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唐朝是如何对待留学生的?为何很多人都想来唐朝留学?

中国历史6年前 (2019-04-04)120

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对外交往十分频繁,一度形成了“万国朝宗”的局面。与此相对应,唐朝与外邦的教育交流也日渐频繁,各国不断派遣留学生赴唐习业,唐朝在接收和管理留学生方面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制度。

那么来唐朝留学有多难?

唐朝是如何对待留学生的?为何很多人都想来唐朝留学?

一、唐朝对留学生有名额限制,不是你想来就能来的

由于唐朝对外开放,所以人们会认为唐朝是不限制留学生名额的,不管多少通通接收。这其实是一个错觉,唐朝对留学生的名额有严格限制,并不是想来就能来的。

大唐的更高学府叫国子监,下设六馆,相当于六大专业,分别是国子、太学、四门、书馆、律馆和算馆,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行业。

唐太宗时期,国子监只设在长安,到了唐高宗,洛阳也开了分校,前者叫西监,后者叫东监。

大唐盛世,万国来朝。

来大唐的外国人,基本有四类:经商、使团、僧人,以及留学生。其中,僧人也是来学习佛教的,可以叫做留学僧。长安慈恩寺大雁塔,这是当时世界上的佛教更高学府,它最出名的校长,叫唐玄奘。

留学生来唐朝前要经过国内严格的筛选,而后必须经官方向唐朝礼部提出申请,得到批准后方可获准,而他们基本上是随使节团一道前来的,所以向唐朝派遣留学生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外交礼仪。据《儒学传序》记载:“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诸国酋长,亦遣子弟入于国学之内。。。。。。八千余人,济济洋洋焉,儒学之盛,古昔未之有也。”这段记载里有四个字“诸国酋长”,也就是说,来的都是各种王子、高干子弟,非富即贵,落后国家的平头百姓,是没有机会来大唐留学的。

这样的“诸国酋长子弟”来留学,是不是可以降低标准了呢?

并没有。大唐对外招生制度,还是很严。入学成绩太差,直接拒收。

而唐朝给他们的名额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从国子监六学生额的变化便可以看出。据《旧唐书》记载,在贞观时期,国子监六学学生共有8000余人,其中唐朝本国学生为3260人,外国留学生接近5000人,占比为60%左右,这是唐朝更高的时期。

但随着唐朝国力的衰退,国子监六学的名额随之急剧减少。据《唐会要》记载,到元和年间,总数只有650人,这一数字基本维持到唐朝灭亡,与贞观时期相比大幅度缩水。而这650人中还包括唐朝本国学生,所以留学生名额自然受到严格的限制。

二、漂洋过海去留学

以派遣留学生最多的日本为例,那些经过考核选拔,有幸入选的留学人员,来唐朝要面临一个多月的“海漂”生活考验,能否过关得老天爷说了算。那时候日本的航海技术还十分有限。遣唐使团若碰上狂风巨浪,船队轻则偏离航线被刮到别处,重则船毁人亡。

逃过海难,平安登陆,就想一鼓作气直奔长安——不行!

在大唐国土上远行,得持有 *** 开具的交通文书——“公验”,上面写明身份和行程等信息,类似今天的护照和签证。所以遣唐使团刚一登陆,就得向当地官府报备。州刺史会一边安排住宿,同时向长安汇报。只有等长安的诏令返回,使团拿到“公验”,才能离开港口,前往长安,路途都会有公差护送,费用都由唐朝 *** 承担。然而并不是使团所有人,都能进长安城——为保证治安,进城人数受严格限制。船载而来的遣唐使队伍,有时多达五百多号人,但最终能进长安的,只有官员和留学人员三四十人。像水手、杂役这些随从,只能留守海港,待使节办完差事再一起返航。这期间少则几个月,多的要等上好几年。

到了长安,外宾会受到唐朝“外交部”——鸿胪寺的热情迎接。外国人在唐的大小事务,都由鸿胪寺负责。遣唐使团先献上国礼贡品,由鸿胪寺转呈皇帝,之后就是等着皇帝召见,还会收到宴会邀请。使团的官方任务完成后,留学人员的求学之路才正式开启。

唐朝是如何对待留学生的?为何很多人都想来唐朝留学?

三、包食宿、免学费

进入大唐更高学府的留学生,食宿全免,不收学费,还发四季服装,朝廷对留学生跟大唐学子同等对待。这已经是相当优厚的待遇了。

至于生活费、用水、用电之类的补助,没有的事,带空调的单间,想都别想,跟大唐学生一起挤宿舍吧。

但另外的费用,则由他们和本国一同承担,其中支出最多的是购书费用。据朝鲜《东史纲目》记载,新罗留学生的购书费用自己承担。而按照惯例,新罗 *** 向每名留学生资助购书费用的数额为300两,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日本的情况和新罗类似。由于日本留学生全部跟随遣唐使节团前来,所以日本 *** 也给予留学生相应的资助,用于其留学期间的生活开支,其待遇仅次于使节团正使和副使,可见日本 *** 对于遣唐留学生的重视。

这些留学生的主要生活开支有三项:

之一为“束修之礼”,也就是拜师礼。这是中国尊师重道的传统,也是大唐律法规定。国子监所有学生在入学前都必须向老师行礼,以示尊敬。礼品主要为绢丝布匹,留学生还可以带一些本国的特产以示敬意。

第二为购书费用。唐朝时期的书籍采用雕版印刷方式 *** ,效率不比宋朝时期的活字印刷,因此唐朝印制书籍的成本是比较高的,价格也相对不菲,对于外国来说更是“奢侈品”。所以书籍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说非常珍贵的物品,买书自然成了其主要开支。

第三为交际费用。这些留学生除了要学好知识外,还要争取融入唐朝士人官僚的圈子内,拓宽自己的视野,而这自然需要一定的费用。

但这一切都是自理的,唐朝 *** 并不承担。

四、法律对外国人、外国留学生一视同仁

众所周知,《唐律》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完整一部法典,意义重大,里面对涉及外国人的条文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意思是:所有外国人,同一国家的人之间发生案件,以他们本国的法律来;不同国家的外国人犯案,均按照唐律来。后一条,已经具备现代法律精神了。

一个外国留学生,你在长安大街上推搡一下武侯、不良人试试?国子监才不会保你。

除了青楼歌姬,大唐的良家女子也不是你随便乱碰的。《唐律》又规定:“诸蕃使人所娶汉妇女为妾者,不得将还蕃”。意思是,要娶大唐的姑娘可以,只能入赘,恕不远嫁。

这条虽不符合现在的婚姻自由精神,但可以看出大唐的硬气。

唐朝留学生主要由鸿胪寺负责接收和管理,鸿胪寺对他们和中国学生一视同仁。

这些留学生来唐朝后将和中国学生一同学习,使用的教材也一样。比如必修课为《论语》和《孝经》,选修课为《礼记》、《春秋》、《左传》等儒家经典,而且老师上课全程中文教学。语言不通怎么办?只能靠自己努力解决,不会给你提供伴读,成绩太差可能会被劝退回国。

五、不拘一格降人才

留学生学得好了,还能跟大唐学子一样参加科举考试。当年阿倍仲麻吕就以优异成绩考中了进士,得以一边当官工作,一边继续留唐深造。

阿倍仲麻吕(公元698~770年)

唐朝著名日本留学生,汉名晁衡(也作朝衡)。他自打19岁时入唐,就再没回过日本。在唐53年间,他先入学国子监,而后成为之一个考取进士的外国人,供职于朝廷。阿倍仲麻吕热爱并精通中国文化,曾任秘书监(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尤擅诗歌,与李白、王维等人成为至交。753年,55岁的他获准归乡,并被任命为大唐使节回访日本,然而因船遇风暴未能抵达。重回长安,终老大唐。

晁衡有个晚辈,叫空海,是中唐的留学僧。空海入唐求法,得到青龙寺(中国佛教密宗祖寺,也是当时的皇家护国寺庙)惠果法师真传。回国后,他成为日本佛教真言宗(又称“东密”)开山祖师。宗教领域的成就之外,空海法师熟习中国文化并精通书法,对草、行、隶、篆、楷五种书体都有研究,被唐德宗称赞为“五笔和尚”、被誉为“日本王羲之”。传说当年,正是留学生吉备真备(与阿倍仲麻吕同批留学的好友)取汉字楷体偏旁创造“片假名”,后来留学僧空海又取汉字草书创造“平假名”,才使得日语具备独立的文字系统——在此之前,日本只有本民族口语,却没有自己的文字,正式书写用汉字表意。

这些留学生归国后,吸取借鉴唐朝文明成果,为自己国家的发展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总体来说,留学生们在大唐,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等,朝廷的诚意、信任,以及优待,但并没有赋予他们超国民待遇。

新罗人崔致远,在长安中了进士,也是从小小的县尉做起,穷的时候也是“浪迹东都,笔作饭囊”,跟中国大多数落魄诗人一样,朝廷并没有特别优待。但这些人是不是不念大唐的好呢?不是的。他们基本上都知道感恩,比如,一个叫菅原清公的日本留学生,在回国前就写了这首诗:我是东蕃客,怀恩入圣朝。欲归情未尽,别泪湿衣裳。这才是大国风范,是平等对待。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904/244997.html

“唐朝是如何对待留学生的?为何很多人都想来唐朝留学?” 的相关文章

后世是如何评价赵俨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赵俨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赵俨(171~245年),字伯然,颍川阳翟人。东汉末年颍川“四大名士”之一,三国时期魏国名臣。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熟读经史,精明强干。建安二年,投靠大将军曹操之后,起家朗陵县令,历任司空府掾、司空主薄、都督护军、扶风太守等职。魏文帝曹丕继位后,历任魏国侍中、驸...

太监汪直权倾朝野杀人无数 最后为什么还能够善终

太监汪直权倾朝野杀人无数 最后为什么还能够善终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明朝传奇太监汪直,权倾朝野杀人无数,为什么结局却是善终?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先斩后奏皇权特许,这就是西厂,够不够清楚”,这个无比嚣张的男人就是西厂厂花雨化田,这么帅气的太监有历史原型吗?还真的有,雨化田的历史原型,便是明朝成化年间,权倾朝野的大...

历史上袁绍与曹操二人的心胸如何?有何不同?

历史上袁绍与曹操二人的心胸如何?有何不同?

在汉末群雄割据的局面中,诸侯之间你争我夺,人人都想自立为王,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良药苦口利于疾,忠言逆耳利于行!人的天性都是喜欢听好听的、顺从的话,不喜欢别人反驳或者批评自己,然而往往那些给你泼冷水的人,才是对你最好的人。官渡之战田丰多次劝谏袁绍不要出兵...

汉中之战曹操损失大将夏侯渊 刘备又损失了哪些武将

汉中之战曹操损失大将夏侯渊 刘备又损失了哪些武将

还不知道:汉中之战时,曹操失去夏侯渊,那刘备失去了哪些武将?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东汉末年山河动荡,宦官弄权、导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生灵涂炭。致使大批的农民起义,地方军阀诸侯,纷纷招兵买马割地而治,存在将近两百年的帝国大厦将倾。在这个战乱不堪的时期,数不胜数的英...

明君朱瞻基创造了仁宣之治,但是也犯了3个致命错误

明君朱瞻基创造了仁宣之治,但是也犯了3个致命错误

众所周知朱瞻基是明君,他创造了仁宣之治,明朝老百姓真正过上好日子,就是从仁宣之治开始的。但是明君也会犯错误,那么他犯了哪三个致命错误呢?一、明宣宗重新重用宦官。朱元璋立国以后,为了吸取唐朝被宦官擅权的教训,特地立下祖训:宦官不许干政,违者斩。这事儿如果好好实行下去,对大明朝只有好处。可问题是,到了他...

宋江想要接受诏安的时候 鲁智深为什么要提出散伙

宋江想要接受诏安的时候 鲁智深为什么要提出散伙

还不知道:宋江想答应招安,武松与鲁智深反对,为何只有鲁智深提出散伙?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人们的印象中《水浒传》里的108条好汉,一个个都是正义豪迈的义士,总是嫉恶如仇喜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可惜后来他们在宋江的带领下答应了大宋朝廷的招安,落得一个悲惨结局。据说不过...

同样都是权臣又是后代篡位 曹操和司马懿有什么不同

同样都是权臣又是后代篡位 曹操和司马懿有什么不同

曹操和司马懿都是权臣秉政,子孙篡位,二人有何不同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曹操和司马懿都是一代权臣,实际上的篡位者。子孙顺利登基。但二人在本质上根本不是同一个类型的人 。二人的道德都算不上高尚,对于曹操和司马懿这样的人来说。道德过于奢侈,成大事不...

历史上朱元璋有多看重朱标?为何会给他那么大的权利

历史上朱元璋有多看重朱标?为何会给他那么大的权利

朱标是明太祖和孝慈高皇后的嫡长子,深受朱元璋看重,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朱标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史上,权力最大的太子。说朱标的权力最大,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朱元璋让几乎全部的朝廷大臣,都担任东宫的大臣。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历史上的皇帝,...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