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到隋朝时期,为何很少有在洛阳定都的?
十六国到隋初(304—581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相对比较混乱、分裂的时期,战争频繁,政权的更迭也非常快,而且后期主要是南北对立。那么为什么北方从十六国到隋朝建立很少有在洛阳定都的?
在说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看一下洛阳的建都史和这一时期定都情况。
洛阳位于河南西部的洛水附近,处天下之中,在洛阳盆地,地理位置优越,是理想的建都之地。在西周建立后周公旦就营建洛邑,是为成周。到前770年东周定都洛邑。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220年曹魏建立后继续都洛阳,西晋沿袭不变。到了304年成汉建立,是为十六国的开始,此时西晋风雨飘摇,不久就被匈奴刘渊刘聪所灭。
因此在十六国之前已经有许多朝代在洛阳建都,洛阳的历史文化底蕴也非常深厚。
从十六国到隋初的二百多年里,除北魏短暂在洛阳定都40年外,其他政权很少有在洛阳定都的。具体定都情况是
十六国时期成汉都成都,汉赵(前赵)都平阳后迁长安,后赵都襄国后迁邺,前凉都姑臧(今武威),前秦都长安,前燕都邺,后秦都长安,后燕都邺,后凉都姑臧,大夏都统万,西秦都金城(常迁都),南凉都乐都,西凉都敦煌、酒泉,北凉都张掖、姑臧,南燕都广固,北燕都龙城。
可发现十六国的都城集中在邺、长安和姑臧三处,分别代表了关东、关中和河西三块政治经济文化发达区域。
到了439年北方被拓跋鲜卑所建立的北魏统一,北魏兴起于代北,核心在河套一带,386年由拓跋珪建立,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平城离北魏核心区不远,东西距离适中,但是南边偏远,北边偏近,因此容易遭受柔然的威胁,北魏不得不设置六镇。其实从地图来看太原处于北魏的中心位置,东西南北距离都差不多,合适定都,只是此前没有朝代在太原建都,不然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493年孝文帝准备迁都,他选择了迁都到洛阳。孝文帝之所以选择洛阳,是因为要加快汉化,而洛阳是华夏 *** 文明的源头,文化历史底蕴非常深厚。第二年迁洛后各种汉化措施很快得以施行。不过洛阳位置距离南部边境较近,从战略军事上来说选择洛阳并不是一个更优的选择。
孝文帝元宏死后,北魏民族融合虽然完成得很好,但是统治阶层的奢侈享受和 *** 很快也出现并蔓延,军队的战斗力和军事训练也不断下降。最终北境六镇起义,洛阳的禁军无法镇压,之后北方军事集团(尔朱荣高欢宇文泰等)打败南方汉化集团,北魏分裂为东西魏,洛阳成为双方对峙的前沿战场,失去了都城的地位。直到隋建立统一中国后,洛阳才再次成为都城。
通过梳理可以发现,在分裂的十六国到隋初,洛阳是不适合为都的,原因是洛阳处于中心位置,而且在东西上非常明显。而十六国时期政权变换频繁且很少有统一整个北方的(前秦统一但时间短),多几次还是东西对峙,如前赵和后赵的对峙(以长安、邺为都)、前秦和前燕的对峙(长安、邺为都)、后秦和后燕的对峙(长安、中山为都),洛阳正好处于它们的边境上,战争非常多,所以这时候在洛阳定都不现实。
进入南北朝后,北魏统一北方,洛阳成为相对中心的位置,且文化传统非常深厚,所以才有成为都城的可能性。然而乱世中政治军事更重要,所以洛阳又失去作为都城的地位。东西魏和北齐北周时期,北方又是东西对峙(以邺、长安为都,不过东魏北齐的核心政治区是太原,称为霸府,可见太原的位置和优越的战略地位),洛阳毫无疑问成为边境的战场,被打成了废墟。
所以总结起来就是,十六国到隋初的二百多年里,洛阳的中心位置决定了它容易成为政权对峙的边境战场,无法成为都城。而且乱世首重政治军事,生存下来才是一切,洛阳经济文化的优势只能靠边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