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那么多亡国之君,看起来不聪明大的他却是笑到最后?
史上那么多亡国之君,看起来不聪明大的他却是笑到最后?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中国历史悠久经历了许多的朝代,但是每一代的亡国之君他们的结局大多不是很好,但是确实也是有几个聪明人,但是能够笑到最后得以善终的却有他。
三国后期局势逐渐明朗,曹魏政权越做越大,相比之下大将死伤殆尽的蜀汉显得势单力薄,这种艰难的情况下,诸葛亮六出祁山,誓要为后主刘禅打下一个太平盛世,只不过天不如人愿,多次失败而归,诸葛亮也因为穷兵黩武,操劳过度病死在途中。
诸葛亮一死,蜀汉失去了最后支柱,后主刘禅人称扶不起的阿斗,至于刘禅为何如此“无能”,很大原因是因为他过度依赖诸葛亮,最后的依仗去世之后,瞬间失去了主心骨,刘备委托诸葛亮好生辅佐,而刘禅也甘愿听任诸葛亮的一切言行。
朝中大小事务都交给诸葛亮管理,长此以往刘禅越来越“无能”,遇到事情之一时间就推给诸葛亮去处理,逐渐养成了一种陋习,诸葛亮死后,国家大事没人帮他拿主意,只能听信宦官谗言,导致朝野混乱,最终亡国。
很多人心中刘禅似乎就是一个无能之辈,一个彻彻底底的废物,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一个废物能坚持到最后,甚至投降之后还被授予安乐公的爵位,一个傻子会登上皇位长达40年之久嘛?对于这个问题,想必诸葛亮最有发言权,他曾评价刘禅:“天资聪敏,爱德下士”,刘禅生母为甘夫人,只是刘备的一个小妾。
按照古人的传统,刘禅出身并不高,况且身边还有两个兄弟,如此说来刘备既然立刘禅为**,证明他必然有过人之处,17岁时登基称帝时还是一个懵懂少年,很多事情都无法考虑周全。
此时身边有一个面面俱到又忠心耿耿的“相父”,很多事情都需要请教才能定夺,其实刘禅上位以后曾大力发展农业,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蜀国逐渐恢复了一些元气,就在此时诸葛亮认为蜀国地处偏远,不利于长治久安,必须出兵北伐,刘禅只能同意,结果都看到了多次北伐均告失败,严重损害了蜀国刚刚恢复的经济水平,诸葛亮死后,刘禅立马停止劳民伤财的北伐行动。
除了恢复生产以外,刘禅还懂得拉拢人心,魏国内乱时,夏侯渊带着一家老小逃亡蜀国,刘禅听闻以后,命人送去了许多粮食,放弃彼此之间的仇恨,亲自去慰问,为蜀汉拉拢到一员将才。
世人都说刘禅“乐不思蜀”,丢了良心,殊不知只有这样做才能赢得司马昭的信任,才能保全蜀地百姓,既然做了俘虏,就应该有“觉悟”,整天嚷嚷着复国看似深明大义,实则非常愚蠢,投降以后的刘禅不仅不傻,反而拥有大智慧,不然也不能笑到最后。
许多人又问了,既然刘禅这么懂为人处世的大道理,为什么在位期间没有任何作为?而这个问题就要谈一谈诸葛亮了,刘备死前应该是让诸葛亮辅佐刘禅可以独自处理政务,而诸葛亮每件事都亲力亲为,这种全权 *** 下让刘禅得不到任何锻炼,只能增加他的依赖性,长远来看会害了蜀国发展。
生活在温室的花朵注定不会争奇斗艳,世间所有的难题都应该独自承担才对,《出师表》中诸葛亮言辞恳切,要为后主打下江山回报先帝恩情,这种大包大揽的行为并不见得都是好事。
真正应该做的是教刘禅如何成为一个好皇帝,如何处理政事,再把决定权交还给刘禅,但是诸葛亮没有这样做,导致无论是刘禅还是蜀汉对他过度依赖,在其死后再也无力抵抗,只能投降。
投降并不可耻,这种自我牺牲保住了蜀地老百姓的命,说回刘禅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很多人都说如果诸葛亮取而代之是不是结局就会不同,都在赞扬诸葛亮的忠心耿耿却没有看到刘阿斗那颗宽怀之心。
许多事情都能从《出师表》中一探究竟,诸葛亮言辞恳切,催人泪下,仔细看来整篇文章更像是一则家训,教导皇帝要分清哪个是奸臣,哪个是忠臣,哪一个能信任,哪一个不能信,换了别人或许早就不能忍了,即便能力在出色也得分清君臣之礼。
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组合,顺治清算多尔衮,万历推翻张居正,刘禅却没有这样做,并不是他傻,只是因为他仁义,懂得外部势力才是更大的忧患,总结来说刘禅不是才高八斗之人,也绝不会是一个傻子,只能说局势所迫,生在帝王家或许就是这样无奈吧。