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刘邦能放走张良,那朱元璋对刘伯温又是如何呢?

中国历史6年前 (2019-05-24)320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刘伯温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张良是刘邦手下头号谋臣,为刘邦的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刘邦建国之后,先后杀掉了韩信、彭越、英布等人,有人说刘邦弑杀,事实却并非如此。韩信的功劳很大,帮刘邦击败项羽之后,韩信的野心得不到满足,之后生出异心,刘邦才杀掉了韩信。

假如韩信能安安分分做他的淮阴侯,刘邦也不会杀他,彭越、英布同样如此,或许刘邦有意铲除异姓王,但彭越、英布也是反叛在先,所以刘邦不得不杀掉他们。张良的功劳那么大,为何刘邦没有杀他呢,可见刘邦并非无选择地滥杀。

刘伯温的死就不同了,朱元璋杀气太重,而且总是怀疑这个、猜忌那个,一旦被朱元璋惦记上,那几乎是必死无疑。比如蓝玉、傅友德、冯胜、王弼等人,都是被朱元璋的疑心病所杀,而并非犯下什么不可饶恕的大罪。

对于刘伯温,在很早之前,朱元璋就忌恨上了,刘伯温能力太强,而且深通权谋,这种人在己方阵营中是一大利器,而如果变成敌人,那是极其可怕的。为了防止变数发生,朱元璋有意无意间,让刘伯温死于非命。

史料记载“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

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派人护送刘伯温回乡,回到家仅仅一个月,刘伯温就去世了。在此之前,胡惟庸曾派人看望刘伯温,并给刘伯温带了药,刘伯温吃过药,感觉肚子里有石头般硬物。

刘邦能放走张良,那朱元璋对刘伯温又是如何呢?

史书上只是说怀疑是胡惟庸毒死了刘伯温,我们只能大致推测出刘伯温的死跟胡惟庸有关。胡惟庸本就和刘伯温不合,也就是说胡惟庸有理由杀刘伯温。其次,胡惟庸毒杀刘伯温可能是朱元璋授意的。

在刘伯温腹中积下硬物后,曾向朱元璋请示希望能回家,但朱元璋没有即刻予以回应,等到刘伯温已经起不来床了,朱元璋才下令让其回家。虽然不能肯定,但这其中多多少少还是跟朱元璋有关系的。那么为何刘邦放过了张良,而朱元璋没有放过刘伯温?

一、刘邦和朱元璋性格不同

在白手起家皇帝中,人们经常拿刘邦和朱元璋做类比,刘邦杀功臣,朱元璋也杀功臣,刘邦出身卑微,朱元璋也是出身布衣。然而,事实上,刘邦和朱元璋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刘邦虽然比较穷,但好歹还能混个泗水亭长,还算是个小吏。

刘邦能放走张良,那朱元璋对刘伯温又是如何呢?

除此之外,刘邦经常带着兄弟朋友到处蹭吃蹭喝,基本上还没有饿着过,在穷困的时候,吕公还把吕雉嫁给了一穷二白的刘邦,可见刘邦才出身比朱元璋好上不少。

史料记载“高祖尝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

刘邦父亲刘太公活到了八十多岁,刘邦的也曾过着普通百姓田园生活,吕雉在田中操劳,两个孩子在田间玩耍,刘邦则在外鬼混,哪怕过得不富裕,也算是安贫乐道。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极为深远,刘邦或许生活贫苦,但家庭健全,这使得刘邦的心智不至于那么极端。就好比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成长在五代乱世,而在他的父亲赵弘殷的努力下,家中吃喝不愁,也算是小康家庭。

在正常环境下的成长的赵匡胤,做事情大多深思熟虑,很少用极端的态度处理问题,所以他才能用他的仁德,阻止了五代乱世的继续。

史料记载“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

我们再反观朱元璋,不仅家庭条件极端贫困,父母兄弟还相继去世。要论最悲催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如果说他排在第二,估计没有人敢说排之一。朱元璋十七岁的时候,由于大饥荒,父母相继饿死,而朱元璋兄弟几人连给父母安葬的地方都没有,好心人刘继祖看到几个孩子可怜,才给他们找了地方安葬了父母。

朱元璋曾经流离失所,要过饭、当过和尚,全天下的苦楚他几乎全部尝了个遍,一方面这些痛苦的经历让朱元璋的内心变得极其强大,另一方面,也让朱元璋的性格变得多疑且极端。朱元璋的悲惨经历很多源自元朝官员的腐败、暴虐,所以朱元璋最痛恨的就是官员。

刘邦基本做到知人善任,在成就大业后对待功臣也算不薄。朱元璋则将其暴虐之心隐藏的很深,在统一之前,朱元璋很擅于收买人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而在立国之后,朱元璋便开始大肆杀戮功臣。

刘伯温之所以死于非命,并他做了什么太过火的事,而是朱元璋对其早有忌惮之心。刘伯温水平太高,以朱元璋的秉性,他是不允许这种人存在的,于是刘伯温无法得以善终。

二、张良更懂明哲保身,刘伯温比较极端

除了皇帝的态度,剩下的就是臣子的表现,朱元璋杀了很多人,也留下了几个人,比如汤和、耿炳文等等。汤和、耿炳文能留存下来,主要源自他们的低调和谨慎。

张良作为西汉顶级谋臣,自然对“狡兔死,走狗烹”理解得极其深刻。在国家安定之时,张良就退居幕后,尽量远离权力中心。刘邦曾想改立太子,吕后找张良出主意,张良当然是不想再趟这摊浑水,但碍于吕后的威势,迫不得已张良才让吕后请出商山四皓,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位。

张良曾对旁人说:“我以三寸舌为国家出谋划策,如今受万户侯,已经是平民能达到的极限了,对此我已经很满足了,我只愿抛开人间俗世,修习仙道!”可见张良早已顿悟,放弃了俗世的一切。

刘伯温在朱元璋即位后并没有即刻退隐归乡,而是继续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由于刘伯温的特立独行,将李善长、胡惟庸等人一并得罪。朱元璋曾问丞相人选,刘伯温将胡惟庸、杨宪、汪广洋一一品评一番,得罪了太多人,那么就可能遭到他人的报复。

就算刘伯温退隐还乡,也无法安度晚年,刘伯温必定能看透这一切的,但由于其刚烈的性格,他无法做到沉默不语,所以落得个凄惨的下场。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905/253745.html

“刘邦能放走张良,那朱元璋对刘伯温又是如何呢?” 的相关文章

宋高宗赵构为何会退位?又为何传位给赵匡胤后人?

宋高宗赵构为何会退位?又为何传位给赵匡胤后人?

宋高宗,名赵构,字德基,南宋开国皇帝。“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我们都知道,赵构是一个非常迷恋皇位的人。当年岳飞等抗战派正打得顺风顺水的时候,赵构却十二道金牌把岳飞召了回来,阻止他继续北伐。而且还冒天下之大不韪,杀掉岳飞。赵构杀掉岳飞,后世虽然有人评价说,他是害...

秦二世在位三年就灭亡 这一切到底是谁的错

秦二世在位三年就灭亡 这一切到底是谁的错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秦二世仅仅在位三年,秦朝进覆灭,这到底是谁之过呢?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如果把中华文明的大一统政策看成一个人的一生,我们现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成年人,那么秦朝只是一个刚出生的小婴儿。你能指望一个婴儿有多少正确的做法吗?犯错才是正常的。无数后人...

王弼的一生对朱元璋都做出了哪些贡献?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王弼的一生对朱元璋都做出了哪些贡献?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朱元璋,中国明朝开国皇帝,俗称洪武帝、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有句话叫:猛将常在阵上死,善泳终会江中亡。元末明初,猛将如云,诸如花云、丁普郎、徐达、朱文正等辈,个个都武艺超群,武勇过人,有万夫不挡之勇。可惜的是,这些“战神”级的人物,有的英勇就义,有的被开国皇帝诛杀,得到善终者寥寥无几。...

曹操的儿子那么多 最突出的人是谁,命运如何

曹操的儿子那么多 最突出的人是谁,命运如何

对曹操一生子嗣众多,最为突出的是哪几位?他们的命运又有何不同?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封建社会时期会出现一个男子有若干妻妾的情况,他们拥有这么多女子,往往会诞下众多子嗣。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以权利和地位论英雄,如果谁权势越高,那么他在择偶方面的特权也就越大。曹操作...

有哪些与宋庠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有哪些与宋庠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开封府雍丘县人。北宋大臣、文学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指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任大理评事、同判襄州。后因刘...

张任学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张任学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明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明朝和宋朝一样,都是重文轻武的王朝,然后以文驭武。但两朝重文轻武的过程有很大的不同。宋朝是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得位不正,以武将身份反噬旧主称帝,又担心五代军阀祸乱的事迹不断重演。故宋朝从开国之初就定下了遏制武将的国策,以...

合肥对东吴真的很重要吗 孙权为何要死磕这个地方

合肥对东吴真的很重要吗 孙权为何要死磕这个地方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孙权为什么要死磕合肥,对于东吴来说,合肥和荆州孰重孰轻?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赤壁之战后,曹操元气大伤,短时间失去主动进攻的能力,这无论是对于刘备还是孙权而言都是一次绝佳的机会。如刘备就趁机以荆州为跳板一路入川得益州、攻汉中,从一穷二白的流亡军阀转...

尔朱英娥是什么人?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尔朱英娥是什么人?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尔朱英娥是山西朔州市人,出生于契胡贵族之家,其祖先数代都是部落酋长。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尔朱英娥一生嫁了三任皇帝。不过,依然有第四任皇帝想要求娶她。是她魅力无限,还是什么原因,为何能得到这么多皇帝的青睐呢?尔朱英娥生于北魏末年,她的父亲尔朱荣本是契胡部的大贵族首领,适逢兵乱四起,他趁机招兵买马,组...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