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和商鞅都是变法功臣,为什么二人的结局那么不同?
管仲和商鞅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齐桓公之所以能成为春秋之一霸主,是因为管仲的文韬武略,齐国之所以能在春秋时期成为富国强国,是因为管仲推行的改革。齐国强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有个管仲这样的能臣。
而秦国,自西周建立后一直处于西北一隅,漫长的几百年岁月,偶尔有几次耀眼的火花,直到秦穆公时才成为春秋的霸主,但他的称霸与齐桓公的称霸不可同日而语,国际影响力还是远远不够的。秦穆公之后,秦国又归于平淡,到嬴渠梁上位时,秦国穷得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老百姓比比皆是。
商鞅变法二十年,积贫积弱的秦国渐渐成为富国强国,但嬴渠梁去世不久,商鞅就被新上任的秦惠文王车裂了。
商鞅变法,历史上赫赫有名,管仲变法就知者甚少。
这两个人,都通过变法使国家变得富强,都是千秋功臣,管仲在刚担任齐国相国时就被齐桓公给以崇高的地位,赐予他卿大夫三倍土地的采邑,还尊称他仲父。
商鞅在秦孝公嬴渠梁生前,也位高权重,与国君同乘一辆车,被拜为大良造,封为商君,与几百年前的管仲类似。
管仲辅佐齐桓公几十年,建立了雄图霸业,管仲有病去世前,齐桓公总是前去探望,他死后齐桓公痛失肱股,抚尸恸哭。生前好友,朝中大臣鲍叔牙等轮番为他守灵,作为一个臣子,管仲生前身后都极尽荣宠。
我们好奇的是,为何这两个变法功臣,在最后却落得了天壤之别的结果?分析其原因,大概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变法本身的不同。
历史上变法闻名的人很多,商鞅、王安石给人印象最深,自古至今,一般说来,变法的出发点都是想越变越好,改革的目的都是想强国富民,但老百姓回报的态度大多是“民曰不便。”历千年而未改。
改革如果只是改来改去折腾人,老百姓当然不愿意,老百姓受学识、经历的限制,对自己不习惯的事务总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即便是改革没有损害他们的利益。
成功的改革,必定是得民心的改革,有利于老百姓的改革,有利于各阶层的改革。
先来看看管仲的改革,管仲改革的原则是:“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这有点像著名的黑猫白猫论和摸着石头过河论,很多改革,很难说清楚一定就是对的,得改着试试,如果几经实践检验是正确的、受老百姓欢迎的,就坚持下去,经实践检验不行的,就坚决改掉。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以民意为改革的方向,就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管仲的改革思想就是这样,所以得到各阶层的普遍拥戴。
管仲把全国百姓分为士农工商四类,把这四类人的聚居地区分开,而且保持相对稳定。提出“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这恐怕是最早的“各司其职”、“术业有专攻”、“安居乐业”雏形。
管仲对农民采取扶持政策,把全国田地分为不同等级承包给老百姓,不同等级的田地交的税就不一样,这相当于是我国最早的“联产承包”了。
这样的税赋政策很合理,更合理的是,管仲根据年景的好坏来收税,农业收税两年一次,好年景收税十分之三,一般年景收税十分之二,差年景收税十分之一,荒年不收税。
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让他们的生活有保证,极大地促进了齐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对于商业改革,来往齐国的货物,无论几经周转,都免征关税和市税。这一政策的施行极大地 *** 了齐国商业的发展,也吸引了周边诸侯国的商人前来齐国做生意,不仅大大有利于齐国人民的富裕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而且用经济的纽带紧紧地把诸侯国与齐国的利益捆绑在了一起。
管仲主张在发展商业的同时,必须打击富商巨贾。盐铁、粮食、布帛等重要物资均由国家垄断经营,这个理念有均贫富的味道,可以减少社会矛盾,也减轻了富可敌国的商人对国家的威胁。
军事改革,管仲筹措军资、武器的 *** 更绝,规定犯了罪可以用盔甲和武器来赎罪。这样在不加重人民负担的情况下很轻松地改善了军队的装备,同时又使犯罪的入得到改过自新的机会,受到了人民的拥护。
因此,管仲在历史上赢得了宽厚爱民的美名。
再看商鞅的变法,峻法严刑,就是改革的力度太大了,刑罚的手段太狠了。商鞅变法中好的方面有凭军功加官进爵的制度,这给下层百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必然也触及了贵族集团的利益。
商君之法另一个让人诟病之处是连坐法,一人犯罪,会连累家人、亲戚甚至街坊邻居,如今看来太不合理,太可怕,太反人类。一人做事一人当,这样的连坐连累了太多无辜,怎不令人怨声载道?
因此,商鞅得到一部分人的拥护,也让很多人对他恨之入骨。
其次是个人性格的不同。
管仲和商鞅制定的变法内容涉及的方面相似,士农工商、政治军事各方面都涉及,但具体法规和执行方式有很大不同,这和两个人的性格有密切关系。
这里先从管仲对他更好的朋友鲍叔牙的评价谈起,管仲与鲍叔牙关系好到啥程度,了解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历史上还有个成语叫“管鲍之交”,那就是最默契的知己了。原本,鲍叔牙辅佐齐桓公,管仲辅佐的是齐桓公的政治对手、也是他的异母哥哥公子纠,帝王之家没有兄弟情谊,这俩人斗争的结果是,随着齐桓公的即位,公子纠被处死。管仲也应该成为罪人,但鲍叔牙向齐桓公力荐管仲为相,说管仲的才能远在自己之上。
鲍叔牙也是了不起的治国理政的能人,他也经常带兵打仗,齐国称霸的道路上少不了鲍叔牙的身影。
管仲为相多年,快要死时,齐桓公问:“谁能继任相位,鲍叔牙行不行?”
管仲说:“鲍叔牙不行。”
齐桓公纳闷,鲍叔牙当初举荐管仲,如今管仲却说鲍叔牙不行,就算他才能比不上管仲,也是难得的人才啊。
管仲看出齐桓公的心思,他认为鲍叔牙正直敢言,适合做谏臣。但他太过嫉恶如仇,性格过于刚直,做事没有转圜余地,不适合担任相位。
由此可见,管仲做事有弹性,他深知自己的好朋友鲍叔牙缺乏的就是这为人处世的弹性,不能胜任相国之位。
而商鞅的性格,正如鲍叔牙,一点也不通融。《大秦帝国·裂变》是美化商鞅的,他制定了严苛的法律就必须执行,废除“刑不上大夫”的旧观念,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太子冲动杀人,他说按照法律太子未成年,应当处罚太子的师傅,竟然把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另一个太子的老师,也是秦孝公嬴渠梁唯一的哥哥公子虔,竟然被商鞅下令割去了鼻子!
公子虔当时宁愿用一条腿或一只胳膊来交换,都被商鞅无情拒绝。说好听点,他是严格执法,如果他坚持的是“教不严师之惰”,怎么就不追究“子不教父之过”?商鞅这么做,是通过打击贵族集团为自己立威,但是他这么做太过冷酷无情,管仲还提倡犯罪的人用捐献军资、武器赎罪,这就有了很大的弹性,有转圜余地。商鞅的做法,只会把人逼上对立面,因此,在他的庇护人嬴渠梁去世后,等待他的必然是无情的清算。
再次是去世时机的不同
管仲的改革比商鞅的变法本身更有人情味,管仲为人处世比商鞅更圆润柔和,给自己树立的对立面少,这是管仲得以善终的两大原因,但不得不提的是,管仲死在了齐桓公的前面,商鞅不幸死在了嬴渠梁的后面,嬴渠梁死前千万个不放心,电视剧《大秦帝国·裂变》中似乎是担心商鞅之后的处境,但仔细回想历史,他更应该担心的是权力过大的商鞅对儿子嬴驷的威胁。
商鞅得罪的人太多了,甘龙、杜挚、孟西白等老秦族早就想把他除之而后快,电视剧拔高了公子虔和嬴驷的情怀,这俩人仿佛很欣赏商鞅,但为了平息老氏族的愤怒,必须得杀了他。
我认为,商鞅变法富国强兵,功在千秋,但他同时是个酷吏,是秦国统治阶级为了更好地统治臣民而重用的刽子手、马前卒,他健全了一系列秦法,令秦国仓廪实、知礼仪,但想起秦法,却令人不寒而栗,商鞅在秦法中增加了肉刑、大辟、凿顶、抽肋、镬烹之刑,他不是冷血的刽子手是什么?
因此商鞅死后,有不少人拍手称快,除了贵族也有很多老百姓。当然,也有很多老百姓为他失声痛哭,朝中也有不少志同道合者痛心疾首。
从这个角度来看,只要嬴渠梁走在商鞅的前面,等待商鞅的一定没有好结局。而如果管仲活得比齐桓公久一点,齐国绝不会在齐桓公刚咽气就陷入诸子争位的内乱,白白葬送了齐桓公与管仲联手打下的霸业。
一代霸主齐桓公也不会死了几个月都没人管,浑身爬满蛆虫。
唉!长叹一声,齐桓公与管仲、秦孝公与商鞅这两对君臣的最后结局,先死的风风光光厚葬,举国哀痛,后死的悲惨到令人不忍卒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