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朱元璋废黜丞相制的本意是什么?为何最后事与愿违了?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11-16)310

很多人都不了解朱元璋,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

大明建立之初,在行政体系的架构上沿袭了元代朝廷设中书省、各地设行中书省的的制度,但是在朱元璋看来,相权集中在中书省左、右丞相身上必定会对皇权形成威胁,所以朱元璋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乘满朝文武不断告发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罪状之机废除了丞相,并严禁后继之君复设丞相。

废除丞相后,相权的大部分都被集中到皇权、小部分被分散到六部,明代皇权的集中程度超越了之前的历朝历代。这样,皇权通过集中大部分相权的方式得到了极大地加强。

但是,从明成祖朱棣开始,朱元璋的后继之君们却不断通过主动分权、被动分权的方式将朱元璋集中的皇权分出一部分给了内阁和宦官。

朱元璋废黜丞相制的本意是什么?为何最后事与愿违了?

永乐时期,朱棣设立内阁,皇权中的更高决策权由洪武时期的皇帝独享变成了皇帝与内阁辅臣共享。

洪熙时期,内阁获得了票拟之权,更高决策权的大部分都给了内阁,皇权中的更高决策权就只剩下了批红与盖印两项。

宣德时期,为了使宦官拥有制衡文官集团的实力,明宣宗朱瞻基将批红与盖印之权转交给了司礼监。

部分皇权分给内阁和宦官后,皇权必然会被削弱,而这明显与朱元璋通过废除丞相集中皇权进而加强皇权的本意相违背。

那么,问题也就来了:朱元璋废除丞相的本意是为了加强皇权,结果为何却会事与愿违?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从朱元璋为保证皇权不被削弱所设立的权力制衡方式讲起。

朱元璋废黜丞相制的本意是什么?为何最后事与愿违了?

这个制衡方式说起来很简单,就是皇帝制衡藩王、藩王制衡文官和武将。通过这种层层制衡的方式,人数和做事最多的文官就处在了权力的更底层、武将因立功后可以封爵而处在了权力的第三层、藩王因为制衡文官和武将的缘故而处在了权力的第二层、皇帝得益于藩王的助力而处在了权力的顶层,并且由于文官和武将无法绕过藩王威胁皇权、所有的藩王加起来也无法同皇帝对抗,导致藩王、文官、武将都没有削弱皇权的实力。

如果建文帝即位后能继续沿用朱元璋设立的权力制衡方式,那他很有可能不会失去皇位,他之后的大明皇帝也不用一再向内阁和宦官分权。可惜,建文帝即位后不久却在黄子澄、方孝孺等文官的忽悠下开始削藩。

削藩的过程中,建文帝一直沉醉于黄子澄给他描述的汉代平定七国之乱的故事,满心欢喜的以为自己可以高枕无忧,愣是将靖难之役的性质由平叛战争变成了皇位争夺战,结果导致自己的皇位被朱棣夺走。

藩王朱棣成为大明新君后,朱元璋设立的权力制衡方式即告瓦解,以朱棣的文韬武略固然能避免皇权被削弱,但是随着下西洋、修大典、治运河、移京师等重大活动的进行,朱棣无奈地发现自己即使像父亲朱元璋那样没日没夜的干也处理不完越来越多的军国大事,所以,他只能通过与内阁辅臣分享更高决策权的方式来减轻自己的负担。

朱元璋废黜丞相制的本意是什么?为何最后事与愿违了?

朱棣驾崩后,新继位的明仁宗深刻地认识到将避免皇权被削弱寄托到皇帝的文韬武略上是一件相当不靠谱的事,毕竟不是每个皇帝都能拥有朱元璋、朱棣的文韬武略,所以,极富政治智慧的明仁宗先是通过任命镇守总兵官的方式提升武将的权力,接着又通过恢复三公和三孤衔、赋予内阁票拟之权的方式提升文官的权力。这样,他就能基于文官、武将相互制衡设立新的权力制衡方式。

明宣宗继位后不久就发现了父亲明仁宗设立的权力制衡方式有缺陷:武将因在永乐时期的国本之争中支持朱高煦而被明仁宗和明宣宗疏远,结果导致武将在朝廷上无法制衡文官;武将因镇守总兵官的设立而掌握了地方上的军权,结果导致在地方上文官无法制衡武将。

所以,明宣宗先是通过增加御马监权力、将批红和盖印之权转交司礼监的方式给予了御马监制衡武将掌控的五军都督府、司礼监制衡文官掌控的内阁和六部的能力,接着又通过在地方设立镇守文官和镇守宦官的方式使得镇守宦官可以制衡镇守总兵官和镇守文官。

如此一来,明宣宗向司礼监转交批红和盖印之权等行为的目的就清晰了,他就是想以宦官取代藩王来恢复朱元璋设立的层层制衡的权力制衡方式,但是,随着宦官王振成为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明宣宗的愿望彻底落空了。

土木堡之变后,文官集团的权力伴随着内阁首辅制的确立和巡抚、总督的相继设立而不断增大。这其中虽然有着皇帝想文官做事必须得向文官集团分权的因素,但更多的原因却在于宦官势力和武将势力在土木堡之变遭受重创后无力制衡文官。

当明武宗通过宠信武将的方式来恢复洪熙时期文官、武将相互制衡的权力制衡方式的企图破灭后,明代的皇帝就只能通过向内阁和宦官分权的方式来维持朝政的平稳,如此一来,虽然朱元璋废除丞相的本意是为了加强皇权,但结果却只能是事与愿违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11/221013.html

“朱元璋废黜丞相制的本意是什么?为何最后事与愿违了?” 的相关文章

胡善祥是如何被废的?背后有何原因

胡善祥是如何被废的?背后有何原因

洪熙年间,胡善祥随朱瞻基太子身份的确定,被封为皇太子妃。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宣德三年2月,明宣宗朱瞻基下诏,废黜了皇后胡善祥,册封皇贵妃孙氏为皇后。胡善祥随后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郁郁寡欢地开始了自己的废后生涯。胡善祥的被废,引起了朝野一片哗然。时人都对她的遭遇很是同情,就...

司马懿为何没有伐蜀成功?哪些原因导致的?

司马懿为何没有伐蜀成功?哪些原因导致的?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重要的军事家、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司马懿是曹魏后期重要的大臣,少年就有大志向,面对东汉末年乱世(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有总齐八荒,一统天下的志愿。而且司马懿也并非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么无能,恰恰相反,司马懿政治、军事能力都很强,但是司...

韩信被杀是因为功高震主吗 还有什么原因存在

韩信被杀是因为功高震主吗 还有什么原因存在

还不知道:韩信被杀,除了功高盖主,后世还流传了五大原因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韩信史称“兵仙”,他的一生打了很多经典的战役,带兵以“多多益善”闻名,战场上屡次出奇制胜,是我国历史上神将的代名词,智慧和狡黠的化身。但是韩信也是另一个成语的代名词,这个成语叫做“狡兔死、...

有哪些与蒋琬相关的轶事典故?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有哪些与蒋琬相关的轶事典故?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蒋琬(?-246年),字公琰。零陵郡湘乡县人。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与诸葛亮、董允、费祎合称“蜀汉四相”。 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蒋琬最初随刘备入蜀,为广都县长。因其不理政事,惹怒刘备,在诸葛亮的劝说下才免于一死。后重获启用,受到诸葛亮的悉心培...

洪适的一生有哪些成就?他的诗词有何特点?

洪适的一生有哪些成就?他的诗词有何特点?

洪适(kuò)(1117年—1184年),原名“造”,后更名“适”,字景伯,又字温伯、景温,号盘州,南宋著名的爱国重臣洪晧的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洪适因晚年居住老家饶州盘州,故又自号盘州老人,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人。因其父而入仕途。绍兴十二年(1142年...

汉献帝在被曹操借时 其他诸侯在做什么

汉献帝在被曹操借时 其他诸侯在做什么

曹操迎汉献帝时,其他诸侯为何无动于衷,都在干什么?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三国中的曹操的势力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的这么迅速,其中一个原因便是他的手中控制着汉献帝刘协,这让他能够名正言顺的去扩大自己的地盘。曹操的实力也正是在他迎奉汉献帝之后,才逐渐发展...

苏麻喇姑常年不洗澡 康熙为什么还要宠爱这个人

苏麻喇姑常年不洗澡 康熙为什么还要宠爱这个人

还不知道:苏麻喇姑终年不洗澡,为什么康熙还极度宠爱她?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史料记载和各种影视作品中能够很明显的看出康熙皇帝是一个不太在意儿女情长的人,在位的时候也没有对哪个妃子特别迷恋宠爱。但是有这样一个女人,她不是康熙的亲人,也不是他的妃子,还有着终年不洗澡...

有哪些与甘宁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有哪些与甘宁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甘宁(? - 215年),字兴霸,巴郡临江人,三国时期孙吴名将,官至西陵太守,折冲将军。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甘宁少年时在地方上为非作歹,组成渠师抢夺船只财物,崇尚奢华,人称锦帆贼。青年时停止抢劫,熟读诸子。曾任蜀郡丞,后历仕于刘表和黄祖麾下,未受重用。建安十三年(208...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