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藩镇,实现中兴,唐宪宗是如何做到的?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唐宪宗和唐代宗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唐宪宗李纯在执政的十五年时间里,先后平定西川、夏绥、镇海、淮西、成德、平卢、卢龙等藩镇,扭转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局面,基本上再度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大唐得到了中兴。
1。平定西川
唐宪宗继位之初,知西川节度刘辟发兵攻打东川节度使李康,妄图以武力达到割据三川的目的。
唐宪宗采纳宰相杜黄裳的建议,派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领兵平叛。高崇文不辱使命,取得节节胜利,用了八个月将刘辟俘获。
刘辟叛乱时,夏绥留后杨惠琳也企图武装割据,唐宪宗下令讨伐,幸运的是,讨伐大军还未出动,杨惠琳就被夏州兵马使张承金杀死,朝廷避免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
唐宪宗平定西川和夏绥后,对各地藩镇起到一定的威慑,许多藩镇纷纷要求入朝。镇海节度使李锜迫于压力也请求入朝,但是等到唐宪宗征召他入朝,他却不肯入朝,并发动叛乱。
唐宪宗派兵讨伐李锜,由于李锜十分残暴,不得人心,他的手下兵马使张子良与牙将裴行立临阵倒戈,李锜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被抓获,被送往长安处死。
2。削藩最重要的战役——讨平淮西
元和九年(814年)七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死,其子吴元济擅自接替其位,还纵兵四掠,决心以“法度制裁藩镇”的唐宪宗岂能容忍这样的挑衅。
十月,朝廷遂以严绶为招抚使,发兵十万对吴元济进行讨伐。但严绶平庸不堪重用,被吴元济打败。
唐宪宗改以宣武节度使韩弘为统帅,同为藩镇的韩弘却养寇自重,出工不出力,由于各方面原因,朝廷以优势兵力围攻淮西四年而毫无建树。
此时,朝廷罢兵的呼声四起,但是意志坚定的唐宪宗毫不动摇,他罢免了力主罢兵的钱徽、萧俛宰相职务,将淮西兵事委托给主战的宰相裴度。
裴度对唐宪宗的知遇之恩非常感激,决定亲赴前线督战。
裴度到前线后,罢中使监军,将领重新获得指挥权,初步改变了作战不利的局面。裴度在前线收到西线主将李愬的秘密作战计划,裴度对此计划拍手叫好,并且批准了这个计划。
于是历史上的经典奇袭战——李愬雪夜袭蔡州诞生了。
李愬采取了麻痹对手和精确收集敌人情报的策略。他对外宣称他只是来安抚士兵而已,不是来打仗的。
在搜集情报方面,李愬宽待吴元济的降将,从这些降将口中李愬获悉了蔡州的布防。
元和十三年(公元817年)十月初十,李愬率领九千士兵,乘着大雪,突袭吴元济的老巢蔡州,由于吴元济的精兵都调往东线与朝廷军队相持,蔡州只剩下老弱病残的士兵把守,而且吴元济根本没想到官兵会突袭蔡州,李愬轻易地攻下蔡州,活捉吴元济。
著名诗人刘禹锡听闻官兵收复蔡州,写下了诗作“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
3。元和中兴最后一战:平定淄青
朝廷平定淮西后,对各地藩镇产生强大的震慑力。
卢龙节度使刘总、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横海节度使程权等纷纷向朝廷表示归服。
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最初也打算向朝廷割地并派长子进京为人质。但是后来李师道反悔,元和十三年(818年)七月,唐宪宗派兵讨伐李师道。
在朝廷大兵压境的压力下,李师道内部矛盾加剧,元和十四年(819年)二月,都知兵马使刘悟杀死李师道,向朝廷投降。
至此,飞扬跋扈的河北藩镇全部向朝廷臣服,自唐代宗以来近六十年的藩镇割据在唐宪宗手上被平定,国家重归统一。
“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唐朝的几代皇帝都曾经尝试结束藩镇割据的局面,唐代宗和唐德宗都对河北藩镇发动过战争,但是都未能很好地解决藩镇问题。为什么唐宪宗就能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呢?
4。唐宪宗的先辈们打下的基础加上唐宪宗自身的能力是元和中兴的原因
4.1唐代宗和唐德宗为元和中兴奠定了基础
唐代宗和唐德宗都尝试过解决藩镇割据问题,虽然都失败了,但是他们还是在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为唐宪宗解决藩镇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安史之乱”后,大量民户逃亡,造成国家税收锐减,唐代宗任命理财高手刘晏整顿财政,到大历末年,国家的财政收入恢复到每年一千两百万贯。
唐德宗时实行杨炎的两税法,国家财政收入进一步提高到每年三千多万贯。
唐宪宗时国家财政进一步得到提高,众所周知,打仗最后拼得是财力,国库的充足使唐宪宗有了削藩的底气,平淮西之战打了四年,正是有了充足的财政收入,才能支撑起长期的战争。
军事上,唐德宗从泾原兵变中吸取教训,决定建立一支强大的中央军,于是在中央控制下的神策军在唐德宗时得到迅速发展,到唐德宗晚年时神策军的数量已经达到15万,并且屡立奇功,唐宪宗能平定藩镇,神策军功不可没。
4.2唐宪宗杰出的才能和坚定的意志是元和中兴的重要原因
4.2。1唐宪宗有百折不挠的坚定意志
唐德宗削藩失败,除了他自身能力平庸,也和他经受不起挫折有关。唐德宗刚继位时雄心勃勃,和唐宪宗一样想要对藩镇进行制裁。由于举措不当,导致“泾原兵变”和“四王二帝”事件后,唐德宗就意志消沉,再无削藩之志。
反观唐宪宗,则是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唐宪宗的削藩之路并不平坦,特别是打了四年的平淮西战役中途遭遇很多挫折。
吴元济与河北藩镇勾结,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上书要求停止讨伐吴元济。被唐宪宗拒绝后,两人采取各种暴力手段阻止朝廷,李师道派人烧掉官军的军粮,元和十年(815年)李师道派人刺杀了主战的宰相武元衡,企图使唐宪宗罢兵。但是唐宪宗很硬气,他任命另一名主战派裴度为宰相,并将兵事托付给裴度,以此表明对藩镇绝不姑息的态度。
元和十一年(816年),由于淮西战争打了三年还没成功,罢兵的呼声很高,唐宪宗不为所动,罢免了力主罢兵的钱徽、萧俛的宰相职务。
元和十一年六月,官兵在铁城遭遇大败,罢兵的呼声再度高涨,唐宪宗却坦然自若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拒绝罢兵。
正因为唐宪宗有百折不挠的意志,遭遇挫折也不气馁,而是不断调整部署,最终他才取得巨大的成功。
4.2。2善于听取正确意见,及时调整策略
在唐宪宗十几年的皇帝生涯中,他并不是没有犯错,但是他能听取正确意见,及时调整策略,最终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元和十一年(816年),淮西战争还在进行,唐宪宗却贸然发动二讨成德的战争,在成德丝毫没有进展的情况下,唐宪宗接受大臣的建议从成德撤兵,专攻淮西。
淮西战争打了四年还没成功,唐宪宗派宰相裴度到前线督军。裴度上书请求撤掉监军的宦官。
唐宪宗十分重视裴度的意见,立即下令撤除所有监军的宦官。大大改善了战场的局势。
除此之外,唐宪宗还接受大臣的建议,调整西线的主帅,任命李愬为西线主帅,正是这次关键的调整,为平定淮西奠定了坚实基础。
4.2。3虚心纳谏
唐宪宗极为仰慕李世民,因此他对李世民的成功治国经验十分重视,纳谏是李世民成功的一大法宝,唐宪宗同样虚怀纳谏。
元和二年(807年),唐宪宗要求群臣要勇于进谏,“每事十论,不可一二而止”。
后来由于谏官妄议朝政,唐宪宗不胜其烦,准备对其中部分人降职以示惩戒。
李绛上书认为这样会杜天下之口,非社稷之福。唐宪宗深以为然,于是还是向以往那样虚心纳谏。
元和五年(810年),李绛当着唐宪宗的面,痛诉唐宪宗的心腹宦官吐突承璀专权,唐宪宗勃然大怒,认为李绛太过分。
李绛毫不畏惧说:“如果是臣知而不言,是臣负陛下,臣言之而陛下恶闻,是陛下负臣。”
唐宪宗毕竟是明君,听了李绛这番真挚的话十分感动说李绛真是忠臣也。后来唐宪宗将吐突承璀贬官。
4.2。4知人善任
唐宪宗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他知人善任。
唐宪宗为了选拔人才,设立了考试官和举选官,还亲自策试制举人,他发现白居易十分有才华,就提拔重用他,最后白居易官至岭南节度使。
对于宰相的选拔,唐宪宗更加重视,他选用的宰相杜黄裳、李绛、武元衡、裴度等人,大多具有治国安邦的才干,为削藩出力甚多。
比如杜黄裳在平定西川时力主对西川用兵,还制定平川策略,并向唐宪宗推荐了当时资历尚浅的高崇文为主帅,后来的过程证明,高崇文确实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平定西川的任务。
李绛为人刚正不阿,富有战略眼光。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八月,魏博节度使田季安病逝。朝廷平定魏博的良机到了。
唐宪宗当时的想法是武力平定魏博,李绛却认为魏博可以不战而胜。李绛精辟地为唐宪宗分析,认为朝廷可以不战而胜。唐宪宗最后采纳了李绛的意见,魏博果然和平的投入朝廷的怀抱,魏博的收复,为日后平定河北藩镇打下坚实基础。
武元衡和裴度则是平定淮西的坚定支持者,武元衡甚至为此丧命,之后裴度顺利接班武元衡,他亲赴前线,调整部署,采用了李愬突袭蔡州的计划,为最终平定淮西做出重大贡献。
因此,唐宪宗能够平定藩镇,实现中兴,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先辈为他打下的基础,唐宪宗自身杰出的才能和坚定的意志,众多优秀人才群策群力,为唐宪宗出谋划策,都是唐宪宗能实现中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