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之一清官是谁?揭秘于成龙的生平经历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于成龙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每个朝代都有清官,要说清朝近280年中最有名的清官,非康熙朝的于成龙莫属。清圣祖康熙皇帝多次表扬他的清廉,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皇帝给了于成龙一个“清官之一”的称号,留名青史。
其实,康熙皇帝称于成龙是“清官”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为官清廉,二是做事清醒、思路清晰。作为清朝初年位至两江总督的高官,于成龙没有前几位总督的显赫身世和高起点,他甚至连清朝正式乡试也没通过,更高学历是他在明朝崇祯年间获得的乡试副榜贡生——不算中举,但可以参加会试——清建国初年,正是用人之际,顺治十八年(1661年),45岁的于成龙通过在国子监的短暂学习结业后,被派到了偏远地区任地方官,开始了他的仕途之旅。
从一个几乎边缘化的偏远地区小官到一品封疆大吏,鲤鱼跳龙门,于成龙用时19年华丽转身。回顾来路,他的成功成名,既得益于历史的风云际会,更与他的官品、能力和政绩息息相关。细细梳理有关于成龙的史料文献,会发现一些不同寻常之处。
注重基层调查,经常微服私访
于成龙的仕途之一站是广西罗城县知县,这时的广西地区是清消灭南明抵抗势力才攻占的地方,兵燹之后,满目荒凉,罗城更是“居万山中,盛瘴疠”,虽说是个“县”,而县城住户总共才6户,杂草丛生,“无城郭廨舍”——没有城墙没有官衙。条件异常恶劣,于成龙带领仆人在竹木丛中盖了几间茅草房作为办公房,用土块垒台子作为升堂批文的办公桌,旁边再放一口大锅和一个饭钵作为饭堂。环境简陋至极,于成龙对公务却毫不懈怠。
为了解当地民情,于成龙不仅“召百姓从容问疾苦”,而且经常到乡间体察民情,主动到田头地脚找当地农人交谈,鼓励百姓勤劳耕作,“或坐树下,与饮食笑语”,毫无“县太爷”的官架子,得到罗城百姓的爱戴信任。他还根据自己掌握的之一手信息,妥善地解决了当地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宽免百姓徭役负担,出台了建学宫、设养济院等民生工程,“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用了7年时间,使罗城这个偏僻落后的清朝新领地有了稳定发展,百姓渐渐安居乐业,人口增长,耕地增加。于成龙的业绩得到了上司的赏识,总督考定为“卓异”等级,并将他的事迹报告康熙皇帝。
随后,虽然于成龙的官职不断升迁,但是每到新任,他都深入民间明察暗访地方情形,而后再制定相应政策。更具传奇色彩的是,于成龙任黄州府同知时曾乔装改扮深入强盗老巢。当时的黄州地区盗匪很多,胆大妄为,甚至“白昼行劫”,百姓畏惧,官府也毫无办法。作为同知的于成龙负有协助知府缉捕盗匪维护治安的职责,当他从百姓口中得知强盗猖獗的情形后,走村串巷,微服私访搞调查,制定了区别对待的打击强盗方案:一是招抚了当地一个叫彭百龄的强盗头目,此人天良未泯,于是“令捕盗自赎”(《清史稿》),将功补过;二是坚决摧毁强盗窝。
于成龙摧毁强盗窝的过程,说起来就是个古代 *** 大片。这个强盗窝是在一户姓张的富人家,高门大户,又交结广泛,当地的很多衙役公差跟他家都有勾结,常常通风报信。为防止打草惊蛇,于成龙先是装扮成一个乞丐,乞讨到张富户家,自称名叫“杨二”,请求在张家帮工得口稳当饭吃,张富户看他一副老实巴交的样子,就同意了。“杨二”做事认真,手脚勤快,没多久,张富户就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心腹,让“杨二”随同他的手下出外打家劫舍,“杨二”用心记下了所有强盗的相貌、绰号以及躲藏地点、接头暗号后,就逃出了强盗窝。随后,大队公差冲进了张富户家,要其交出所有同伙。强盗头子还想抵赖,于成龙站出来呵斥:“还不老实交代!你可好好看清楚了,我是杨二!”水落石出,强盗头子当场“伏地请死”,贻害一方的强盗团伙被一网打尽。
微服私访,下乡调查,是于成龙做官的一个重要工作 *** ,《清史稿》中说他“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即便于成龙成为两江总督这样的封疆大吏后,他依然采取深入基层微服私访的工作 *** ,“好微行,察知民间疾苦、属吏贤不肖”。据说,当时一些不法分子和贪官污吏在江宁城每见到面貌端庄的白须老者就发慌,担心遇到了总督大人。
善于发现人才,举荐贤能
在康熙二十年被康熙皇帝召见时,“上(皇帝)问属吏亦有清廉者否”(《清史列传》),于成龙就适时向皇帝举荐了辖区内的一个知县和两个同知。此后,在直隶巡抚任上,于成龙先后向康熙皇帝举荐了直隶守道董秉忠、阜城知县王燮、宣府南路通判陈天栋。康熙二十年十二月底,于成龙由直隶巡抚升任两江总督,离旧任赴新任前,他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又郑重而诚恳地写奏折给康熙皇帝,明确汇报:之前向皇帝您举荐的三位官员,王燮已得到提拔;董秉忠、陈天栋虽然也得到您的认可,但是吏部一直没有把他们纳入官员提拔计划之中。同时,他又以对朝廷负责的笔调写道:“此外,柏乡知县邵嗣尧、高阳知县孙弘业俱堪磨炼,通州知州于成龙(另一同姓同名的官吏)具恬淡之性,优通变之才,霸州州判卫济贤凛清白之操,化浮嚣之气,并堪大用。兹值离任之际,不敢隐蔽,特列名上陈,以尽举贤之悃。”——于成龙在巧妙提醒康熙皇帝要落实之前承诺的同时,又向他举荐了一批忠实可靠、德才兼备的官吏。康熙皇帝没有怪于成龙言辞冲犯,一并批准,“疏入,报闻,下吏部,邵嗣尧等准注册”(《清史列传》)。
康熙皇帝应该是个有趣的皇帝,想你于成龙这么爱惜人才,你不是去任两江总督么,正好江宁府知府位置空了出来,“命即以通州知州于成龙擢补”,既提拔了你举荐的官吏,也让两个于成龙一城为官。两江总督于成龙比江宁知府于成龙年长21岁,都成为百姓爱戴的清官,成为清史上的一段佳话。于成龙一发现德能兼优的得力官员,就向朝廷举荐,这既为自己找到了治理地方的助手,也为国家培养了优秀官员,兼且造福了百姓。
做官忠诚担当,为官清正廉洁
康熙十九年(1680年),于成龙任直隶巡抚,一上任就根据他多年任职地方官所掌握的实情,发布了禁止州县官私自增加赋税火耗并用火耗银贿赂上官的命令,此举整饬了直隶地区的官场风气,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在京畿一带产生了很大影响。于成龙任两江总督时,位高权重,却不带家眷随任,“自奉简陋,且惟以粗粝蔬食自给”,一直吃粗粮蔬菜,所以,江南百姓送了他一个雅号“于青菜”。于成龙去世于两江总督任上,当时还兼署着江苏巡抚、安徽巡抚,然而遗物只有“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于成龙任两江总督虽然两年半时间不到,但是却深受百姓爱戴,得知他去世后,“(江宁城)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
在于成龙生前身后,康熙皇帝多次公开称扬他的清廉,号召官员们向他学习。康熙皇帝首次南巡,路过江宁城时曾对大臣们说:“朕博采舆评,咸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之一。”
只有沉入基层调查问题,才能弄清事实真相,于成龙除了清正廉洁、甘做“于青菜”之外,能从民间清醒地查找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并且在为官办事中发现人才作为帮手,举荐贤能利国利民,或许,这些就是“天下之一清官”的做官秘笈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封建政治生态下,于成龙之所以能成为康熙朝的“天下之一清官”,与康熙皇帝对他为人为官的赏识肯定,以及政治上的信任支持也大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