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关初期鼓励关内 *** 移居东北,这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清朝。
清朝入关初期其实是鼓励关内 *** 移民东北的,直到康熙7年,“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清廷才正式对辽东进行封禁。
明末时期,辽东人口损失巨大。在后金的崛起过程中,辽东人口由250余万人(葛剑雄对万历28年的辽东人口推定),到清朝入关时,不足百万,这数据还没剔除女真人带入关内的人马,人口丧失一半有余。
所以为了解决人口辽东人口空心化问题,清朝入关初期,施行了长达23年的“辽东招民授官”政策。
“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这个政策非常有效,历朝历代招兵常用的法子,据说是韩信发明的,后来曾国藩组建湘军,同样用过这法子。
而在清初的23年里,之一批去东北的,就以山东人居多。因为东北土地肥沃,适合开荒种地,史料称“地利大辟, 户益繁息”。这是从王朝政绩以及边境安全角度,来看待移民东北取得的成果的。
但是满洲贵族自己却是有隐忧的,去辽东新垦的 *** 和当地的满人之间,关系并不融洽。经常发生各种摩擦,甚至发生了激烈的争斗。
毕竟东北是“龙兴之地”,所谓“祖宗肇迹兴王之所”,是不能让汉民随意耕种的。而关内 *** 移民越来越多,“参山珠河之利”面临尽毁的可能。而后金精锐倾巢入关,万一在关内经营不好,以后想退回关外,到时候怕已无容身之地了,所以关外的这块“自留地”必须留好。
实际上从顺治朝开始,一条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千余里的“柳条边”篱笆墙就开始着手建设了,一直到康熙30几年才竣工。后来还有一条从开原东北到吉林市北的柳条边子。目的就是为了防止 *** “偷渡”进他们的龙兴之地。所以东北一直到现在还有“边外人”的说法。突然想起特朗普在墨西哥边境修的那道墙,似乎也不是找不到什么历史依据。
但是早期进入关外的 *** 移民把山东农业文明、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等等带入关外,并与之融合。
所以即便后来经历了两百年的隔绝封禁,东北和山东的文化仍然呈现出来大同小异的格局。这也为后来清末半个多世纪的大规模“闯关东”带来了可以承接的便利。
所以中华文明之所以可以传承五千年,而不断承。是因为他一旦落地生根,仅凭外部的人为的隔绝,是隔绝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