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保卫战太平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不在李秀成
你真的了解安庆保卫战吗?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太平军与湘军的安庆会战堪称太平天国的一大转折点,此战过后,太平军全面陷于被动,灭亡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为什么这一仗打输了呢?原因何在?是因为陈玉成被巴夏礼忽悠得昏了头,没有去攻打武昌;还是因为李秀成三心二意,没有全力配合陈玉成的行动?
我认为:关键问题不在这里。
太平军进军湖北的目的,当时就被曾国藩看破了。他当时就意识到太平军这是“取势在千里之外,贼之善于用兵较昔年似更狡更悍……”他看破了太平军的计谋之后,就更加坚定了全力进攻安庆的决心,即使太平军攻克了武昌,他也不会分兵去救援的。试想,就连英法联军攻破北京曾国藩都没有放在心上,区区一个武昌就能让他方寸大乱?再说太平军占领了武昌,对于湘军也没有任何威胁。湘军的水师已经牢牢地控制住了长江,太平军占领了武昌,也不能切断湘军的粮道,所以曾国藩根本就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方略。
至于说到李秀成。他没有全力配合陈玉成确实是他本位主义,乃至军阀思想的体现。但是,即便他全心全意地动用全部兵力来和陈玉成携手作战,安庆就能保住吗?我看也不行。很显然,曾国藩在事先制定攻打安庆的计划,肯定是把李秀成全力来援计算进去的。老谋深算如曾国藩,他怎么会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李秀成出工不出力这样的事情上呢?
为了攻打安庆,曾国藩可以说倾巢而出,湘楚军总兵力已经达到了八万人。由于湘楚军比太平军精锐得多,所以八万人足以和太平军几十万人对抗,曾国藩就是要和太平军打一场拼尽各自全部力量的“呆仗”,希望以安庆作为磨盘,把太平军的有生力量一点一点地彻底磨碎。
因此,安庆保卫战的失利,与攻打武昌,与李秀成的态度都没有根本的关系。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只能说,曾国藩打中了太平天国的七寸,使得太平军(主要是陈玉成)不得不全力相搏,不得不和他打“呆仗”,结果才会落得那样城破兵败的结果。
可以说,安庆保卫战是把曾国藩军事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的一场战役,他那种“结硬寨、打呆仗”的基本战略在安庆保卫战中得到了彻底的贯彻。曾国藩和胡林翼、左宗棠等人事先把全盘计划考虑得十分周到,然后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推进。这种大巧似拙、大智若愚的打法让太平军无可奈何,硬拼吧?打不过人家;用巧计吧?人家又不上当。湘军就是那么一步一步坚定地向着安庆推进,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作为安庆保卫战另一方的决策者陈玉成,他还有没有别的 *** 来挽救自己失败的命运呢?
应该还是有的,尽管不一定管用。
从战略角度出发,对于作战双方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争取战略主动权。曾国藩看到了安庆的重要性,所以死死咬住这里不放,一举取得了整个战场的主动权。太平军也因此变得处处受制,处处被动,因此,对于陈玉成来说,如何夺回战略主动权才是关键之关键。
在这样的情况下,陈玉成可以考虑放弃安庆。
安庆固然极为重要,但是陈玉成战略兵团的存在更重要。曾国藩攻打安庆也绝不是仅仅看中了这座城市,他其实是想利用这里吸引太平军来援,从而一举歼灭太平军主力。因此,陈玉成就不应该自己主动凑上去,和湘军硬拼。
安庆当然是南京的门户,从保卫南京的角度决不能放弃安庆。但是,我们再想一下:即便湘军占领了安庆,假如陈玉成兵团安然无恙,依旧盘踞在皖北。那么曾国藩会在自己的侧翼依然存在强大敌人的情况下,就对南京全面发起进攻吗?显然他不会。曾国藩平生用兵从不行险,他一定会在没有顾虑的情况下才会进攻南京。这样一来,陈玉成依然可以凭借自己的皖北根据地继续和湘军缠斗,南京的洪秀全一时还是不会受到真正的威胁。
安庆也确实具有保障南京物资供应的任务,但是自从李秀成打出来了一个“苏福省”之后,保障南京供应的任务已经可以转移到李秀成的身上了。
因此,安庆是可以放弃的。
放弃安庆的目的,就是要把战线拉长,要让战争拖延下去。只有拖延下去,太平天国才有夺回战略主动权的希望。
曾国藩和他的湘军更大的弱点软肋是什么?就是他们得不到满清朝廷的真正信任。满清朝廷对于曾国藩和湘军说到底也就是想要利用他们一下,归根结底他们也是两条心。
如果战争的时间拖得很长,同时湘军的进展又很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满清朝廷与曾国藩之间的矛盾很有可能爆发。即便是慈禧那样精明的女人也会怀疑曾国藩是不是想要拥兵自重,想要趁着天下大乱自立为王。在这样的情况下,朝廷免不了会采取一点措施,比如在曾国藩与胡林翼左宗棠之间做一些分化工作,或是再想办法扶植一下其他的实力派人物等等。一旦这样的情况出现,太平天国的机会就来了。
在不利的形势下,要想尽办法保存自己的实力,耐心等待时机,等待敌人自己犯错误。这也是政治、军事斗争中常用的手段。只可惜太平天国实在是没有真正的战略家,他们在整体战略上走出来的基本都是臭棋,因此,他们的失败也就是无法避免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