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打下江山之后 皇帝为什么会除掉那些开国功臣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皇帝和开国功臣,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
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谋臣武将,运筹帷幄,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功劳。
但是,他们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胜利的果实,就搭上了自己以及家族的性命,前仆后继地成为政治牺牲品。
这是人性复杂、阴暗面的体现,也是政治斗争残酷性一面。
古代的一些睿智的功臣,则早就洞悉了这一点。
例如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平定吴国之后,称霸江南,志得意满。
辅佐勾践的范蠡,则急流勇退,辞官隐居。他还写信劝导大夫文种也隐退:
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但是文种没有听信,只是称病不上朝。最后还是被人诬陷叛乱,被越王赐自杀。
再如,秦末刘邦创立西汉王朝之后,谋臣张良则象范蠡一样,及时隐退江湖。
而一批功臣则被刘邦先后诛灭。
“汉初三杰”之一的大将韩信被杀前感言道:“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这两个故事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
兔子被捕捉完,追捕兔子的猎狗就会被煮熟吃了;飞鸟被射杀完,射杀飞鸟的弓箭就会被搁起不用了;敌国被消灭,谋臣良将们就必须死。
这样的悲剧不断上演,成了一个历史铁律。
那么,为什么君王们要消灭功臣?为什么不能继续重用?
其一,功高盖主。
任何人都不是全能型人才,包括开国皇帝。
甚至很多开国皇帝本身并不优秀、才能也不是很突出。
相反,他身边的同伴中不乏优秀者。正因为有了优秀的团队,大家一起打下了天下。
当江山稳固之后,朝野的人们就会闲下来评论谁的功劳更大、谁更优秀。
这对于开国皇帝来说是个很大的威胁。
因为皇帝被视为“天子”,必须要有天赋异禀、神通广大,从而才能彰显新建政权的合法性、皇帝是天选之才。这才利于统治天下。
有些开国功臣们会居功自傲,尤其是在军队中有威望的将领,会有模仿借鉴夺取政权的野心及举动。
那么,开国功臣们就无形中成了开国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
所以,为了凸显自己在打天下过程中的领袖作用、统治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就必须把旁边会遮挡太阳光芒的那些云朵驱散。
因而,温柔的手段如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更多的则是象刘邦、朱元璋那样的痛下杀手。而且往往都是斩草除根,满门抄斩,诛灭家族。
其二,与皇帝自身的胸怀有关。
正所谓共苦容易、同甘难。这是人性的弱点。开国皇帝也概莫能外。
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大家一起风餐露宿,不分彼此。
伙伴们见识过开国皇帝的种种尴尬不堪场面,知道他的短处和不为人知的阴暗一面。
天下太平之后,皇帝贵为九五至尊,就得彰显自己的特殊地位,与众人区分等级、待遇。
但并不是所有一起打天下的伙伴都能严格遵循这些等级规矩,也难免会有人心里艳羡、不服气,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
于是大部分开国皇帝就会认为功臣是政权的潜在威胁力量,必须从肉体到精神消灭,以儆效尤。
当然,历史上也有特殊例外。例如建立了东汉的刘秀,对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就宽厚一些。
其三,为太子继位铺路。
如何将皇权平稳传递到第二代直至统治千秋万代?
这是每个开国皇帝更大的使命,也是最为焦虑的问题。
秦始皇就没处理好这个事情,结果二世即亡国。
开国皇帝在位时尚可驾驭群臣,一旦死后,功臣们可能会架空继任皇帝,甚至造反。
于是,皇帝会为太子扶植、培养新的政治力量,辅佐太子。
同时,把功臣们除掉,不留后患,就成为最便捷、一劳永逸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