哀号就从牢房中飞了出来,声声落进六十几个兵部官员的耳中。
他们的脸色在同一瞬间变得惨白。
这几天,这些兵部的官员们一直梗着脖子充硬汉,同时急切地盼望着上司李适之在关键时刻能够搭救他们。
可是等了这么多天,没有盼来救星,自己的身体马上就要接受酷刑的考验了,于是精神一下子彻底崩溃,争先恐后地喊道:“把笔和纸拿来,我们交代!只要留我等一条性命,我们什么都交代!”
“温分囚廷左右,中取二重囚讯后舍,楚械搒掠,皆呻呼不胜,曰:‘公幸留死,请如牒。’乃挺出。”(《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
也就一顿饭的工夫,吉温就抱着六十几张白纸黑字的供状向萧炅复命去了。
后来,有关部门怀疑吉温使用了严刑逼供的手段,立刻派人去查,结果发现六十几名嫌犯全都毫发无损,最后只能得出一个结论——他们全都是自愿招供,并未遭到任何迫害。
这起轰动一时的兵部官员集体受贿案就这么定案了。
吉温通过此案的审理,得到李林甫的赏识,后来和罗希奭一同成为李林甫的得力干将,他们二人还传出一个名号叫“罗钳吉网”。
虽然唐玄宗不待见他,但是有李林甫的护佑,吉温后来官至兵部侍郎,兼御史中丞、京畿关内采访处置使。
可见,一个人要想成功,抱的大腿不一定粗,只要是有得力的人赏识你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