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和韩国到底有什么弊端 两国为什么都难产名将
很多人都不了解楚国和韩国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
楚国是西周初被分封,至战国晚期为秦所灭,历史悠久,号称八百年楚国。尤其是在东周时代,楚国由一个子男之国发展壮大,长时间与晋、楚、吴、秦、齐等等各个强国争霸天下,堪称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
但令人奇怪的是,八百年楚国虽然征战不断,可历史上却鲜少诞生名将。特别是战国之后,列国名将辈出:秦国有白起、王翦等等,赵国有廉颇、赵奢、李牧等等,齐国有田忌、田单等等,魏国有吴起,燕国有乐毅。战国七雄中,除了楚、韩二国外,都在这一风起云涌的年代诞生了不少名将。而楚国,虽然景阳、昭阳、项燕等人也曾闻名于一时,可被太史公单独列传的名将,却一个都没有——除了吴起和伍子胥。但吴起的功业,主要在魏国;伍子胥虽然是楚人,却是在吴国功成名就。因此,严格来说,这二人都不算是“楚国”名将。
昔日号称东周最为强大的楚国,却与战国七雄中最弱小韩国一样难产名将,这确实有些让人不解:如果缺乏战将,那么楚国如此广阔的土地是如何征战而得来?
自县制改革以后,楚国权力就集中在公室。为确保权力不外移,楚王都会直接控制军队,往往亲自带兵出征。以春秋历史来看,从楚武王开始,楚文王、楚成王、楚穆王、楚庄王、楚共王、楚灵王、楚平王、楚昭王等等历代楚王,都有亲征经历,不少楚王还死在征途之上。因为这一传统,楚国战将就缺乏了独立带兵作战的机会,自然难以产生名将。
然而,这只是一个方面。
楚王再怎么抓紧军权,当楚王太过年幼或是年老体衰之时,肯定无法亲自带兵。这时,楚国令尹或是司马都能独自率兵,征战四方。但在八百年历史中,楚国令尹或司马也鲜少留下如长平之战、阏与之战、乐毅灭齐、田单复齐等等这样的经典战例,也没能留下如吴起、孙武、孙膑诸人所作的经典军事典籍,这岂不奇怪?
显然,这肯定不是因为楚人军事素质太差,楚国还是出现过不少优秀的军事人才。
公元前506年冬,吴王阖闾联合唐、蔡二国伐楚,一场恶战即将爆发。此时,楚国左司马沈尹戌提出了一个极为恢弘的歼敌计划:由令尹囊瓦率楚军主力在汉水东岸防御,与入侵的吴军形成对峙;沈尹戌则率方城之外的楚军杀向吴军身后,捣毁吴军的舟船,斩断其粮草供应以及退路;之后,沈尹戌再率军通过大隧(今河南信阳的九里关)、直辕(今河南信阳的武胜关)、冥阨(今湖北广水的平靖关)三大关口杀回南阳盆地,与楚军主力一起,对入侵吴军发起前后夹击,一举歼灭来犯之敌。
沈尹戌的军事计划
沈尹戌的计划,充分利用了楚国国土广阔的优势,以机动力量来进行大范围运动战,最终实现对入侵敌人的关门打狗。这一构想如能顺利实施,将会是场绝妙的歼灭战,沈尹戌也必将成为一代名将。
可惜,楚国军事大权不是由沈尹戌掌控。
楚平王死后,楚昭王年幼,楚国国政就落入了令尹囊瓦手中。囊瓦为人,贪婪而喜听谗言。他不但听信谗言杀害了左尹郤宛,还因贪婪逼反了唐、蔡两个盟国。因此,囊瓦在楚国的声望远不如左司马沈尹戌。
因为害怕沈尹戌会取代自己,囊瓦在听信谗言后临时改变作战计划,将楚军主力调往大别山一带,主动寻吴军进行正面决战。不想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之战中,楚军被吴人一举冲溃,彻底葬送了沈尹戌这一绝妙歼敌计划!
此后,贪生怕死的囊瓦出逃郑国,沈尹戌则血战至死,楚国郢都被吴人轻松攻破!
虽然沈尹戌是功败垂成,却足以证明楚国并不缺乏军事人才。可由于楚国中央集权太高,重重阻碍之下,让国内中下层人才难得有机会发挥自身才干。因此,楚国将领能一战成名的机会就少之又少了。
除沈尹戌外,早期楚国还有另一位战将斗廉。斗廉是若敖氏家族的之一代,与斗伯比是兄弟。
公元前703年,因为巴国与邓国产生冲突,楚武王特派使者前往调解。不想邓国人极为狂傲,不但不接受调解,还杀害了楚、巴二国使者!
为此,楚武王派出斗廉与巴人联手去攻打邓国。当两军对垒之时,斗廉有意将楚军混杂在巴人战阵的中央。当邓人发起进攻时,楚军假装不敌而溃逃。邓人不虞有诈,立刻展开追击。可没想到,溃逃的楚军忽然又掉头迎战,与左右两翼的巴军密切配合,对邓人来了个前后夹击,让邓国军队瞬间就溃败了!
这次战役,与近五百年后汉尼拔的坎尼会战战术颇为神似,堪称经典。不过,这还是斗廉的牛刀小试。
公元前701年,楚国将与贰国(今湖北广水)、轸国(今湖北应城西)进行结盟。这引起了汉水以西随、绞、州、蓼、陨等五国的畏惧,决心联手出兵来阻止这次结盟。这其中,陨国军队更先出动,驻扎在蒲骚(今湖北应城西北)。
得知五国联手,楚军主将莫敖屈瑕担心不已。
可斗廉却献计道:“陨人现驻扎在郊外,肯定疏于防范。况且他们日夜期盼援军,又依赖于城郭,毫无斗志。您在郊郢(今湖北钟祥)率军拖住其他四国军队,我另率一支精兵前去攻打陨人。只要陨人战败,其他四国自然畏难而退。”
听说要分兵,屈瑕担忧兵力不足:“何不向君王请求增兵?”
斗廉答道:“作战在于上下齐心,不在于兵力多寡;商纣王虽然兵多,却还是败在周武王手下。我自成一军出征,还要增兵干嘛?”
屈瑕还是显得信心不足:“不如先占卜一下吧?”
斗廉却异常决绝:“占卜是为了解决疑惑,现在没有疑惑,还占卜干嘛?”
不得已,屈瑕只得同意了斗廉的作战计划。
结果,斗廉迅速出击,杀了陨人一个措手不及,击溃了敌人。其他四国见陨人溃败,也吓得赶紧退军了。屈瑕顺利与贰国、轸国结盟,踏出了楚国突破汉水天险的之一步。
从这两次战役来看,斗廉能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而灵活地选择战术战法,还能以弱胜强,颇有名将之风。
春秋初有斗廉,春秋晚期有沈尹戌,证明楚国从来就不缺乏优秀的军事人才。可为何到战国后,楚国都没能诞生与列国名将相提并论的顶级军事家呢?
除了前面提及的制度性约束外,恐怕还与楚国另一特点密切相关。
楚武王执政之时,创立了县制;之后他又自认蛮夷,完全脱离了周王国体系。从此,楚国就踏上了“灭国为县”的迅猛扩张之路。楚武王时期,楚国基本控制了整个南阳盆地;楚文王时期,楚国突破南阳盆地,将领土扩张到淮河上游;楚成王时期,将领土扩展到了淮河中游;楚穆王之后,楚国国土基本覆盖了淮河全流域……。楚国扩张得如此之快,以致后来楚灵王曾骄傲地自夸道:“昔诸侯远我而畏晋,今我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诸侯畏我乎?”陈、蔡、东不羹、西不羹等国被楚人灭国为县后,楚国征兵潜力就陡然增加了三千乘,那么楚灵王之前历任楚王所灭的那些诸侯国其征兵潜力又有多大?
由此判断,在春秋中期以后,楚国也许就成了东周之一个万乘之国!此时,楚国最强大的竞争对手晋国,顶多也不过是五、六千乘之国!
正因实力强过一般诸侯国太多,所以争霸天下时,楚人已不屑利用谋略来巧胜,而更喜欢以实力光冕堂皇地碾压对手。斗廉之后的两百余年里,楚国再没涌现出善于谋略的战将,直到沈尹戌的出现——既然楚国实力已足以碾压东周绝大多数诸侯国,还需要谋略干嘛?
以春秋历史来看,泓水之战,城濮之战,楚庄王攻破郑国、围攻宋国,鄢陵之战等等历次楚国对外大规模作战,都是堂堂正正与对手正面对决,鲜少玩弄阴谋诡计。但也有例外,楚晋第二次争霸的邲之战,楚人就是依靠不宣而战才占据了先机,最终击溃了晋军。可邲之战当时敌情不明,令尹孙叔敖为避免追敌出军营的楚庄王发生意外,才不得已让楚军先发起了全面进攻。
从春秋楚人的作战风格可见,楚人根本就不屑玩弄谋略来赢得战争的胜利。柏举之战前,楚国令尹囊瓦之所以敢改变作战计划、去寻找吴军主力决战,其底气也在于楚军人多势众。
楚军战法如此简单粗暴,楚国战将能出彩的机会也就相当稀少了。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人多势众几乎就意味着必胜。因此,楚军的作战风格才会显得如此简单粗暴。
可在其他诸侯国眼里,楚人这种战法却并不高明。
战国时张仪游说魏国连横亲秦之时,就如此评价楚国:“楚国虽然富有强大之名,其内部却很空虚;楚国士卒虽然众多,但易溃逃,不能打硬仗。”张仪是纵横家,游说列国时都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很多话都不能当真。但为迎合列国诸侯及卿大夫,张仪肯定会站在他们立场上来阐述自己主张,以增强共鸣。因此,张仪对楚国的评价,也就是别国尤其是魏人对楚国的一贯看法,并非张仪一己私见。
楚国军队虽然人多,却战斗力不强,临战而逃者众。这使得楚军貌似强大,在别国眼中却多有“纸老虎”的印象。
为什么楚军战斗力会如此低下?
这是因为楚国虽然吞并和臣服了众多诸侯国,却没能真正顺服他国人心。一旦楚国陷入低潮期,这些被征服者就常常会发动叛乱。公元前611年,楚国遭遇大饥荒,东南方的庸国、百濮、群蛮就发动叛乱,迫使楚国关闭了北方边境;公元前529年,楚灵王三位弟弟作乱,被他吞并的陈、蔡、东西不羹以及许、叶等国都加入了叛军,进而推翻了楚灵王统治;公元前506年,吴国伐楚,曾为楚国盟友的唐、蔡二国就加入了吴军;公元前486年,在吴国伐楚时坚定支持楚国的陈国,又背叛了楚人、投靠了吴国;历史上多次帮助楚国的随国,也曾多次起而叛之……。这充分证明,楚国虽然灭国为县吞并了大量土地,但那些被征服者却没有真正顺从于楚国。当楚人征召他们上前线作战时,其战斗力自然低下。因此,才会出现“楚国士卒虽然众多,但易溃逃,不能打硬仗”的现象。
底层士卒人心不齐,或许是楚国难以出名将的另一重要因素吧!
八百年楚国,历史悠久而辉煌。如此辉煌的成就,与早期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奋进精神密切相关。特别是在楚武王改革封建制、创立县制之后,楚国发展更是日以千里。可正是楚国早期发展得太过顺利,让后世楚人习惯性地躺在先辈辉煌业绩下坐享其成,失去了进一步改革图强的精神。所以,自楚庄王以后,楚国就缓慢走向了下坡路。
楚国难产名将,或许正是从另一角度反映出楚国在发展中的瓶颈:如果不是内部弊端长期存在,为何楚国会与战国七雄中最弱的韩国一样,鲜少诞生名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