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天策府?一个能让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角力的更大筹码
什么是天策府,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1。两年灭三国,秦王李世民获封天策上将
公元620年,也就是唐武德三年,大唐帝国的天才将星秦王李世民携摧毁刘武周的巨大声势再次出征,兵锋直指在洛阳称帝的王世充。
对唐朝统一有定鼎之功的李世民
几番交战下来,本土作战的王世充军队被李世民指挥的唐军打得节节败退,随后唐军便将洛阳城围得水泄不通。
被围多日之后,王世充决定向盘踞在河北的窦建德求援。窦建德再接到王世充的求援后,担心唇亡齿寒的古训在自己身上上演。于是于次年三月领兵十余万驰援王世充。
面对窦建德大军的来势汹汹,唐军内部许多人都萌生了退意,就连帝国的更高决策者李渊也密令撤兵。而此次领兵出征的秦王李世民却坚信当下正是战略决战之时,若一举荡平王世充、窦建德两大割据势力,唐帝国未来的统一道路将是一马平川。
于是李世民先是派人回到长安说服自己的父亲,又在军中力排众议制定了围攻王世充、出击窦建德的作战策略。
接下来的两个月,李世民凭借机动灵活的作战方式在兵力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数败窦建德军队。最终在621年五月,以区区3500的先锋部队大破窦建德方十余万主力军队。此役唐军斩首3000余人,俘虏夏王窦建德及其部下5万余人。
随后李世民回师洛阳,和留守围困洛阳的齐王李元吉、大将屈突通合兵。没过几日,眼见大势已去的王世充开门乞降。
包括以少胜多的洛阳、虎牢之战,李世民作为唐军主帅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先后灭亡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三大割据政权,可以说对唐王朝统一全国立下了定鼎之功。
大获全胜的消息传回长安,大唐帝国的开创者那是异常欣喜,自然要好好封赏这位功勋卓著的爱子。考虑到李世民此前就已官拜尚书令(尚书省长官,宰相之尊)兼任太尉(三公之一,主管全国军事),爵位更是位列诸亲王之首,早已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于是李渊在加颁司徒(三公之一,主管全国教化)的同时,还开创性地为其创设了“天策上将”的职位。
唐朝开创者——李渊2。天策上将,地位与太子李建成齐肩的武官之首
天策上将,职位之尊远在亲王、三公(隋唐时的三公为太尉、司徒、司空)之上,为唐朝武官之首。而当时作为名义上百官之首的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又都处于空缺状态,所以兼领司徒、天策上将的李世民已成为文武官之首。考虑到李世民本身的亲王之尊,获封天策上将后李世民的地位已经和储君李建成齐肩。
甚至可以说因他掌握了封建政权最重要的权力——兵权,其在整个大唐帝国的话语权已经超过了负责协理国政的太子李建成。
李世民称帝的更大对手——太子李建成(影视剧照)
一般说来,功高震主是为人臣子的大忌,要是换做旁人,估计等来的就不是“天策上将”的尊荣,而是主上的猜忌甚至屠刀。但是李世民毕竟是李渊的骨肉血脉,所以李渊才敢放心地赐予滔天权势。
在颁布封赏诏令时,李渊心里面一定期冀这位能干的嫡次子能和长子李建成构筑起唐帝国一武一文两尊柱石。可事与愿违,他的这种想法后来被证明“过于天真”。3。天策府,李世民角逐至尊位的大本营
李世民在获封天策上将的同时,李渊还允许他在洛阳开府建衙,名曰“天策府”。诏令允许天策府有自己的建制,天策上将可自行招募人员充任到天策府中,即所谓的“许自置官属”。
“小朝廷”天策府
“权力是更好的 *** ”,获封天策上将后,对权力的愈发渴望驱使着李世民大肆招揽人才,组建了一支规模为五十余人的核心团队。杜如晦、房玄龄、李靖、尉迟敬德、程知节、侯君集、秦琼、长孙无忌、柴绍、李勣等贤臣名将都曾先后在天策府中任职。
自621年获封天策上将到626年导演玄武门之变,不甘久居人下的李世民在这五年多的时间里以天策府为“策源地”,开始和自己的兄长在各方面进行角力,比如李世民曾在房玄龄的建议下抢在东宫前面把杜淹(杜如晦叔父)纳入到天策府麾下。太子东宫和秦王天策府倾轧争斗不断升级。
手足相残的权力游戏——玄武门之变
终于在626年7月的一个清晨,玄武门事变,李世民被立为储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