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的十常侍是谁?十常侍集团怎么产生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东汉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讨论东汉的灭亡,往往会从灵帝末年的宦官集团,十常侍开始,他们肆意迫害清流,导致政治腐败,最后掀起黄巾之乱。
不过十常侍其实不仅十个人,而是十二个,这又是为什么,十常侍集团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中常侍这个官职,意指服侍皇帝日常起居的人,一开始称呼常侍,或称常侍郎,汉武帝时宠臣东方朔就曾为常侍郎。最初,中常侍仅是虚衔,多为皇帝爱幸之宦臣,无定员,凡列侯、将军、卿大夫等,得此加衔,即可出入禁中,是皇帝宠臣的象征。
汉明帝时,中常侍定员四人,士人、宦官皆有,其秩为千石。汉和帝时宦官郑众因参与帷幄,立有大功,中常侍员额增至十人。汉代宦官干政,亦是自郑众始。
汉和帝的皇后邓绥在丈夫逝世后,主政十六年。因女性主政,多用宦官,中常侍不再是加衔,汉灵帝时,中常侍增为12人,兼领卿署,对朝政的影响力大为增强。
根据《后汉书‧宦官列传》记载,灵帝在位期间有12名担任中常侍的宦官,分别是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等十二位宦官,在张钧上疏的奏文中,统称为十常侍。
但到了《三国演义》,则以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名宦官为十常侍。其中曹节、侯览其实活跃于桓帝时期,灵帝在位他们早已失势,被列为十常侍,大概也是因为素行不良,迫害清流,遭人痛恨,这才被罗贯中列进来。可如此一来,跟原先历史指涉灵帝时权宦的意思大为不同。
宦官集团产生,跟东汉的政治发展脱不了关系。东汉经过明帝、章帝两代后,第4代和帝登基时年仅10岁,此后到第14代汉献帝的间,不满15岁登基的皇帝就有9位,其中殇帝更不过是出生百余日的婴儿。皇帝年幼,政治仰赖皇后,皇后又依赖自己娘家,使得外戚政治兴起。
皇帝成年后,为了夺回政权,只能联合身边的宦官斗倒外戚,所以汉和帝以后至汉末近百年间,东汉始终在外戚及宦官轮流执政的恶性循环中。
灵帝死后何氏之子少帝即位,与何氏同父异母的何进掌握实权,企图一举消灭十常侍。恐惧的宦官团结起来,先行杀死何进,但却遭到其部下袁绍等人的报复,被铲除殆尽。曹魏时,中常侍这一官衔被弃之不用,代以散骑常侍,职务为规谏皇帝过失,宦官的权力也受到严格的限制。
不过讽刺的是,强调继承汉室正统的蜀汉,反而保留这官职,黄皓即为中常侍。黄皓凭此把持朝政,玩弄权术,压迫不服群臣,终导致蜀汉政治败坏,走向灭亡,一点也没有记取东汉亡国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