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过着怎样的生活?他写下哪两首诗?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正值杜甫困守长安,好不容易被朝廷任命了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没当上几天,就因战乱流离失所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就在这年年底,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附近)起兵,第二年年初就占领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
唐朝军队在叛军面前不堪一击,迅速溃散,百姓四处逃难,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对此,杜甫忧心忡忡却也束手无策。
听说安禄山已经在准备攻打长安了,杜甫立刻想到了住在奉先(今陕西蒲城)的妻儿,就跟着逃难的人群离开长安来到奉先探望妻儿。到了奉先,收拾一番后,杜甫一家老小到白水的舅舅家避难。
六月,潼关失守,玄宗出逃,七月,长安沦陷,和大多数老百姓一样,杜甫一家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涯。
离开白水后,杜甫一家逃往鄜州(今陕西富县),一路上艰难跋涉,穿越荒山野岭,干粮很快就吃完了,就和难民们一起挖野菜充饥。
经过无数的艰难困苦,终于到达了鄜州的三川县,杜甫带着家人投奔好友孙宰。孙宰非常热情,专门腾出房间给他们居住,杜甫一家就暂时安顿下来。
十月,杜甫得知唐军在陈陶(今陕西咸阳东)和附近的青坂接连遭遇了两次惨败,心中悲痛不已,连续写下了《悲陈陶》《悲青坂》两首诗,其中《悲陈陶》一诗这样写道: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四万义军同日死”,战争是何等惨烈;“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叛军是何等的骄横;“都人回面向北啼”,百姓是何等的凄苦。
随后,杜甫听到了唐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的消息,决定去追随朝廷,为国家和百姓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把妻儿托付给孙宰,独自一人奔赴灵武。
谁知道,苦难才刚刚开始。杜甫走到半路就被叛军抓获,押回了长安。这一年,是至德二年(757年),杜甫46岁。
由于被抓时一身褴褛,叛军以为杜甫只是寻常百姓,所以对他并没有特别在意,回到长安后,杜甫可以自由行动。
杜甫没想到重回长安会是这样一幅情景,昔日繁华的帝都如今满目苍凉,到处都是断壁残垣。他来到从前居住的地方,来到曾经写下《丽人行》等诗篇的曲江,过去的一切都像一场梦一样地消逝了。
杜甫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哀江头》: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之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春天到了,可身为囚虏的杜甫心怀国破家亡的惨痛,又哪有心情去欣赏这花红柳绿的美景,满怀的伤痛化为了那首著名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山河依旧却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诗人身当此情此境,忧国思家之情涌上心头,不禁发出了深重的忧伤和无限的感慨。花也溅泪,鸟亦惊心,妻离子散,音书不通,真个是沉郁悲壮,动慨千古。
失陷在敌军占领的长安,杜甫时时在怀念远在鄜州的妻儿。音信不通,家书难寄,不知道他们还是否平安。月夜之下,辗转难眠,杜甫披衣而起,把对妻子儿女的思念化作了一首《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本是诗人在思念妻子,他却猜想,身在鄜州的她也一定在思念这自己。
就在这时,叛军发生了内讧,安禄山被亲生儿子安庆绪杀死。因而叛军对俘虏的监视有所放松。杜甫听到唐肃宗转到了凤翔(今陕西凤翔)的消息后,决定逃出长安。
某天的夜晚,他终于抓住机会,趁着守军的疏漏,悄悄地逃出了长安城。白天他怕被叛军发现,就躲在草丛里,到了晚上才急急忙忙地赶路。一路上喝凉水,吃野菜,衣服被荆棘挂破烂,鞋子也磨破了,终于到达了凤翔。
肃宗被杜甫这种不顾个人安危的忠贞所感动,任命他为左拾遗。杜甫非常激动,认为自己报国安民的理想终于可以实现了。
但现实总是残酷无情的,杜甫很快就卷入了宰相的贪污案中,肃宗下令免职,叫刑部彻查。幸亏继任宰相替他求情,才保住了官职。
八月,杜甫回鄜州探望家人。从凤翔到鄜州,满目疮痍,一片荒凉。杜甫一路走来,触目惊心。当他赶回家里,看到房屋破败不堪,妻儿都是满脸菜色,忍不住痛苦失声。为此,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北征》,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所遇多被伤, *** 更流血。”“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九月底,在回纥的帮助下,郭子仪收复了长安,十月,肃宗还京。在鄜州过了一段安闲时光后,杜甫带着家人在十一月返回了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