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到底存在过吗?为什么一直受到质疑呢?
夏朝是目前距离我们年代最为久远的一个朝代,因此也是受到质疑最多的朝代,由于很多历史都是通过传说的方式记录的,找到的实际证据也很少,因此怀疑夏朝是否真实存在的说法也开始出现。
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已知的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夏朝被认为是中国之一个古代王朝,曾被定义为“我国历史上之一个奴隶制国家”。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夏朝从大禹开始,共传了14代,经历了17个王,总共存在471年(一说432年);1949年后,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即将夏的范围定为前21世纪—前16世纪。然而对于这几百年间发生的事,我们知之甚少。
现在有关夏朝的史料,主要见于《史记·夏世家》和《竹书纪年》,在《尚书》《孟子》《周礼》《左传》《国语》等典籍中,亦偶有提及。由这些片段史料,人们只能知道夏朝历史上发生过大禹治水、禹受舜禅、夏启夺位、太康失国、少康中兴,以及夏桀暴政等不多的几件大事。即使如此,古人对夏朝的存在依旧深信不疑。直至民国时期,顾颉刚发起“古史辨”运动,中国学界开始重新检讨上古史事,其中即包括了对夏朝真实性的怀疑。
对于夏朝:之一,禹是神,不是人,“商族认禹是下凡的天神,周族认禹是最古的人王”,禹和夏没有关系。顾颉刚推测,“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而古人又视鼎为夏人所制,于是将两者联系在了一起。
第二,夏启、少康、太康等夏朝人事都是先秦和两汉的人们编造的,此即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第三,顾颉刚并不否认夏朝的存在,但主张依靠考古,而非文献去考察夏朝史事。相信夏朝存在者,首先是从文献逻辑上验证。在约3000年前的《尚书·周书》中,即有关于夏朝的记载,那么如先秦史学者朱凤瀚所说,“西周早期文献已言及夏,时克商未久,商遗民众多,如果周人生生地造出一个虚构的夏来,用以宣传周到商,犹如商代夏,是秉承天命,那么如何能使早已有历史典册的商遗民相信?”
同时,《史记》中的商朝世系已得到甲骨文的验证,那么司马迁关于夏世系的记述,也一定不会没有依据。如王国维即说,“由殷周世系之确实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确实,此又当然之事也”。
其次,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掘,夏朝的存在有了实物依据。1953年二里头文化遗址最早在河南登封玉村被发现,此后偃师二里头、郑州罗达庙、洛阳东干沟等属于同一文化的遗址被陆续发现,其中以二里头遗址范围更大,堆积最厚,故定名为“二里头文化”。
学者们很快注意到,二里头文化遗址分布的豫西、晋南地区,同文献中夏人所居的地方大致吻合。其次,通过碳十四测定,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约在前2395年—前1625年,和夏朝纪年相当。因此,二里头文化遂被定为夏文化。
按照中国学者的研究,在二里头遗址,发现有一号宫殿、二号宫殿,规模较大;同时有陪葬较丰富的“奴隶主墓坑”。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者徐旭生判断,“此次我们看见此遗址颇广大……那在当时是在为一大都会”。中国学者也大都相信,此处是古代一处都邑,只是对于二里头遗址究竟是商都,还是夏都有所争议。关于夏朝有无问题,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争议,最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至今没有发现夏朝文献。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了数十个文字状的符号,且被认为同殷墟甲骨文存在一定关联,但是这些简单的字符,无法证明二里头遗址属于夏朝。
著名学者徐中舒甚至反对将这些符号视为文字,指出夏朝更多使用的是结绳、刻木记事。
夏商周断代工程为夏朝划定了起讫时间,也无法服众。自其阶段性成果公布以来,质疑声从未断绝。如在美国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断代工程被指“ *** 不科学:最吸引人是高科技口号,而碳十四采纳的英国牛津的程序,不代表国际标准”“试验数据不真实:‘人为拟合’的数据至少32%不可靠,批评者现场用电脑进行了演算”等等。
曾任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的林甘泉也说,大多数学者对夏文化遗址的认同,“并不等于夏朝的历史已经得到考古学实物的证明”,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对夏代的目标是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这样说就比较慎重,不要让一般公众误解为夏朝的历史已经被证实了。”
总而言之,“夏”真实存在的可能性很高,不过目前依旧无法断言。我们没有必要为了显示自己历史的长久,而急于宣布一些并不可靠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