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秦末时期的沛县,为什么在起义时会推选刘邦作为首领?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12-01)131

大家好,说起秦末沛县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如果回到公元前209年的沛县,就会发现萧何在当时的声望实际上并不高,当时的沛县拥有 *** 。之一股是以萧何、曹参为首的沛县秦朝旧官吏;第二股是以沛县地方父老为首的民间豪强组织,比如王陵、雍齿;第三个势力则是刘邦为首的芒砀山草寇。但是这 *** 中以刘邦的势力最为强大而且反秦的意愿最深,关键是刘邦和沛县 *** 都有着良好的关系,这使得大家推选刘邦为反秦首领。

沛县的反秦行动背景

沛县之所以反秦要追溯原因,还要回到公元209年的陈胜吴广起义事件,陈胜吴广起义后,秦朝的关东地区无数六国贵族和平民百姓揭竿而起,杀死县令和郡守,举行反秦起义。作为当时关东地区沛县的沛县县令十分惶恐,因为沛县县令也是一个秦人,他既害怕沛县人也举行起义杀了他,又害怕在其他起义军攻破沛县时杀了他,所以他十分慌张。

这个时候沛县县令想了一个主意,他也要举行反秦起义,于是召集沛县的两个主要人物:主吏掾萧何,狱掾曹参,找到他们商量怎么办。当时的沛县县令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天下大乱的情况下,沛县的民众是否会听他的话。这个时候萧何和曹参就出了一个主意,让县令召回刘邦。

秦末时期的沛县,为什么在起义时会推选刘邦作为首领?

刘邦当时因为私自放走服徭役的农民,此时在芒砀山当土匪,手中有一百多草寇,是一支有用的武装力量。沛县县令认为利用刘邦的武装力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刘邦曾经是泗水亭长,属于自己的旧部下。而当时负责沛县县令和刘邦之间联系的人是樊哙,樊哙当时也在芒砀山当草寇,他对刘邦忠心耿耿,而且还是刘邦的妹夫,所以刘邦对他非常放心。

当樊哙带来消息的时候,刘邦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于是快速带着自己的队伍来到了沛县。但是沛县县令改变了看法,他认为是萧何和曹参投靠了刘邦,故意放刘邦回到沛县,于是派人抓捕萧何和曹参,但是萧何和曹参得到消息,于是逃出城池,与刘邦汇合。

刘邦的一百多人显然是不可能攻下沛县县城的,于是刘邦把一封写满文字的帛书射进县城,劝说沛县的父老乡亲,刘邦说现在诸侯反秦,如果大家跟随沛县县令反对诸侯军队,那么到时候诸侯大军来袭,沛县人只会被屠杀,如果此时杀了县令反秦,家乡也会保全。刘邦的话使得沛县中的有势力的人蠢蠢欲动,最后他们杀死了县令,迎接刘邦入城。

刘邦进入沛县后,沛县的 *** 分析

刘邦在进入沛县县城后,他拥有的一百多人的武装力量可以算是沛县更大的军事组织,能够与刘邦相抗衡的只有两个势力,也就是前文所说的萧何、曹参为代表的官僚,雍齿为代表本土豪强。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秦汉两朝的制度基本一致,那就是地方上的长官由朝廷任命,比如郡守、县令等主要官职由中央 *** 任命,但是吏员比如主吏掾,狱掾这些官职由本土大族担任。像萧何和曹参这样的吏员就是沛县本地的大族出生,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在被县令抓捕能够顺利逃脱的原因所在。以萧何为代表的旧官吏在当时的沛县应该是势力最为庞大的人群。

秦末时期的沛县,为什么在起义时会推选刘邦作为首领?

沛县本土也有在野的地方豪强,他们属于底层民众中有有势力的地主家族或者游侠头目,刘邦也属于他们中的一员,不过刘邦并不属于他们中的老大,而是其中的一股势力,当时比较强大的势力领袖是王陵,刘邦面对他都要叫一声大哥,雍齿则是另一个游侠头子,和刘邦的势力差不多。

最后我们就要说到刘邦的势力,刘邦的草寇是一支有组织的军事力量。我们都知道,军队之所以有力量就是有着严格的组织制度,10个人组成的军队甚至能够击溃100人的黑社会,这就是组织的威力,相比较于萧何为首的旧官僚和王陵为首的地方豪强,刘邦的武装力量最为强大,这也是他的资本,但是这不是他成功的关键。

为什么是刘邦成为领袖?

刘邦之所以成为沛县起义军的领袖,除了上文所说的武装力量,还有刘邦的身份非常好。

刘邦是泗水亭长,他曾经和萧何、曹参接触比较多,按照《史记》的描述,萧何和刘邦早就勾搭在了一起,从萧何屡次维护刘邦的事情来看,两者之间应该发生很多利益上的关系,否则萧何没有必要维护刘邦,还多送刘邦钱财。此外曹参和刘邦的关系也不错。所以萧何等人愿意接受刘邦的领导。

当然萧何等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珍惜自家性命,毕竟萧何和曹参家大业大,他们不想充当马前卒,万一起义失败,作为起义军首领肯定会被斩杀抄家,所以萧何和曹参有着很深的顾忌,这也是他们全力支持刘邦的原因。

秦末时期的沛县,为什么在起义时会推选刘邦作为首领?

对于王陵、雍齿来说,他们却不能接受刘邦为主,王陵的地位曾经高于刘邦,如今要他向刘邦称臣,肯定不可能。但是在萧何和曹参接受刘邦后,刘邦也拉拢其他的地方豪强,而且这个时候,两人手中的军事力量也不是刘邦的对手,于是王陵和雍齿不得不捏着鼻子臣服于刘邦。当然最后酿成了雍齿的叛变,以及刘邦作为汉王之后,王陵才投奔刘邦的事情。

总而言之,刘邦成为沛县起义军的领袖是当时各方势力的选择和默认,萧何是不可能挑战刘邦的地位。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12/223663.html

“秦末时期的沛县,为什么在起义时会推选刘邦作为首领?” 的相关文章

诸吕之乱中刘襄的表现怎么样?他为何没有登上帝位?

诸吕之乱中刘襄的表现怎么样?他为何没有登上帝位?

西汉初期曾经发生了一起外戚被汉朝大臣联合围攻的事件,史称诸吕之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刘襄有获得皇位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一,刘襄是刘邦的长孙。当时的情况,皇位已经传到了第三代。第三代中,刘盈的儿子一个被吕后杀了,一个不被大家认可。重新选择,只能在第三代中寻找最恰当...

雍正时期李卫的地位如何?他最后是什么结局?

雍正时期李卫的地位如何?他最后是什么结局?

李卫作为清朝重要的大臣,我们总是能在一些历史正剧之中看到他的身影。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雍正时期的李卫,可以算得上一个传奇人物。他在没有任何势力背景的情况下入朝为官,最终坐到了总督的位置。并且李卫一生作风清正,鲜有黑料,这在当时的清朝,是颇为难得的。有人说,李卫是雍正的...

司马炎不知道分封制的危害吗 司马炎为什么还要实施

司马炎不知道分封制的危害吗 司马炎为什么还要实施

对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要实行已经被证明危害极大的分封制?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中国古代共有十个大一统皇朝:秦朝、西汉、新朝、东汉、西晋、隋朝、唐朝、元朝、明朝、清朝。除了几乎不被视为正统朝代的新朝之外,西晋可以说是古代大一统朝代中评价最低、知名度最小的朝代。西晋评价低...

三国时期张苞和关兴死后,诸葛亮的表现为何如此反常?

三国时期张苞和关兴死后,诸葛亮的表现为何如此反常?

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辅佐刘备南征北战、攻城略地。最终,成功建立蜀汉政权。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后不久,赵云病死,诸葛亮听到赵云病死,跌足而哭,说国家损失一个栋梁,我少了一臂,而张苞和关兴去世,诸葛亮得到消息,不仅大哭,并且都昏倒在地,诸葛亮为何会昏倒呢?张苞...

楚汉战争打了三年多的时间 刘邦是怎么战胜项羽的

楚汉战争打了三年多的时间 刘邦是怎么战胜项羽的

对刘邦为何只花了4年时间,就战胜了项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邦从蜀地出来,是在公元前206年11月份,这一年也是汉元年,刘邦被封为汉王的第一年,也是大汉王朝的开端。项羽兵败垓下的时候,是在公元前202年1月份。这一年是汉四年,刘邦带领70万联军消灭了10万楚军,...

王来聘是什么人?她的官仕之路是什么样的?

王来聘是什么人?她的官仕之路是什么样的?

明崇祯四年武科会试,王来聘获第一,成为明朝历史上第一个武状元,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今人对明朝的崇祯皇帝的评价有些褒贬不一,有说他好的,也有说他坏的。但还是有一些特质是公认的,比如说他很勤政和努力,他很简朴,还很求贤若渴。以求贤若渴来说,特别是在他刚登基不久时,面对艰难的国势,年轻...

吕据: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屡立战功最后为何自杀?

吕据: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屡立战功最后为何自杀?

吕据(?-256年),字世议,汝南细阳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大司马吕范次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初因父亲功勋,授任郎官。吕范卧病时,任副军校尉,辅助掌管军事。黄武七年(228年),吕范去世,吕据袭封南昌侯爵位,拜安军中郎将。多次征讨山越,每次皆能取胜。随潘濬讨伐五谿,...

李治和上官仪废后失败 武则天为何没有杀李治夺权

李治和上官仪废后失败 武则天为何没有杀李治夺权

还不知道:唐高宗李治和上官仪合谋废武未遂后,武则天为何不杀掉李治夺权?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武媚娘传奇》武则天和李治剧照初,武后得志,遂牵制帝,专威福,帝不能堪;又引道士行厌胜,中人王伏胜发之。帝因大怒,将废为庶人,召仪与议。仪曰:“皇后专恣,海内失望,宜废之以...

评论列表

StarRain
StarRain
21分钟前

作为秦末沛县的吏员,我深知刘邦成为起义领袖是各方势力的权衡与选择,他虽非贵族出身却英勇善战、深得民心;同时他的身份地位及拥有的武装力量也让他在众多势力中脱颖而出,史记中的记载更是印证了这一点:萧何等人支持并全力辅佐于他并非偶然之举而是大势所趋!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