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真的不行吗 诸葛亮为什么会强烈反对
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子午谷奇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熟悉三国的人对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一定不陌生,这个军事谋划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诸葛亮和魏延的激烈争论,即便是历经数千年,后人依旧对它津津乐道,而其中争论的焦点无非就是子午谷奇谋到底可行不可行。
想要客观公正地看待这个问题,必须先对子午谷奇谋有一定的认识。
子午谷奇谋在细节处争论颇多,但主体内容却基本能统一认识,即:
魏延亲自率领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以此夺取关中之地。
由此,不难发现,所谓“子午谷奇谋”,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就是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翻版,而且这个说法也是有正史支持的。
根据《三国志·魏延传》对“子午谷奇谋”的记载: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可知,即便是魏延自己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谋划是“韩信故事”。
这样一来就好理解了,无论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还是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都是期望通过营造一种假象拖住敌人,而后以主力出其不意以获取巨大战果的军事谋划。
坦白地说,这种思路的军事谋划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很多的,而且从成功率来看也还是很可观的。但问题是,为什么诸葛亮会强烈反对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呢?
在这一点上,本人并不认为是诸葛亮“怂”,诸葛亮身为“武庙十哲”之一,其军事能力是得到历朝历代的能人承认的。而且依照当时诸葛亮的艰难处境和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自我定位,如果“子午谷奇谋”真的可行性很高,诸葛亮也不可能容许自己的“怂”阻碍大局。
所以,“子午谷奇谋”在它靓丽的外表之下,必定存在着某种致命的缺陷。
而这一点,在千年以后的明朝末年就被“闯王”高迎祥用生命验证了!
高迎祥是明末的一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也是之一代闯王。有生之年,他转战天下,多次击溃明军的围剿,甚至还攻破明朝帝乡凤阳,捣毁明帝祖陵,给大明王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在明末农民起义方兴未艾的时期,正是高迎祥的存在为广大农民起义军树立了榜样。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领袖般的人物,却被“子午谷奇谋”活活坑死。
崇祯九年,刚刚与张献忠会师汉中的高迎祥迎来了一次抉择,是就地休养生息,积蓄实力还是冒险进取,进军关中。
彼时天下,明军虽然对农民军重重围剿,但始终难以取得实质战果,而且在不断的战乱之中,农民军反而乘着天下大乱的机会越发壮大,羽翼渐渐丰满。
或许正是这样的大好局势让高迎祥对敌我差距产生了误判,最终下达了一个危险的军令:走子午谷,急行军强攻西安,以夺取关中作为根据地。
高迎祥做出的这个决定几乎就是魏延“子午谷奇谋”的验证,虽然三国与明朝相差一千多年,魏蜀两国之间的战争和明末朝廷与起义军的战争也很难形成对比,但不得不承认,这已经是历史上最能验证子午谷奇谋的机会了。
然而不幸的是,这次验证的结果却惨烈至极。
高迎祥的部队出发不久就状况百出,山路难走,天气难测,部队行军速度极其缓慢,根本无法完成急行军的任务。
最要命的是,历尽千辛万苦走出子午谷的高迎祥部还没来得及休整,立刻就被熟知兵法,早早窥破高迎祥目的的名将孙传庭埋伏,其下部众死伤无数,本人也被俘虏,送往京城处死。
高迎祥死后,农民起义军再次拥立李自成为“闯王”,继续领导农民军和明军战斗,直到覆灭明朝。
然而不管怎么说,随着高迎祥的逝去,子午谷奇谋也被正式证明是完全行不通的军事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