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十分喜欢戚夫人与刘如意,为什么吕雉的后位一直很稳固?
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邦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刘邦寂寂无名时娶了吕雉,然后这一路走来,全在创业。年轻的吕雉很聪明,也不缺美丽,因此一出场,就成了刘邦的白月光。然而长夜漫漫,月光散尽,刘邦在最老的年纪,遇到了戚夫人。那时,正是戚夫人更好的时候,又一次一见倾心。
那时的刘邦,还是汉王,但也应该已经意识到,这天下若不是项羽的,那该是他自己的。为了全身心投入战斗,刘邦等一众干将奔向之一线,贤惠的吕雉则留在家中照顾老人,孩子。
彭城之战,是项羽的名场面,悬崖勒马般回头给了汉军致命一击,刘邦的家人也成为俘虏,这当然包括吕雉。
等到楚汉和谈,吕雉回到丈夫身边,看到个柔柔弱弱似水的女子,才知道,到底岁月不饶人,过去的自己把一切奉献给家庭,不知不觉间,已成了“被留守的人”。
刘邦很爱戚夫人,这一点史料早有证明,同时,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也是他的心头肉。这倒不是由于“爱屋及乌”,而是源自许多父亲都会有的心理:他更像我。《史记 吕太后本纪》:
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
为什么不喜欢吕雉的儿子刘盈呢?因为他太仁弱了。想一下,与楚霸王项羽做敌手的刘邦,又怎么会喜爱仁弱之子?
如果我们不知道后面的历史,可能会觉得,有朝一日,戚夫人会被封皇后,刘如意被立太子。然而事实却是:刘盈继位,吕雉不仅被封为了皇后,还保住了后位。
其实刘邦做,是有充足理由的,大概四点:
1,刘邦是个很体面的人,或者说他很仗义,一些明面上的事儿做的都比较到位。比如,登基以后,他的父亲,母亲,甚至庶母,都得到相应名分。其父被封太上皇,亡母追谥昭灵夫人,庶母封太上皇后。吕雉作为他明媒正娶的原配夫人,没有理由被薄待。
2,吕雉虽然彼时年老色衰,可跟刘邦是有感情的,在他心中占据重要位置,不可替代。刘邦比吕雉大十五岁,结婚的那年,身边儿已经有了长子刘肥,吕雉对刘肥很包容也很照顾,并没有因为是继母就苛待他。穷的几年,刘邦在外面创业,吕雉就在家里操持农桑,而等到起义军初具规模,吕雉又开始过上了担惊受怕的生活,常常有兵败被杀的威胁。可以说,她是刘邦的糟糠之妻,早起的支柱,二人经历过“有难同当”的日子,这超越男女之情。
3,不要忘记,刘邦是统治者,需要得到百姓和朝臣的拥戴,而一个“不仁不义”的人,是无法指挥千军万马的。何为不仁不义呢?自古以来,超准不一,但是有几点可以得到公认:其一,宠妾灭妻。《史记》说(译文):
有一回周昌闯进宫殿,正看见刘邦跟戚夫人亲热,便觉得非常难堪。刘邦问周昌,你觉得我是什么样的皇帝?周昌说,像纣王和夏桀一样。
可见,对“宠妾”一事,正值的大臣们是不太支持的。
其二,忘恩负义。昔日的刘邦,正在做亭长,无名之辈却得到了吕公的高看。吕公认为刘邦气度不凡,谈吐虽然有些浮夸,却难以掩盖宏图伟志,于是就将吕雉下嫁给他。传统价值观认为,吕氏对刘邦是有恩的。
种种迹象都表明,刘邦有心机,懂忍耐,也知人性,那么他会在大业刚成时,搬起石头砸自己脚吗?当然不会了。
4,所谓的吕雉与戚夫人之争,蔓延到其他领域,也就成为国本之争。皇后,象征着正统、嫡,那皇后的儿子,也就是皇帝的嫡子,皇储立嫡的时代,皇后的儿子是未来的太子。
《史记》中是这样记录的:
如意立为赵王後,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
刘如意得宠,几次差点做了太子,好在有大臣的内外周旋,每当刘邦一提出换太子这事儿,大臣就开始反对、说服、说教,以及张良筹谋,这才替刘盈保住了位置。
这样来看,群臣是站在刘盈一边儿的,更进一步,与吕雉站在一起,其中还不乏朝廷主力。那么,刘邦当初想要立戚夫人为后的话,其实也是在和朝臣对抗。
后记:吕雉因为晚年的所作所为,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可怕的,然而很少有人记得,她能走到最终位置,也是付出了许多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