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古代通缉令画像十分抽象 这东西真的可以抓到犯人吗

历史文化6年前 (2018-11-09)150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通缉令,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七则》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虽然古代的科技不像现代这样发达,但对于罪犯依旧采取零容忍的态度,无论你官职大小,是否在朝中有人,只要你犯法,都离不开法律的制裁,菜市口的通缉令将成为其最新的身份凭证。

可是很多经常看古装剧的朋友都十分好奇,因为通缉令上罪犯肖像画大多十分抽象,这样的通缉令真的有效果吗?其实通缉令上最重要的信息并不是画像,而是通缉令上最后的八个大字,才是最重要的。

古代通缉令画像十分抽象 这东西真的可以抓到犯人吗

画像实属无奈之举

看过刑侦局的朋友一定明白,大部分通缉犯都没有正面,警察们在发布罪犯照片的时候,采用的是画像结合电脑合成的方式,来做出最接近罪犯真实样貌的照片。

虽然警察内部的画像师傅技艺高超,电脑合成技术也在不断提升,但相似程度最多也只能达到80%左右,如果罪犯没有明显的面部特征,很难通过画像直接认出罪犯。

古代通缉令画像十分抽象 这东西真的可以抓到犯人吗

可想而知,古代使用毛笔或者炭笔进行画像的人,更无法准确描绘出准确的罪犯画像,只能体现出一些较为明显的特征,例如络腮胡,脸上有刀疤等,再加上古代没有复印技术,每一张画像都需要手动绘画,这就导致每一张通缉令上的画像都有所差别,所以在古代的通缉令上,画像只是用以抓捕罪犯的方式之一。

既然画像并不能提供足够的帮助,那么古代的通缉令真的有效吗?其实古代通缉令上的重点内容并不是画像,而是文字,在古装电视剧中,每次张贴通缉令,都会有官府的人或者当地的举人对文字进行宣读,这部分才是抓捕罪犯最重要的信息。

古代通缉令画像十分抽象 这东西真的可以抓到犯人吗

没有摄像头的安全社会

在古代的通缉令中,会写到关于罪犯的大部分信息,其中包括姓名、籍贯、工作地点,生平经历等,也许在现代人看来,这些信息并不能帮助抓捕罪犯,因为古代是没有摄像头的,仿佛古代是很难抓到在逃罪犯的,其实不然。

和现代不同,古代虽然很少进行人口普查,但对于人口的管制是十分严格的,无论是在城市当中还是在村子里,一共有多少人口,分别是多少户,叫什么名字等,都需要在当地衙门进行登记,也就是说只要这些信息一公布,大家就会知道这个人的所有信息,会有所提防。

而且古代对于外来人口的管理十分严格,每一个进入城市的人,都必须携带身份信息,也就是通关文牒进行登记,虽然在古装电视剧中,酒楼、客栈等经常会接待外地的商旅等人,但事实上,如果这个城市出现一个外来人口,官府会在之一时间知道。

可想而知,当一个罪犯想要出现在城市中的时候,无论是官府还是普通百姓都会在之一时间知道,外来人口、身份信息对等,抓捕难度非常低,甚至官府还没有出动,就会有人主动进行举报,所以在古代,基本上每一个罪犯的选择都是在野外自立山头,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

古代通缉令画像十分抽象 这东西真的可以抓到犯人吗

最重要的八个大字

虽然通缉令上的身份信息十分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通缉令结尾的八个大字:“情况属实,赏银千两”,当然了,不同程度的罪犯,赏金是不同的,但更低的赏金也有100两之多,要知道古代3两银子就够一个家庭一年的开销,这样庞大的赏金,自然会成为压死罪犯的最后一根稻草。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只要举报罪犯的踪迹就可以获得赏金,他们一定会十分留意身边的每一个陌生人,甚至在酒楼等营业场所中,还会先去招待你来麻痹你的警觉性,随后快速通报官府来抓你。

古代通缉令画像十分抽象 这东西真的可以抓到犯人吗

对于罪犯的亲戚、邻居等,面对如此高昂的赏金,自然也会优先举报你的行踪,甚至自发地来到你家周围监视你,只要一回家,就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你,这可比摄像头管用的多。

不过最可怕的是,这些钱还会吸引到大量的赏金猎人,其实在古代,很多所谓的大侠都是 *** 的赏金猎人,他们平时除了练武就是吃吃喝喝。

正是因为有这样丰厚的奖励在,只要成功抓捕一次罪犯,就可以潇洒地活上好几年,甚至很多赏金猎人还和当地官府有合作,可以随身携带最新、最全面的通缉令,面对这些人,真的是想跑都跑不了。

古代通缉令画像十分抽象 这东西真的可以抓到犯人吗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古人虽然没有现代人的高科技,但是在人心的把控上,却做到了极致,在不同的朝代,也曾实行过不同的抓捕罪犯的方式,例如连坐制度,如果一个人犯了罪,其亲戚、朋友、家人都都要受到连累,希望用这种方式让大家不敢犯罪。

但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更大的结果会导致一个人的犯罪变成一家人甚至一个家族的人犯罪,正所谓 *** ,当一个家族的人都开始犯罪,反而拥有了和官府抗衡的实力,变得更难处理,长期以往,这里还会变成罪犯的聚集地,整体力量被不断加强,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宋朝时期的方腊。

这里最早是一个小村落,但是当有人犯罪后,却出现了举族造反的情况,反而变得更难处理,在《水浒传》中,是梁山好汉拿下了方腊,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中,梁上好汉根本不是人家的对手。

所以后来经过研究,改用了这种高价诱导的方式,鼓励大家通风报信,带动大家缉拿罪犯,这就演变成了当一个人犯罪后,更先出卖他,更先抓捕他的,反而是对他最了解的人,这让很多罪犯无所遁形,很快就被官府做抓捕。

古代通缉令画像十分抽象 这东西真的可以抓到犯人吗

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官府拥有了一大批能力超强的赏金猎人,他们普遍比罪犯武功高、人脉广、势力强,罪犯想要和这样的人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而官府所需要支付的仅仅是银子而已,要比自己培养一些专业人才便宜不少。

而且古代可没有“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一说,这些人为了抓捕罪犯,什么手段都可能用得出来,抓捕过程要比现代警察快得多,看来在古代犯罪,才是真正的高危职业,不过这一切,都来自于通缉令上最后的八个大字:“情况属实,赏银千两”。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811/219748.html

“古代通缉令画像十分抽象 这东西真的可以抓到犯人吗” 的相关文章

古代知县和县令只相差一个字 两者有什么不同

古代知县和县令只相差一个字 两者有什么不同

还不了解:古代知县和县令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知县”和“县令”有何不同?很多人以为 “知县”和“县令”都代表着一县之长,但这二者其实并不能够一概而论。你是否了解这两者间的区别呢?“知县”和“县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从地位来看,县令是地方长官,而知县却是暂管县...

历史上真实的张嶷,本领怎么样?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上真实的张嶷,本领怎么样?最后是怎么死的?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 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为了完成先帝遗愿,诸葛亮不顾蜀国国力空虚,执意进行北伐。蜀国后方刘禅包括一帮朝廷重臣,也劝他不得。期间除了曹魏、孙吴两股强硬势力之外,其实在诺大中原版图上,仍然存在其他势力。蜀国举全力频频兵出祁山时,又要怎样面对国内...

兰陵公主:唐太宗李世民之女,才气出众,擅长书法

兰陵公主:唐太宗李世民之女,才气出众,擅长书法

李淑(628年~659年),字丽贞,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唐朝时期公主,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九女。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研究《易经》擅长书法。贞观十年(636年),封兰陵郡公主,嫁给太穆皇后族孙、兖州都督窦怀悊。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进封长公主。显庆四年(659...

历史上真实的孙亮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历史上真实的孙亮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吴国,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今天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晚年的孙权昏聩残暴,太子孙登死后,居然纵容三子孙和、四子孙霸上演了一出残酷的“二宫之争”,结局是太子孙和被废,鲁王孙霸被赐死,陆逊等一大批忠臣良将被迫害致死,整个东吴朝廷一片混乱,也为日后东吴权臣当道的混乱...

历史上名将岳飞真实的性格是什么样子的?

历史上名将岳飞真实的性格是什么样子的?

历史上名将岳飞真实的性格是什么样子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根据南宋徐梦莘编写的《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岳飞二十九岁那年,率军前往江南西路讨伐李成,家眷留在今天的宜兴。打仗归来后,宜兴的百姓找他投诉说,他舅舅仗势横行乡里,无恶不作。岳飞将...

盘点三国时期死于话多的男人 许攸整天喊曹操小名

盘点三国时期死于话多的男人 许攸整天喊曹操小名

对三国哪些人因为话多而被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第一名,非祢衡莫属,我敬你是条汉子!祢衡这个人很有意思,大家都说他很有才华,可是真正拿得出手的作品,却没见着多少。不过跟祢衡交朋友的人,却都不简单。那个时候祢衡才20出头,是个年纪轻轻的小伙子。孔融已经40出头了,却...

古代民间传言赵云75岁病逝和80岁死于绣花针 赵云真实年龄是什么

古代民间传言赵云75岁病逝和80岁死于绣花针 赵云真实年龄是什么

还不了解:赵云年龄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常胜将军”赵云,真实年龄为何成谜?《三国演义》第91回“伐中原武侯上表”,诸葛亮北伐因赵云垂暮命其留守成都,赵云自比“廉颇之勇,马援之雄”以死威胁领军出征,民间有赵云75岁病逝和80岁绣花针失血而亡,诸多传闻赵云真实的年龄...

历史上真实的宋仁宗赵祯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历史上真实的宋仁宗赵祯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赵祯,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宋朝第四位皇帝,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熙宁二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主持了变法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当时还在京任职的苏轼对王安石变法极为不屑,干脆申请外调,来个“眼不见心不烦”,熙宁十年,苏轼调离京城,先后担任杭州通...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