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六国合纵攻秦,为何还是没能阻止秦国的崛起呢?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11-14)170

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横扫八荒六合,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之一个大一统王朝。秦国为什么能统一六国?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六国也曾合纵抗秦,六国合纵抗秦为何难挡秦国的统一之路?

六国合纵攻秦,为何还是没能阻止秦国的崛起呢?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中国、统一天下为止,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和战国时代。在这500多年中,秦从一个西陲部族,发展到横扫宇内的最强国家,正确的大战略和军事外交决策,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虽然秦穆公之后的几代秦公都缺乏雄才大略,但“称霸西戎”已经使得秦国有了争夺天下的资本。到战国时期,秦西方为乌氏、绵诸,南邻巴蜀,北有义渠,仅有东侧的韩魏和东南的楚比较有威胁。而且,随着三家分晋,应该说秦国在东侧的压力应该是部分降低的。

不过,谁也想不到在战国初期,秦国却在东方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威胁,这完全是因为魏国在魏文侯君臣的变法图强下异军突起。从公元前413年开始的6年中,魏连续夺取了秦国的繁庞、临晋、元里、洛阴、郃阳,秦的河西之地全部为魏所有,秦国只能退守洛水。

好在魏国处于四战之地,加之三家分晋,虽然赵国与韩国最初愿意跟随魏国,但三家难免因为争夺领土发生矛盾。而秦国趁魏国转向攻击齐楚等国的有利时机,从公元前408年开始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改革。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启用商鞅进行变法。而就在这一年,魏国迁都大梁,并且开始着手修补南起陕西华县,经渭水、洛水至澄城的长城,以加强对秦防御。眼看魏国逐渐因为多线作战转入守势,秦国及时与魏国东面正在崛起的强国齐取得联系,约定联合对魏国作战,而魏国南方的楚国也开始有意识地削弱魏国。

从外交大战略角度上来看,秦国此时与齐楚的“协作”,更多仅仅是一种“乘人之危”“趁火打劫”的行动,与日后连横布局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多线作战确实有效地抑制了魏军威力的发挥,使其疲于奔命。

公元前353年和公元前341年,齐国军队在孙膑的谋划下两次重创魏军。在齐魏马陵之战后,商鞅向秦孝公进言,秦国与魏国是死敌,只可能是你死我活,应该趁魏国大败夺取河西,为秦国东向争天下扫平障碍。

从周显王二十九年开始,秦国连败魏军,最终在公元前330年迫使魏国将河西之地归还秦国。河西之地的临晋正好卡在函谷关与秦国本土之间,如果秦国不能控制此地,就无法凭借函谷关和黄河天险保证本土安全。而夺下河西之地,秦国就掌握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

同时,由于魏国连续数次被齐国击败,因此进入战国中期,阻止秦国统一天下的主要对手,已经不再是魏国,而是东方崛起的强大齐国。而秦军饮马黄河,随时渡河侵入中原的情况,引起了关东六国的恐慌。为了对抗强秦,关东六国被迫放下彼此间的矛盾,组成临时的联盟。

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孙衍作为最初倡导合纵抗秦的人,登上了战国的历史舞台。当然,《史记》将这一功劳给了苏秦。不过,无论是苏秦还是公孙衍,他们说服六国的基础,就像《史记》记载苏秦说服韩宣王时提到的“地之有尽而秦之求无已”。既然秦国有吞灭六国的想法,那么六国自然不愿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必须要联合起来对抗强敌。

所以我们也可以认为,即便没有公孙衍和苏秦,其他人也会出来组织六国合纵抗秦。就像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时期,面对崛起的法国,欧洲先后结成六次反法同盟,屡败屡战,非要打败有着强烈扩张欲望的法国。而二战中,德意日法西斯轴心的存在,让中美苏英等政治体制迥然不同的国家暂时放下彼此间的矛盾,组成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以避免被奴役的命运。

当然,与千年之后的反法同盟相比,六国合纵缺乏一个英国这样精于战略布局的核心。而且秦与关东六国相比,是占有地利的。而英国和法国相比,却有着海权优势,因此即便大陆上的同盟屡次被打败,英国本身却立于不败之地。这也说明战略布局必须要与军事斗争形势和特点相符合,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公元前329年,秦国全面突破黄河攻魏。第二年,张仪担任秦相,开始实施连横之计。“连横”实际上就是齐秦这两个分据东西的强国以武力迫使其他国家“事一强以攻众弱”。由于张仪担任相国,让前任魏国人公孙衍失势,因此公孙衍回到魏国,开始准备主导抗秦。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公孙衍随之发起“五国相王”,请魏、韩、赵、燕、中山相互称王,这实际上是希望组成三晋为核心的抗秦合纵形势。面对秦国咄咄逼人的攻势,针对“连横”之策的“合纵”自然很有市场。“纵”实际上指的是以三晋为轴心,联合南北的燕、楚对抗齐秦。

公元前323年,魏惠王继续使用公孙衍“五国相王”的策略,联合赵、燕、中山、魏、韩五国对抗齐、秦和楚。结果由于合纵五国各怀鬼胎,且实力与齐、秦、楚相比太过悬殊。因此反而招致齐灭中山,而楚国夺取魏国八城。

秦国此时也派张仪回到魏国,劝魏国背叛纵约,与秦国搞连横。魏王不从,秦国发兵攻魏,而合纵各国仅有韩国派兵支援魏,两国联军被秦国打得大败,被斩首8万。秦国一举夺得曲沃、平周,魏国被迫背约与秦国连横。

在担任魏相之后,张仪一面向魏国兜售连横之策,一面鼓动韩国加入连横。但这一套离间六国的伎俩却将本来在合纵以外的齐和楚逼入合纵一方,关东诸国开始一致支持公孙衍的合纵计策。而魏国先用张仪担任相国,又在公元前319年再行合纵之策,将张仪驱逐。这一次合纵楚、燕、韩、赵、魏都有参加,公推楚怀王为纵长。

张仪担任魏相,却因为行事操切而导致原本正打得热闹的关东诸国被迫暂时放下矛盾,一致对秦,使得秦国此前的战略计划被彻底打乱。虽然六国合纵成功,但因为楚国作壁上观,燕国国力太弱,结果三晋部队在函谷关被秦军打败,第二年三晋再败于今属河南的修泱,秦军斩首八万两千。之一次合纵攻秦彻底失败。

之一次合纵攻秦失败,体现了合纵计策的更大问题,首先在于六国军队大多战斗力较弱,无法在野战中正面抗秦。其次各国统治者大多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小利,不可能将全部力量集中用于抗秦。而其后的三次合纵攻秦,也证明六国不可能真正联合抗秦。

应该说,当秦国牢牢掌握河西之地和函谷关天险时,它已经在外交大战略上基于不败之地。通过结盟将对手拖入多线作战,一方面削弱了敌人和盟友,另一方面也保证了本土的安全。

但是,从这一阶段的秦国与六国的力量对比来看,秦虽然据有地利,但国力尚不足以席卷六国。之一次合纵失败后,秦国对魏韩的控制得到加强。但是齐国与楚国却看到了秦国的威胁,齐国主动派遣使臣入楚,两国结为联盟。这样一来新的合纵抗秦联盟就有了两个最强大的支柱。

对此,秦国开始“苦练内功”,集中兵力转向了中原以外的地区,将北面的义渠击败,又向南夺取了巴、蜀等国。当张仪和司马错争论是优先占领巴蜀还是争夺中原时,司马错提出中原国家对秦国夺取巴蜀缺乏警惕性,这种从国家形象和外交角度考虑大战略的思维,在当时全世界都是极为罕见的。

在夺取巴蜀,力压义渠后,秦国再次出函谷关,照例先拿韩魏开刀。此时韩、魏对秦而言简直就是案板上的肉。不过南方的楚和东方的齐国仍极为强大,如果秦国试图夺取三晋,齐楚联盟可从两个方向从侧面对秦军予以袭击。于是,秦国开始着手制定分化瓦解齐楚联盟的计策。

从公元前313年开始,秦国派遣张仪入楚,利用楚怀王昏庸,约定向楚国割让六百里——原属于楚国的商于地区,以利诱瓦解齐楚联盟,组建新的秦楚连横。对于楚国而言,秦和齐实际上都是有可能发起连横的可怕敌人,如果能削弱齐国,交好秦国,还能获得六百里土地,看似也算是一桩一举三得的“买卖”。

但是这时正在楚国的纵横家陈轸向楚怀王指出张仪的谎言:秦国重视齐国和楚国,是因为齐楚联盟,如果楚国与齐国绝交,那么陷入孤立的齐和楚都不会被秦国人重视。而且先同齐国绝交,再向秦国人要地,肯定是要受到蒙骗的。

陈轸与张仪算是老对手,他先后在齐、秦、楚三国宫廷当客卿,在秦国时与张仪争斗,险些被张仪陷害,虽然依靠伶牙俐齿逃过一劫,最后却只能跑到楚国栖身。楚怀王对陈并不十分信任,曾让他出使秦国。因此陈轸的谏言自然没有被采纳。

事实证明,楚怀王果然被张仪诓骗,更糟糕的是楚怀王怒而兴师,反而促成秦国与齐国连横攻楚。公元前312年,秦军在丹阳大破楚军,斩首8万,再败楚军于蓝田,夺去了楚国的汉中之地。公元前311年,张仪通过郑袖等说服楚怀王与秦国连横,稳定了攻击三晋的侧翼。

但也就是在这一年,秦惠文王去世,张仪在秦国的好日子算是到头了。由于继位的秦武王是个武夫,在太子时代就不喜欢凭三寸不烂之舌争天下的张仪。结果张仪只能躲到魏国。

秦武王继位时,秦国已经重创楚国,同时三晋的魏国和韩国已经被严重削弱,而赵武灵王虽然不是简单角色,却正专心与齐国争夺燕地。因此秦武王有机会趁六国忙于自身发展,而夺取进入中原关键的韩国宜阳,并且进一步巩固在义渠和巴蜀等地取得的利益。

虽然通常被认为是一介武夫,但事实上秦武王在大战略方面是相当聪明的。他将越国这个久处战国大势之外的国家拉了进来,约定秦越夹攻楚国。这一手等于在楚国背后开辟“第二战场”,使得楚国陷入两面夹攻,疲于奔命。随后,秦国交替攻击楚国、三晋,逐渐夺取楚国的巫郡和黔中郡,彻底削弱了楚国。

而齐国因为楚国背叛,联合三晋攻楚,实际上是没有看清主要敌人的昏着。事实上,此时三晋与齐国仍有相当战斗力。如果组织得当,还是有可能威胁秦国的。尤其是齐国,此时已经逐渐压服了楚国、韩国。楚怀王为了缓和齐楚关系,将太子横送到齐国做人质,结果这一行为惹怒了秦国。

公元前298年,秦国背信弃义将楚怀王骗到秦国扣押起来,这样一来 *** 了关东六国。而陈轸则在这个时候回到老家齐国,向齐湣王鼓吹“合纵”,齐国联合韩魏合纵抗秦,而秦国的盟友赵国和宋国则作壁上观,导致齐韩魏合纵联军在与秦国于函谷关对峙三年后破关而入,迫使秦国将今天属于山西临汾的武遂还给韩国,又将封陵还给魏国。

随后,齐国因为消灭宋国,一时间震动天下,史称“两逼三晋,吞并周氏,有取代天子之势”。在这种情况下,秦国在公元前284年逼迫三晋及燕国与自己合纵攻齐,通过济西之战重创齐国,而且消耗了三晋的军事力量。经过济西惨败,虽然有田单光复齐国,但齐国至此元气大伤,再也不能采取连横与秦国争夺天下。其他五国也不可能组成真正意义上的合纵与秦国对抗。

六国合纵攻秦,为何还是没能阻止秦国的崛起呢?

但是此时,秦国尚不能彻底横扫六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秦国统治阶层私心杂念太重。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就是四次担任秦相的穰侯魏冉。魏冉上位,主要在于他是外戚,是宣太后兄弟中最有能力的。作为一名统帅,魏冉的功勋赫赫,同时,他也有识人之明,秦国的战神白起,便是由魏冉提拔的。

但是作为外戚,魏冉和整个宣太后家族却把持朝政,将从关东六国夺取的财富和封地都归入自己控制之下。无论是占领楚国郢都,辟为南郡,还是攻击三晋,魏冉的财富和封地每一次都随之扩展。有些时候,魏冉也会受到六国的蛊惑,在有胜算的情况下自行撤围。

例如秦昭王三十二年,魏冉围攻大梁,却在须贾蛊惑下撤围而去。两年后他与白起先攻三晋,然后又逼迫赵国去攻击齐国,这本是破坏合纵的好计策。但因为齐襄王和苏代巧舌如簧,魏冉竟直接撤兵回国,放弃作战。魏冉的我行我素,也反映了秦国此时缺乏大战略的统一原则。

“连横”政策在齐楚已经被削弱的情况下,需要被新的政策所替代,那就是将六国作为统一体予以打击和征服。当然,想要修改政策,首先要除去既得利益阶层的掣肘。

公元前271年,掌握秦国大权的魏冉派军越过韩魏去攻击齐国的刚寿地区,希望将这片区域并入自己的封地陶邑。这一行动对秦国征服关东六国的目标,毫无意义,仅是为了满足魏冉自己的贪欲。

好在从魏国入秦的范睢及时向秦昭王提出“远交近攻”的原则,即夺取的每一寸土地都必须可靠地为秦国所控制。同时,针对秦国此前大量军事胜利却没能摧毁六国军事基础的问题,范睢提出了“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重点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原则。

“远交近攻”相对于此前秦国的连横之策,更着眼于具体战略目标的制定。由于此时六国大多由无能权臣把控朝政,秦国可以用文武手段欺骗不直接接壤的国家对秦国的入侵行动采取“绥靖主义”,而随着秦国将邻国吞并,国力大幅度提升,再对偏安一方的齐燕等进行打击,就会手到擒来。

不过,即便秦国拥有强大国力,连横以及远交近攻等外交和大战略策略也运用较为得当,战争中仍充满了各种波澜和反复。在长平重创赵国之后,秦国很快就在邯郸城下遭遇了合纵联军的逆袭,竟然一路被追击到河西之地,才勉强稳住阵脚。

但这次合纵已经是六国的最后闪光,因为此时三晋凋敝,楚弱齐破,六国即便有心联合攻秦,也难以突破函谷关和黄河天险,真正威胁到秦国本土。

秦王扫六合,实际上是对此前百年秦国历代耕耘的一个总收割。秦国从春秋时代开始,就有意无意地通过扩大国土面积和人口提升国力,在掌握巴蜀之后,实力已超过其他六国。此外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获得了更强的动员能力,军队组织也更为优秀。

以总体的角度来看,秦国的优势远超过三家分晋之后的赵魏韩,也要优于齐国和楚国。而且秦国偏处西陲,不容易陷入多线作战。而无论是连横还是远交近攻,包括“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的原则,都是从外交和战略角度进一步削弱敌人,放大自身优势。

合理的战略加上总体战的国力优势,保证秦国即便在统一战争中犯一些错误,甚至遭遇少数几次惨败,仍然能够保证取得最终的胜利。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811/220659.html

“六国合纵攻秦,为何还是没能阻止秦国的崛起呢?” 的相关文章

雍正盛宠李卫长达十三年 乾隆为何不待见李卫

雍正盛宠李卫长达十三年 乾隆为何不待见李卫

还不知道:雍正宠他13年,乾隆为何不待见他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前面一个朝代受宠的大臣,到了后面一个朝代,可能并不被皇帝待见。因为不同的皇帝有不同的治国理念,李卫就是这个不被新朝皇帝乾隆帝待见的大臣。他身在庙堂,兼顾江湖,雍正宠他13年,乾隆为...

刘璋:东汉末年宗室、军阀,父亲刘焉死后继任益州牧

刘璋:东汉末年宗室、军阀,父亲刘焉死后继任益州牧

刘璋(生卒年不详),字季玉,江夏竟陵人。东汉末年宗室、军阀,益州牧刘焉幼子,在父亲刘焉死后继任益州牧。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刘璋为人懦弱多疑。汉中张鲁骄纵,不听刘璋号令,于是刘璋杀张鲁母弟,双方成为仇敌,刘璋派庞羲攻击张鲁,战败。后益州内乱,平定后,又有曹操将前...

朱标不死蓝玉就没有事情吗 最后朱棣不造反是不是真的

朱标不死蓝玉就没有事情吗 最后朱棣不造反是不是真的

对朱标不死蓝玉就不会死,朱棣也不会造反,是这样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太子朱标的死,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首先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接班人了,经过深思熟虑,他没有选择其他儿子,而是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可面对这么年轻且无经验的接班人,朱元璋开始大杀功臣。看似给他...

作为蜀汉四相之一的董允,有哪些看家本领?

作为蜀汉四相之一的董允,有哪些看家本领?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您走进蜀汉“四相”之一董允的故事。董允也算官宦之家,因为祖上曾是益州巴郡江州人,所以父亲董和举家从荆州南郡枝江搬迁到益州。起初跟随刘璋在他手下做事,刘备夺取益州之后依然重用董和,官居掌军中郎将。他少年就和后来...

有哪些与张佳胤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有哪些与张佳胤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张佳胤(1526年8月12日-1588年8月7日),避雍正帝讳,又作佳印、佳允,字肖甫、肖夫、肖父,初号泸山,号崌崃山人(一作居来山人),四川布政使司重庆府铜梁县人。明朝大臣、文学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万历...

雍正四大宠臣中只有李卫能善终 乾隆为什么还要厌恶这个臣子

雍正四大宠臣中只有李卫能善终 乾隆为什么还要厌恶这个臣子

雍正的四大宠臣中,只有李卫得以善终,为何却被乾隆厌恶?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俗话说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一次新皇帝的上位都代表着一次政权的变更。我们所熟知的“康乾盛世”,三位皇帝,祖孙三代,用人制度、治国手段都大有不同。“江山代有才人出”,尽管...

王达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王达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明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王达,江苏无锡人,生于公元1350年,是明成祖时期有名的书法家、画家,还是优秀的诗词达人。他与浦源、王绂合称";锡山三杰";,与解缙、王璲、王洪、王偁并称大明";东南五才子";。然,...

乾隆知道和珅是一个贪官 乾隆为什么还要重用他

乾隆知道和珅是一个贪官 乾隆为什么还要重用他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明知道和珅贪婪,乾隆为何还重用他?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了解过清朝历史的小伙伴都知道,和珅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可是当之无愧的。据说,当年嘉庆帝从和珅家查抄的财产,可以抵得上清朝奖金二十年的国库收入。这是就会有人问,皇帝的手下鹰犬众多,难道乾隆...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