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韩国推行的 申不害变法,到底是什么政策?

中国历史6年前 (2019-04-14)280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韩国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之后的时期。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也即大部分弱小的诸侯国,基本上都被周边的大国兼并了。到了春秋末期,魏赵韩三家联手消灭智氏,并在战国初期瓜分了晋国,成为魏国、韩国、赵国这三个诸侯国。与此同时,田氏代齐的发生,促使战国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也即秦国、齐国、韩国、魏国、赵国、楚国、燕国七雄并列。在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较量,往往还讲究一个名正言顺。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战国七雄的战争则是更加残酷和频繁了。于是,为了适应战国时期的特点,战国七雄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变法,以此增强自己在战国时期的竞争力。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就是一场非常成功的变法。在商鞅变法后,秦国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并因此一统天下。那么,问题来了,几乎同时期的商鞅变法和申不害变法,为何秦国强大?韩国依然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国家呢?

韩国推行的 申不害变法,到底是什么政策?

首先,申不害,原为郑国京(今河南荥阳东南)人,战国中期法家著名代表人物。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灭亡,郑地纳入韩国版图,韩国的版图扩展到中原一带,与楚国接壤。但是,韩国与其他大国相比,无论从疆域面积,还是从国力上讲,都不能算是强国(地理位置使韩无扩张空间)。此时,各国的变法运动风起云涌,不变法就有落后和被别人吃掉的危险。在已经进行的变法中,魏国的李悝变法是比较成功的一个榜样。李悝是法家人物,所以,韩昭侯也想用一个法家人物主持变法。他选中了法家重要的代表人物——申不害。

公元前351年,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在韩国实行变法。与此相对应的是,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于是,便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因此,从变法开始的时间上,申不害变法和商鞅变法几乎是在同一时期进行的。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天壤之别,也即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诸侯国,而韩国则是最弱的诸侯国。

对此,在笔者看来,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韩国的地理位置相对较差,这促使申不害变法能够带来的帮助是极为有限的。对于韩国来说,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 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疆域面积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所以在公元前230年,韩国成为山东六国中之一个被秦所灭的诸侯国。因为周边都是比较强大的诸侯国,这意味着韩国不仅难以扩张自己的疆域,反而要担心周边大国蚕食自己的疆域。所以,韩国能够在战国时期坚持到公元前230年才灭亡,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了。

韩国推行的 申不害变法,到底是什么政策?

相对于韩国,秦国的地理位置则比较优越。面对山东六国,秦国坐拥易守难攻的函谷关。并且,秦国的核心区域位于今甘肃、陕西等地,这在整体海拔上要高于中原之地,也即秦国进攻中原比较容易,而中原之地的诸侯国想要进攻秦国,则比较困难。当然,相对于韩国,秦国的扩张空间也是比较广阔的。对于秦国来说,可以向北进攻匈奴等游牧民族,向西进攻义渠国等戎狄,也能够向南吞并巴国、蜀国。

在商鞅变法后,秦惠文王这位君主就发起了秦灭巴蜀之地。此战,秦国成功吞并了巴国、蜀国等诸侯国,也即将今四川、重庆等地都纳入到秦国的疆域了。在此基础上,秦国的疆域面积,甚至能够和楚国一较高下了。但是,对于韩国来说,因为地处中原之地,只能勉强消灭了郑国,接下来就没有合适的进攻方向了。所以,不同的地理位置,成为秦国和韩国实力差距悬殊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对于申不害变法本身来说,就是一场不够彻底的变法,这注定难以从根本上改变韩国。就申不害变法的核心内容来说,无疑是帮助韩国君主掌握如何任用、监督、考核臣下的 *** 。

诚然,这可以帮助韩国选贤任能,提高韩国上下的运转效率。但是,这一变法显然太过依赖于韩国君主本身了,也即如果韩国君主是一位平庸甚至昏庸的君主,那么申不害变法很可能无法起到什么作用了。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申不害变法过分强调“术”,没有相应制约,那么臣下也可以运用权术来应付君主。所以,申不害教韩昭侯用术的结果,使相当一部分大臣也变得老奸巨猾起来。基于此,在申不害变法之后,韩国也没有诞生什么一流的人才,也即依然平平无奇。

最后,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申不害在韩国变法十几年,国家太平,兵力强盛。而且,韩国还在扩张上取得不小成绩。公元前353年,攻东周,取陵观、刑丘(今河南温县东北)、高都(今河南洛阳南)、利(不详),公元前346年,韩国又与魏国联合出兵,攻取了楚国的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不过,在战国时期,其他诸侯国变法所取得的成就实在太大了,这让申不害变法自然是相形见绌了。

比如赵国在胡服骑射之后,打造了一支精锐之师,不仅消灭了有着战国第八大强国之称的中山国,还击败了林胡、匈奴等游牧民族势力,这奠定了赵国在战国中后期的地位,而就商鞅变法来说,军功授爵的推行,直接提升了秦军将士的战斗积极性,促使秦国将士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成为山东六国都非常畏惧的虎狼之师。综上,在笔者看来,这就好比其他诸侯国在变法之后,都前进了一大步,甚至好几步,但是韩国在申不害变法之后,仅仅向前迈出了一小步,这自然无法改变韩国在战国七雄中的排名中。此外,再加上韩国本来就是战国七雄中疆域最小的诸侯国,也即本来底子就薄弱,提升的成绩还比较有限,这促使其一直是当时最弱小的诸侯国了。对此,你怎么看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904/246816.html

“韩国推行的 申不害变法,到底是什么政策?” 的相关文章

松锦大战后,皇太极提出议和,崇祯帝是什么表现?

松锦大战后,皇太极提出议和,崇祯帝是什么表现?

朱由检,明朝第十六位皇帝,1627年-1644年在位。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皇太极和明朝议和的事情,发生在1642年。这一年,皇太极和明朝之间发生的,历时两年的松锦大战终于结束了。松锦大战之后,明朝最重要的将领祖大寿、洪承畴都相继投降了清军。明朝精心打造的九边军镇的精锐力量,几...

李隆基将朱允炆的江山都坑没了 朱允炆为何会相信还重要他

李隆基将朱允炆的江山都坑没了 朱允炆为何会相信还重要他

对建文帝朱允炆为什么重用李景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咱们知道,李景隆是带引号的建文战神,把建文帝的江山都给坑没了,反而成了朱棣“靖难之役”的最大功臣!那么,建文帝朱允炆为什么会如此相信又重用李景隆呢?咱们要知道,李景隆不是外人,他父亲李文忠是朱元璋亲姐姐的儿子,那李...

石亭之战曹休为何会被周鲂所所骗?

石亭之战曹休为何会被周鲂所所骗?

石亭之战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一场著名的战斗,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三国演义》中有“周鲂断发赚曹休”的经典桥段,描写的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石亭之战。228年曹魏方面出动十多万大军,陆逊率五万人在石亭大破曹休,不久曹休羞愧而死,第二年孙权凭借此战声势称帝。石亭之战的主角是陆逊和曹休,...

关羽在华容道上如果没有放走曹操,会发生什么?

关羽在华容道上如果没有放走曹操,会发生什么?

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的故事发生在赤壁之战时。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正史上,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吃了败仗,的确败走华容道,但此时追击他的并不是关羽,而是刘备。这里单从小说《三国演义》的角度来探讨这个话题。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很精...

百里奚为什么能以七十多岁的高龄,走向人生巅峰?

百里奚为什么能以七十多岁的高龄,走向人生巅峰?

百里奚(约公元前725—前621年),姜姓,春秋时期虞国人,百里氏,名奚,字子明,号五羖大夫。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春秋时期,在虞国有一个小村庄,住着一位很有才学的人,名叫百里奚。他三十多岁才娶妻子杜氏,夫妻非常恩爱,生了一个儿子叫孟明视。只...

鳌拜被抓后康熙是如何对待他的?

鳌拜被抓后康熙是如何对待他的?

在康熙登基之前,鳌拜是当之无愧的能臣、忠臣。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康熙在扳倒鳌拜,处理鳌拜事件的时候,有一件事情显得非常奇怪。就是他对作为主谋的鳌拜,比较善待,只是把鳌拜抓来关了起来,并没有进一步的打击。后来,在康熙五十二年的时候,康熙赐予了鳌拜一等男爵,算是给了他一个优待。不过,康熙对鳌...

马岱斩杀魏延后去了什么地方 他为何突然消失了

马岱斩杀魏延后去了什么地方 他为何突然消失了

斩杀魏延后,马岱去哪了,为何后来突然消失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中国古代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中,出现了很多人,发生了很多事,也流下了不少特别的故事,比如魏延和马岱之间的恩怨纠葛。魏延,字文长,义阳平氏(今河南桐柏县)人,是三国时...

朱元璋为什么要费尽心思大办空印案?背后心思不简单

朱元璋为什么要费尽心思大办空印案?背后心思不简单

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办过一起非常大的案子,就是空印案,涉案人数多达几万人,很多人都觉得这就是一起冤假错案,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朱元璋为什么要费尽心思大办空印案?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明朝初期,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向当时的首都南京报告地区的财政收入。但是朱元璋发现,所有的地方官员都是带着...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