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马嵬之变的真相是什么?背后的罪魁祸首真的是唐肃宗吗

中国历史6年前 (2019-03-07)200

每当一提起马嵬之变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绘了安史之乱平定后,唐玄宗重回长安,对着旧物思念杨贵妃的情景。白朴在《梧桐雨》的第四折里也写尽了玄宗的相思之苦。在文人们的笔下,唐玄宗的晚年是在孤寂、思念和忧愁之中度过的。然而,根据史书的记载,玄宗晚年的处境其实比文学作品中描绘的更为凄凉,甚至是危险重重。他不仅遭受丧妻之痛,而且还得忍受儿子的猜忌,甚至被李辅国这样的家奴欺负。肃宗虽然假惺惺地将玄宗接回长安,但他始终防范着自己的父亲,将其软禁在西内,导致玄宗郁郁寡欢,食不甘味,最终积忧成疾,凄凉地死去。

关于唐玄宗重回长安后的史料并不算丰富,但我们通过搜集正史和唐宋笔记,大致可以整理出玄宗晚年的情况。耐人寻味的是,我们在收集资料后发现,马嵬之变与唐肃宗(当时是太子)存在微妙的关系,多条史料证明,他可能是这场兵变的幕后主谋。肃宗指使陈元礼煽动军士作乱,杀了宰相杨国忠,又逼迫玄宗赐死杨贵妃;然后借口分兵灵武,不随玄宗入蜀。在羽翼丰满之后,他就直接自立为帝,架空了玄宗的位置。返还长安后,在李辅国的挑拨下,对自己的老父亲百般猜忌,导致玄宗抑郁而终,实乃大不孝之人。

那么,历史的真相是否果真如此呢?

唐肃宗李亨(711-762)是否策划了马嵬之变?马嵬之变的幕后主谋是皇太子?

马嵬之变的真相是什么?背后的罪魁祸首真的是唐肃宗吗

公元756年,潼关失守的消息传入长安后,杨国忠急忙请求三夫人入宫去劝71岁的老皇帝逃亡。玄宗御勤政楼召集百官,然而一个人都没来。于是他又宣布要亲征,但已经没有人相信他的话了,大家都只想着逃命。玄宗只得密令陈玄礼犒劳六军,厚赐钱帛,然后挑选出九百余匹骏马,供王室逃亡之用。当天,玄宗就决定抛弃百姓,独与杨贵妃姊妹、皇子、皇孙、杨国忠、陈玄礼及亲近宦官等数百人出延秋门逃命。百姓看到宫门大开,宫女都四处逃窜,便也跟着逃跑。

玄宗逃到咸阳望贤宫时,当地的百姓纷纷来进献食物,有老父郭从谨直接指责玄宗的过错,说他残害忠良,导致百官皆阿谀取容,不敢说真话。玄宗只得回答说:“此朕之不明,悔无所及!”一朝天子在沦为亡命之徒后,他的权威也就丧尽了。

第二天,队伍行进到马嵬时,军士们都因饥饿与疲劳而愤怒。恰巧这时有二十余名吐蕃使者拦住杨国忠的马,向他讨要食物。军士们见状,都大呼:“国忠与胡虏谋反!”于是追上去斩杀了杨国忠,把他的头悬挂在驿门外。之后愤怒的军士们又杀了韩国夫人与秦国夫人,御史大夫魏方进大声呵斥说:“汝曹何敢害宰相!”众人不容分说,也将他一并斩首。这样,在短时间内,大唐帝国的宰相与副宰相都死于非命,玄宗的处境可想而知。

安禄山造反、潼关战役指挥不当,使唐玄宗威严扫地

玄宗得知杨国忠被杀后,不敢追究,只是走出营帐来慰劳军士,令其收队,然而没有一个人听从他的号令,大家都包围住营帐,不肯离开。玄宗只得派高力士去谈判,陈玄礼便代表军士们说:“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

玄宗听后答复说:“朕当自处之。”便走了进去,靠着门板沉思。过了一会,韦谔见玄宗还不肯下决定,于是叩头劝道:“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

玄宗无奈地说:“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

高力士在一旁解释道:“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这句话打消掉了玄宗的幻想,告诉他贵妃是保不住了,如果玄宗不能满足将士们的要求,那么皇上可能要遭受像宰相那样的命运。最终玄宗被六军胁迫,只得令高力士于佛堂缢杀贵妃。

马嵬之变是六军胁迫唐玄宗杀害杨贵妃的事件,而史书的记载隐隐约约地暗示太子就是幕后的主谋。《旧唐书·杨贵妃传》说:“河北盗起,玄宗以皇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监抚军国事。国忠大惧,诸杨聚哭,贵妃衔土陈请,帝遂不行内禅。及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

这说明太子就是陈玄礼的后台,他与杨氏集团积怨已久,故而密谋诛杀杨国忠。因贵妃在玄宗身边,害怕日后会被报复,所以又煽动军士们逼迫玄宗把贵妃赐死。《韦见素传》也说:“军士不得食,流言不逊。龙武将军陈玄礼惧其乱,乃与飞龙马家李护国谋于皇太子,请诛国忠,以慰士心。”

马嵬之变的真相是什么?背后的罪魁祸首真的是唐肃宗吗

可见,在士兵哗变之前,太子就已经密谋要杀丞相了。《新唐书·杨国忠传》里还记载了陈玄礼煽动六军的过程,他召集众将,对他们说:“今天子震荡,社稷不守,使生人肝脑涂地,岂非国忠所致!欲诛之以谢天下,云何?”众曰:“念之久矣,事行身死,固所愿。”

可见陈玄礼在杀杨国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并非士兵们自发地杀死了丞相,而是在陈玄礼的策划下,借口国忠与吐蕃勾结,不容分辨就将其杀害;然后再诛连两国夫人,逼迫玄宗赐死爱妃,剪除杨氏势力。若无未来的天子的做后台,陈玄礼岂敢如此专横?

有皇太子撑腰,陈玄礼才不怕日后会被清算皇太子自立为帝,将唐玄宗架空

在处死杨贵妃之后,六军又从马嵬出发,然而还没走多远,士兵们就纷纷反对入蜀,他们说:“国忠将吏皆在蜀,不可往”。之后又有一些父老拦住去路,请求皇太子留下来,说:“若殿下与至尊皆入蜀,使中原百姓谁为之主?”

太子哭着说:“至尊奔播,吾不忍违离左右,俟吾见上奏闻。”建宁王与李辅国急忙劝阻说:“今从至尊入蜀,则散关已东,非皇家所有,何以维属人情?”于是,太子派李辅国去禀报皇上。玄宗考虑过后,便将二千人及飞龙厩马分给太子,说:“太子仁孝,可奉宗庙,汝曹善辅佐之。”令太子北上收兵,自己南下入蜀。《旧唐书·李辅国传》写道:“辅国献计太子,请分玄宗麾下兵,北趋朔方,以图兴复。辅国从至于灵武,劝太子即帝位,以系人心。”

可见,所谓的“父老遮道”很可能也是太子一手策划的。在发动马嵬兵变后,杨氏被诛杀,太子见羽翼已丰,想摆脱玄宗,自立门户,所以才策划了这出戏。当时李光弼与郭子仪都率领大军在西北的朔方,且又有西域与回纥之兵相助,而玄宗却想逃到西南方的川蜀去。一方面是考虑蜀道艰险,易守难攻,可以摆脱叛军的追击,另一方面又是因为川蜀富庶,不像西北那样艰苦,所以即使杨国忠已经死去,玄宗依然要执行入蜀的计划。看着这个没有远见,一心只想逃命的老父亲,太子决定摆脱他,自己到灵武去领兵平乱。

马嵬之变的真相是什么?背后的罪魁祸首真的是唐肃宗吗

一个月后,皇太子便在灵武自立为帝,宣布改元赦天下,并尊玄宗为太上皇。当时使者还未到达,玄宗还以为自己仍是皇帝,他下令封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与诸王一起掌管兵权,是分了太子的权力。八月,玄宗又在蜀郡下诏大赦天下,灵武的使者到来后,他才知道太子已经称帝了,只得改“诏”为“诰”,派人将传国宝及玉册送去灵武,并说:“朕称太上皇,军国大事先取皇帝处分,后奏朕知。候克复两京,朕当怡神姑射,偃息大庭。”

这说明玄宗此时已经被架空,政治生涯实际结束。在太子北上之后,玄宗封他为天下兵马元帅,并无禅让之意。太子采用先斩后奏的做法,直接宣布玄宗已经让位给自己,父子之间的微妙关系,不言而喻。

玄宗与太子在马嵬分道扬镳,一个南下,一个北上唐玄宗还京后,备受儿子的猜忌

757年,唐肃宗收复长安。他派人到川中去迎接自己的父亲,先对李沁说:“朕已表请上皇东归,朕当还东宫,复修人子之职。”李沁感叹道:“上皇不来矣。”他认为肃宗既然已经坐稳了皇位,如果仍假惺惺地还要把权力归还给玄宗,那么玄宗就不敢再回长安了。不久之后,玄宗果然回信说:“当与我剑南一道自奉,不复来矣。”他们父子之间已经隔阂到这种地步——儿子要假装还位给父亲,父亲也怕被儿子谋害。

最后,李沁帮肃宗写了一份表,“言自马嵬请留,灵武劝进、及今成功,圣上思恋晨昏,请速还京师就孝养之意”,不再谈权力之争,只讲父子亲情,玄宗这才答应回来。

当年十二月,玄宗抵达咸阳,登上南楼等候来迎接的队伍。肃宗抵达后,望楼下马,捧着玄宗的脚呜咽哭泣。玄宗命人将黄袍拿来,亲自披在肃宗的身上。肃宗一直跪在地上不肯穿,玄宗便说:“天数人心皆归于汝,使朕得保余齿,汝之孝也!”话说到这份上,肃宗只好穿上。接着肃宗又亲自为玄宗牵马,玄宗急忙制止,让他也上马同行。范祖禹在《唐鉴》里就批评说唐肃宗这是故作姿态,“以眩耀于众”,为的是掩盖自己擅自称帝的过失,极力要装成孝子的模样,反而令玄宗异常尴尬。

刚回京的时候父子之间还保持着较好的关系,每次玄宗去华清池,肃宗都亲自送迎。玄宗不住在皇宫里,而是回到做藩王时的兴庆宫居住。他常登上长庆楼,接受百姓的跪拜,并置酒食赐之。李辅国见状,便对肃宗说:“上皇居兴庆宫,日与外人交通,陈玄礼、高力士谋不利于陛下。”肃宗不信,辅国又请求将玄宗移居到宫里,以便监视与控制。玄宗看到礼遇日薄,便对高力士感叹道:“吾儿为辅国所惑,不得终孝矣。”

肃宗的猜忌,使玄宗晚年过得很凄凉

马嵬之变的真相是什么?背后的罪魁祸首真的是唐肃宗吗

之后,李辅国领五百骑露刃遮道,胁迫玄宗搬迁入宫,玄宗在马上受惊,差点跌下来。肃宗知道后不肯追究,只说:“南宫、西内,亦复何殊!”玄宗搬回皇宫后,他身边的高力士等人全部都被流放出去,日子过得更加孤独。玄宗为此辟谷,饮食渐少,积成恶疾。

761年的端午节,山人李唐入宫拜见皇上。当时肃宗怀里正抱着 *** 对他说:“朕念之,卿勿怪也。”李唐见状,借机讽谏道:“太上皇思见陛下,计亦如陛下之念公主也。”由此可见,玄宗迁入宫里后过得很孤独,与儿子不常见面,几乎等于软禁的状态。次年,唐玄宗便在孤独中死去,十一天后,肃宗也离开了人世。

清人黄宗羲在《破邪论》中记载唐人小说对玄宗与肃宗死因的传闻,里面说玄宗迁居西内后,李辅国派刺客去杀他,玄宗对刺客说:“我固知命尽汝手”,便任其锤破自己的脑袋。之后肃宗也被暴雷震死,明其不孝之罪。故而肃宗的儿子代宗登基之后,之一件事就是派刺客到李辅国家中,砍掉他的头与一只手,不敢明言其罪过,为玄宗与肃宗隐讳云云。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903/240231.html

“马嵬之变的真相是什么?背后的罪魁祸首真的是唐肃宗吗” 的相关文章

汉中之战中魏延的表现怎么样?

汉中之战中魏延的表现怎么样?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双方展开大战,打的难分难解,非常激烈,刘备必须要夺汉中,曹操死活不想退步,就看谁能笑到最后了。这里只讨论演义。在汉中争夺战中,魏延表现的非常出彩,魏延勇猛善战,两次大战庞德,还一箭射中曹操,将曹操的门牙折断了两个,差点送曹操上...

历史上张温一家被废,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张温一家被废,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张温,三国时期吴国官吏,出身江南四大姓之一吴郡张氏。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汉末三国时代,虽说中原才是士族聚集之地,但江东地区也有赫赫有名的世家大族,其中尤以吴郡四姓顾、陆、朱、张最为显赫。顾雍、顾谭,陆逊、陆绩、陆抗,朱桓、朱据都是三国时代鼎鼎大名的人物。那孙权为何要废黜张温,甚至牵连其家...

田穰苴有哪些成就,能让太史公为他立传?

田穰苴有哪些成就,能让太史公为他立传?

此人在历史上曾经赫赫威名。在唐朝和宋朝时期都被供奉于武庙之内,他是谁呢?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田穰苴。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田穰苴,别名叫作司马穰苴。人家可是有一名有一部著作留于世的,当然剩下来的也是残篇了,毕竟,时间这么长了,总有一些无法保存了,但不可否认它在中国的地位...

朱仙镇之战最后是什么结局?李自成为何能赢?

朱仙镇之战最后是什么结局?李自成为何能赢?

朱仙镇之战是明末时期农民军与明军之间的作战。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四月,在关外辽东战场,历经两年时间的松锦之战结束,明军完败。这一仗把明军最精锐的部队打掉了八成多,仅剩下吴三桂所属部分关宁军退至宁远孤城,整个辽西走廊不再有制约清军的意义,彻底成为清军的跑马...

谢缵:魏晋时期大臣,得到司马懿重用,负责屯田事务

谢缵:魏晋时期大臣,得到司马懿重用,负责屯田事务

谢缵(214—282年),字伯登, 陈郡阳夏县人,魏晋大臣,东晋名相谢安的曾祖,陈郡谢氏开基始祖。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勤奋好学,选为太学生。毕业之后,跟随大司农桓范做事。高平陵政变时,阻止桓范外出。得到太傅司马懿重用,授典农中郎将,负责屯田事务。西晋太康三年去世。人物生...

历史上康熙和乾隆长寿的秘诀是什么?

历史上康熙和乾隆长寿的秘诀是什么?

根据统计,我国古代皇帝的平均寿命不足四十岁,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清朝的皇帝是出了名的勤政,有的皇帝便是累倒在案牍之上。那么,康熙帝和乾隆皇帝为什么如此高寿呢?你是不是会说,他们一定是服用了抗衰老的药,因为古代帝王都想追求“长生不老”。事实上,恰恰相反。说到这里,《西游记...

曹操迎接回汉献帝后 曹操对汉献帝究竟多上心

曹操迎接回汉献帝后 曹操对汉献帝究竟多上心

还不知道:曹操对汉献帝有多上心?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大汉末年,朝纲混乱,民不聊生。先有十常事祸乱朝廷, 之后黄中军揭毕而起。然而屋漏偏连夜雨";刚刚稳定下来的东汉王朝又出现太师董卓公然废掉刘辩,立刘协为帝。不顾百姓困苦,迁都洛阳,当此之时,曹操说服袁绍,...

康熙时期的死鹰事件是什么 这件事情是怎么回事

康熙时期的死鹰事件是什么 这件事情是怎么回事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康熙时期的毙鹰事件是怎么回事?为何历史上的毙鹰事件扑朔迷离?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八阿哥胤禩给康熙进献了一只海东青,结果康熙看到的却是一只死鹰,于是康熙勃然大怒,认为这是胤禩对自己的诅咒,并当众说出了要与胤禩断绝父子关系...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